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源·晋祠镇晋祠难老泉张郎塔

(2013-11-19 14:36:36)
标签:

国宝

晋源

虞封到

铜钱

晋祠博物馆

分类: 晋冀鲁塔

晋祠难老泉三七分流处,有一小石塔,称“中流砥柱”,又称张郎塔,石塔高不过两米,下为莲花基座,中为多棱石柱,上为檐刹。是为纪念争得七眼分水的张郎而建。塔刹被来往游人摸得十分光滑。

晋源·晋祠镇晋祠难老泉张郎塔

晋源·晋祠镇晋祠难老泉张郎塔1


“涓涓难老泉,分流晋祠侧,中有长生萍,冬夏常一色。”张郎塔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 

几百年前,这里南北两村的农民,经常为争水互斗。天越旱,斗得越厉害。后来官府说要“调解”纠纷,就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油锅,锅里放十枚铜钱,说: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铜钱,以后就分几分水量,判定之后,永免争执。这时候,从北渠的人群里,走出了一个青年,他勇敢地伸手从油锅里取出了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远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烫伤过重,当场死去了! 

青年姓张,是晋祠山边花塔村人,人们称他为张郎。北渠群众为纪念他,把他尸骨埋在“中流砥柱”下面。为了分水,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北水流进智泊渠,且一直由村里的张姓管理着。

晋源·晋祠镇晋祠难老泉张郎塔

晋源·晋祠镇晋祠难老泉张郎塔2(杰落清东摄)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建。周武王灭殷七年后因病去世。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周公摄政”期间,实行土地分封,把周室子弟,族属功臣,根据军政需要,分别封给一定土地做诸侯。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用“剪桐封弟”故事,详细记载周成王胞弟虞被封唐国诸侯一事。成王继位初上,唐国发生武庚之乱,周公到唐国平息了内乱。后来有一天,成王与弟叔虞在院子游戏,成王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剪成玉圭形状,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做唐国诸侯吧。”站一边的史佚听到,就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做游戏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书记载他,音乐歌舞庆贺他,典礼成全他。”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

晋源·晋祠镇晋祠难老泉张郎塔

晋祠博物馆的宋塑侍女像


叔虞来到唐国以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成日后七百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为纪念他,就选择这片山清水秀地方,修建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因境内有晋水流淌,于是将国号“唐”改称为“晋”,祠堂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一书中,对当时晋祠描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一千五百年前,晋祠就具有相当规模。祠内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其中,宋建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的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