博山•峨嵋山的塔

标签:
博山博山峨嵋山 |
分类: 晋冀鲁塔 |
峨嵋山位于博山城东街道办事处南部,海拔二百八十一米,东西走向,因其形弯曲如眉而得名。民国二十六年
自古就有“峨岭睛岚啼乱鸦”的诗句赞誉,为博山旧八大景之一。它东隔秋谷、范河与荆山对峙,西邻孝妇河与风凰山相望,南与神头接壤,北麓坡缓延伸至孝妇河畔。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地区为齐鲁交界之处,古齐国长城沿峨嵋山脊东西逶迤横贯全境。《博山县志》载:“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逾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自峨岭脊西行,跨风凰山,连原山,王大岭,出青石关,西接莱芜境山,皆长城岭也”。经史学家考证“齐长城从春秋到战国,先后经历了一二百年之久告竣。”因年代久远,山脊上古齐长城时至今日已荡然无存。一九五四年山东省文管会曾派员对古齐长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近城的峨嵋山、荆山上清咸丰年间依城筑廓的根基保存得较完整。
“文笔峰”位于峨嵋山脊中端最高处,又名“文峰笔”,民间俗称“馍馍顶”,始建于明代。《颜神续志·卷四·职官》载:“徐希龙,浙江人,选贡。万历三十四年(1606)任,建奎楼文峰于峨岭,雅意作人。”又载“(文峰)初以儿戏垒石为塔,高三、四尺,后科甲渐盛,遂称文笔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