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1732·大孝堡乡普济寺临黄舍利宝塔

标签:
史册不断佛教界孔广熙临黄舍利宝塔 |
分类: 晋冀鲁塔 |
临黄塔在孝义市东大孝堡乡大孝堡村普济寺内,普化寺原是一座规模宏大著名古刹,从前到后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数重,始建于北周末年,隋汤帝大业三年(607)重修唐、宋两代也有维修。1732年重建。

孝义·1732·大孝堡乡普济寺临黄舍利宝塔1(国保翻拍自《三晋古塔》)
占地约四十亩,民国三十四年,阎锡山政权下属之民干校驻扎在大孝堡村时,该校教育长刘永昌拆毁寺院,仅留孤塔一座。据《续修孝义县志》和《法苑珠林》载,孝义临黄塔前身称阿育王塔,阿育王名阿输迦,是印度一王子,晚年特别崇信佛教,建造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对佛教传播推广起了很大作用,被人们称作佛教大护法。阿育王塔这种类型在中国有十九座,分布在四川、浙江、江苏、河南、甘肃、山东、陕西、山西八个省一些寺庙中。山西省有五座塔供有释迦牟尼佛舍利,临黄塔是其中之一,被佛教界视为“圣塔”。

孝义·1732·大孝堡乡普济寺临黄舍利宝塔2
临黄塔八角七级、高二十米,底周长十米。第一层最下端为石砌基座,塔体实心,下两层粗壮夯实,上五层挺拔玲珑,上下均无收分,造型与省内其他五处同类型塔有明显不同。据石碑记:塔下有地宫,宫中置莲花石,石下三底座间有石匣一函,为景祐二年(1035)宋仁宗御赐。匣分棺、椁两层,里层金棺长二寸,宽一寸贮存镇石五枚,舍利子一粒,外以银椁裹之。舍利子大小如豆,呈白色。本自白色,观者不一,青、黄、赤、绿等色各自或言。且有时不现、有时现盖由人之诚敬与否所感耳。当地群众传闻,往往于夜间塔顶宝珠放光,似灯似火照彻寺内如昼。几百年来目击者甚多,故世人叫“舍利流光宝塔”。
清雍正四年邑候方士模曾为它留诗作记云:
步履平台上,双眸豁杳冥。云连汾水白,山接太行青。故北传甄子,雄图失魂廷。上方临眺远,清磐响林垌。
临黄塔塔身白色,显得宁静素雅,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塔各部及转角处,砌出印度式样的垂莲柱与花板,普柏坊斗棋、柱头柱角全用莲瓣装饰,雕刻极为精细。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形若锥体,矫健壮观。
第一层塔面刻有“释迦牟尼文佛舍利宝塔”砖匾。第二层塔面刻有
普化寺不仅规模很大,且为孝义创建最早的寺院。这里设有戒坛名曰“临黄塔戒坛”。全县各寺院以及方园几县的僧尼,都在这里举行受戒仪式。每岁四月初八,俗称四月八为“临黄塔”大会,会期三天,初七至初九。在这期间凡在本院受过戒的僧尼都如期聚会于此,诵经一周。四方游人驿客,纷纷前往,希望幸运能看上一次“舍利流光”。清光绪六年邑候孔广熙续修孝义县志时,将其增补为孝义之一景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