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晋祠镇天龙山圣寿寺的塔

标签:
晋源台基琉璃世界旅游胜地天龙山石窟 |
分类: 晋冀鲁塔 |
晋祠镇的天龙山位于太原市西南约三十六公里,在晋祠西南十一公里处,古称方山,是吕梁山在太原地带的主峰之一,海拔一千七百米,自北齐年间修了天龙寺之后,方山被称为天龙山。

1—圣寿寺院内正定惠公大和尚塔(国保摄)
“天龙”之名,语出《易经》:“天龙在潜即勿用,飞即在天。”天龙山不仅以佛教石窟而闻名遐迩,并有古刹圣寿寺为其增辉,行宫、宝塔、龙洞、飞瀑点缀山间,是一处景观独特内容丰富的旅游胜地。
圣寿寺是天龙山主寺,位居半山腰,也是全山中心。圣寿寺最早称天龙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为历代帝王游猎、避暑、祈福攘灾圣地。宋以来多次重修,清代改称圣寿寺。
未进山门,首先看到门前左右两侧八字照壁,中间各嵌琉璃团龙一条,色泽鲜艳,形象生动。壁团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修复山门时从别地移来,原来壁上是两条翻腾于汹涌云海中巨龙,用各色琉璃件拼构成,可惜在解放前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盗走。

2—观音塔(国保摄)
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是圣寿寺一特点。前檐两侧两尊金刚力士像,虽缺头少臂,斑驳脱落,仍呈现粗犷有力骨骼和强健雄浑肌体,据考为唐代作品。这两尊金刚叫亨哈二将。天王殿内所供四大天王,举宝剑者为南方增长天王,抱琵琶者叫东方持国天王,持伞者叫北方多闻天王,绕蛇者叫西方广目天王,分别象征“风调雨顺”。天王像是寺院中央这座建筑称过殿,由于殿内供奉药师佛,亦称药师殿。殿内正中所供药师三尊,也称东方三圣。中为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因以施良药医治众生之病苦,为大众消灾延寿为己任,所以又称消灾佛。唐左胁持为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为月光遍照菩萨。药师三尊左右两边为十二药叉大将,即药师佛的十二位神将,各有名称。药师殿在解放前被毁,现在所见此殿为一九八五年重修,殿内佛像是一九八七年重塑。
位居寺院正后大殿即佛寺中最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殿内供“三世佛”,即指西方、本土、东方三世之佛。中间为婆婆世界佛释迦牟尼,其右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其左为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大雄宝殿是一九八零年将晋祠镇北大寺村中一座年久失修崇福寺大殿迂来重建。
出古刹大院,山门左前侧幡龙松是天龙山迎宾松,它最大特点是树干长到两三米高便开始扭曲盘旋,枝干不垂直上挺,而向四面八方横延辐射,长成荫蔽二百多平方米的大树冠,由于古松躯干枝桠造型极像一条盘旋舞动巨龙,所以名蟠龙松。

3—图片右侧覆钵塔为彻证老人容像塔,左侧是一九八零年建的本修自明老和尚。
圣寿寺寺之南北均有著名堂塔,如玄悟栖岩禅师塔,寺南有六角五层的璨公了公并众灵之普同塔、圆形三层的平山老人普同之塔,北方有圆形三层的祖席圣寿第四世彻证老人容像塔,东南有大喇嘛塔,即观音塔等。
观音塔建于圣寿寺东南方一片葱郁的林海之中,苍松掩映,一塔独秀。远处奇峰隐约,浮烟点点,近处林木苍劲,林海漫天。观音塔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半藏半露,显出深邃的意境。观音塔高约三十米,砖质结构,方形塔基,每边约八米,塔基上面建有八角形须弥座,塔身覆钵形,塔刹置圆形铜盘,挂铜质风铃。清风徐来,发出阵阵清脆的铃声。塔前置十八级石台阶,拾级而上为塔门。塔内中空,顶部叠涩收束。内设佛台,原塑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由于年久像坏,现为新塑的三大士像,即文殊、观音和普贤菩萨。民间传说,天龙山上建造这座观音塔,还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传说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晋祠有个在朝任翰林院编修的大人物杨二酉,晚年选择坟地时,看中了天龙山东峰下的这块风水宝地。说这里是天龙山的龙头,北有靠山,南临溪水,在此修筑墓地必能荫及子孙,世代居官为宦,兴旺发达。当他往工地运送石料时被寺僧发现。寺僧认为杨家在此修坟会破坏天龙山的风水,但又不敢惹这个当朝的大员。于是就连夜在工地修了一座观音塔。杨二酉见状,只得作罢。塔后的草丛中有凌乱堆放的石块,据说就是当年杨家运来修墓的石料。

4—天龙山石窟一景
平山老人普同塔,清雍正九年(1731)春建造。方形台基,上施须弥座两层,喇嘛式塔身,上覆八角形密檐三重,造型简洁明快,刚劲有力。塔正面置一小龛,内嵌一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