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9—万载·1756·文明塔

(2012-09-20 17:05:24)
标签:

易琼

万载县志

学宫

文明塔

万载

分类: 闽赣粤塔

    在万载县城南,乾隆二十一年(1756)由监生易琼首捐七百金、其友辛衢等共捐二百余金,历经两年建成。塔砖石砌,六角七级,高三十米。底层开两门,一门朝北偏西,一门朝东偏南,门高一点八米;二层至七层均设六道拱门,其中四道假门。塔底东侧嵌一方石碑,上刻阳楷书光绪十八年壬辰春月立易琼公后裔重修。

29—万载·1756·文明塔
    万载·1756·文明塔

   《万载县志》载:“万载原有塔建于城南乌溪门外,但年久倾圮,迹无可考。乾隆二十一年邑士改建学宫,栋宇恢宏,轮奂一新。左邻奎阁以生辉,前对鹅峰而挹秀,学宫前龙江中有笔架山,江水绕之,而文笔之峰独缺。有形势家言,学宫的南向其卦为离,离为火,火性炎上,宜建塔以镇之。乃能光远有耀,故圣人观于贲,而得天下之道。易琼深以为然,于是慷慨捐资建塔。”易琼等人出资建塔,是为镇守南方,引火向上,以便光远有耀,得天下之道,又可弥补有笔架而无文笔之峰缺憾。
  塔建成后,易琼等请时任万载教谕之鲁鸿取名,鲁鸿《文明塔记》曰:“隆起于地上者,皆山也。山之锐如立锥者,于五行为火位,又位南,名之无以易文明。”取文事昌明之意,文明塔之名就此而来。并说:“万邑文事颇盛于前代,今稍稍不竞竞,其所以旷然而大振其卑靡之习者,必有道矣。譬之塔焉,厚其基址,无以九仞亏一篑,则高大而光明。士之蕴诸心,见诸事,而可以为天下国家用者,皆文也。”鲁鸿作为主管一县教育的学官,把文化教育事业比作建塔,只有把基础打实打牢,才能振兴万载的文事。当然,他又说:“若徒谓为风气所关,文明有塔,而邑之隽春秋榜者,骈肩接踵,则非予之所敢之已。”即如果只认为万载的文事之风只因为建了塔就可以兴盛起来的话,那他是不敢这样说的。
  易琼后裔先后于道光五年(1825)和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