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在肥城市湖屯镇陶山,紧邻范蠡墓。西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在范蠡祠旁创建佛家寺院,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唐广明二年经幢
二十世纪初,幽栖寺住持仁才法师在原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重建的幽栖寺大雄宝殿地基柱础上,筹资重建大殿,因建材以石质为主,后多次维修,仍保持原来基本结构。原大殿宽二十二米,进深十五米,斜山式,单檐双斗拱,环廊式建筑,四周与内里石柱,雕刻工整,至一九七二年倒塌。墙壁、椽木上的彩绘斑剥可见。四面古树参天,碑石林立。至今,还有一根刻着“大定十七年”字号的半截石柱,躺在殿西地面上。大殿左前方,是明嘉靖四年(1525)重建钟楼。县志云:“寺有钟,其声远闻数十里,为古肥邑八景之一”。大殿右前方是西厢房,年代也在金之前。
幽栖寺塔院
《岱览》三十二卷中,还录有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重修幽栖寺大殿碑记》:
“……吾乡陶山幽栖寺,其来远矣。因陶朱公昔尝隐其中,由是得名。其寺兴废载于前记。其山号为洞天一福地。奇踪异迹,遍满山谷,是宜灵仙神龙之所居。台洞池泉,皆有仙圣之号。岁时水旱,乡人祈祷辄应。而文殊大士,似经过去劫于此山,有大因缘时,现种种元相,惊人耳目。由是,人益信向。奔走灵承之不暇。寺宇制度甚古,往往土木朽腐。前人久欲更新,而未果也。大定四年惠沂上人此住持事,睹其室宇卑陋,辄欲更创。而复念工费浩博。未易轻议。姑累小成大,补弊增新。爰自三门廊庑,夹室讲位,祖师真堂至大法厦,积岁累月,无不完辑。唯大殿尚仍旧贯,乃集其侣,别议更始。四方檀越,亦皆愿施。方议择木于当地,采石于涧壑。欢声雷动,响振崖谷,不日告成。旧基三尺,今则增而倍之。向来卑陋,今则崇大矣。向来黝暗,今则显畅矣。向来鄙朴,今则无遗巧矣。回视旧制,如椎轮于玉辂也。于是中设圣像,金碧光跃,恍若天成。所费无虑巨万,人皆乐施。自非惠沂上人行业信于乡国,智略妙于经画,未易办此。”
“炜炜煌煌,法中之王。具慈运悲,荫覆十方。深泯有情,苦海茫茫。谁为拯救,赖我法航。其为徒者,心宜自量。蒙彼慈荫,得大吉祥。戒律精持,勇猛坚刚。因戒生定,发智慧光。刻辞贞石,千载流芳。大定二十二年岁次壬寅十月十五日。”
此碑原立殿前阶西,高六尺二寸,宽三尺八寸。螭首龟趺,行书。碑文内容大意是:陶山幽栖寺的年代很久远。因范蠡陶朱公曾在这里幽栖隐居而得名。在陶山布满奇踪异迹,又是藏灵仙卧神龙的地方。不管雨灾或是干旱,百姓有求必应。隋开皇时,文殊普隡还在此显灵。当地都相信这些。幽栖寺年久失修,大殿多处毁坏,前人想修,都没办成。金大定四年,惠沂上人耒寺主持,看到这种情况,总想重建一下,只因工程太大,没敢轻易行动。平时只是对门廊、偏房等做了维修。后耒召集地方有关人士和周围佛家信徒,商量重建大殿,四方施主都愿意出工出銭。於是,在有些准备的基础上,选择时日开工,砍伐当地木料,利用本山石材,欢声雷动,响沏山谷,没有多长时间就完工。建筑面积比原来大一倍,殿内也宽畅多了。新旧真是难于对比。在殿内重塑了金碧辉煌的佛像。这些,都是因为惠沂上人能办事,得到大家信任,否则办不成。最后,用铭词歌颂了这件事。
从金大定四年开始筹划,至二十二年才完成。这是有文字记载的陶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古迹修复活动。也是对幽栖寺文字记述最多的一篇碑文。
康熙十一年县志记述:“金大定时重修殿,奉如来,文殊,普贤,十八罗汉。栋宇崇丽,像设精严。殿内外具为六陵石柱,雕镂花纹,题刻姓名,甚工整,胜东幽寺多矣”。还记述殿前两侧有明宏治十三年,正德十年,嘉靖六年,十三年,万历十一年,崇祯九年,清顺治十六年,乾隆四年等重修寺、殿碑记,这些早已损坏殆尽。
在寺院遗址,存有该寺最早的遗留文物《唐贞观赵怀相造佛像记》,其通高九十一厘米,宽五十六厘米,上部刻三佛像,下部文字有“……祖信,唐贞观元年三月七日,吏部授庐州孝感县尉,就毗百里,抚赞一同……扫辽城之障,以兹命赏……爰有佛弟子赵怀相、智灯、远照、觉镜、员明”云云。字迹残剥不全。它原在韦陀殿南墙下,今移存范蠡祠。其年月无考,以有贞观字,旧称为“贞观碑”。
其次,是存有唐广明二年(881)《尊胜陀罗尼经幢》,通高二点五九米,有盖有座,俱缕花纹,幢身为八面体,刻文六十二行,每行九十三字,共约五千多文字。沙门无垢撰文,紫盖虔禅正书。主要记载范蠡古迹和幽栖寺历史,佛教在内地的流传经过、施主贾誊、樊亮等出资兴修殿堂和经幢的功德等内容,其中有“古寺由来久矣”,“此寺名传万古”,“诸王太后、宝位常在,辅相近臣,长资宠赐”和描写黄巢起义军“人马往来约百千万”等文字。一九七九年经幢移至泰安博物馆碑廊陈列。
在韦陀殿西山墙,有明隆庆四年(1570)十三首文人游陶山诗句。东山墙有明万历五年(1577)招讨司张继业同几位朋友,游陶山幽栖寺诗文碑刻:“陶朱栖循处,偶尔得登临,严然突峰石,静曲路幽深,入山不见寺,缥缈无踪寻。经过一里许,遥见藏危岑,忽闻钟声响,远迓二淄襟。崎岖朝阳路,蝙蝠在前?,竹林遗迹在,徒切仰高心,旋与传麓去,梵宇邃且深,泉从石窦出,恍忽疑鸣琴。东西两隅寺,范蠡旧时林,越王岂能害,种后竟成擒。岩中犹有冢,世换名存今,西施匿何所,五悖可能妊,自吴渡海至,安任忘山阴,夕阳笼返照,悼古伫沉吟,徐徐下山去,咯咯噪归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