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2013-12-29 13:34:33)
标签:
农村中学社团建设必要性杂谈 |
分类: 专业成长 |
浅谈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同丽芳
(支教学校西安市高桥中学)
中学生校园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校园社团活动在许多城市中学蔚然成风,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组织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那么,在城市中学多有所见的校园社团组织能否在农村中学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果实呢?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素质教育的开展,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显然,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和理论支持的,这一点毋庸质疑。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改善农村中学当下面临的学情问题的一剂良方,是农村基础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尝试,故而,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尤为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中学的学情现状是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背景
在农村中学支教的这一年时间里,笔者深刻的认识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农村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行为习惯差,缺乏养成教育;课余生活单调贫乏等不良情形。
1、普遍的厌学现象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且年级越高越严重。他们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要么心烦意乱,焦躁不安;要么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课堂上无所事事,做小动作、睡觉,是常有的事;甚而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打骂争吵,不动笔,不翻书,无视教师,扰乱纪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课后抄作业、请人代写作业,甚至不交作业,上学、放学不背书包者都大有人在。小小年纪就失去了追求理想和拼搏向上的动力,贪图眼前的享乐,怕苦怕累,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和累赘。当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还时常发生旷课、离家出走等难以预料的事情。学生痛苦,教师无奈,农村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局面中,何来升学率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又何谈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高峰期,却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恶,这其中有社会风气的影响,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当,有生活环境的限制等,我们不应一味的责怪他们。学校方面把更多经历用在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方面,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不到释放、展示、寄托自己情趣、爱好、才能的舞台,最终导致的恶果只能是学生与教师的对立、不合作,自身破罐子破摔,并且这些逆反情绪还会蔓延,波及更广的面,甚至在某些学生身上根深蒂固起来。如何获得农村中学教育的“双赢”,一厢情愿地追求学习成绩显然是失败的,笔者认为从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着手,不失为一个有力的抓手。
农村中学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他们基本不使用日常礼貌用语,不讲卫生。讲话嗓门极大,毫不顾及他人。出口脏话,有一部分学生但凡开口讲话都要带脏字,而且不分场合。三句两句说不到一块就大打出手产生攻击性行为。有的还经常以大欺小,对弱小者极不友善,动辄拳脚相加。一部分学生还常常顶撞家长,不尊敬老师,抽烟、喝酒,我行我素,有时在学校抽烟,被老师批评也不以为意。上课扰乱课堂纪律,不服老师的管教,缺乏自尊自爱。
究其原因,这与他们长期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孩子疏于家教管理,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只仅仅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方面,至于其他方面则顺其自然或完全交由学校老师管教。许多家长忙于赚钱,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所以,养成教育应作为当下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大力宣传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让“知识改变命运,能力创造未来。习惯关系素质,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理念,深入学生的心里,使其在行动上能严格要求努力规范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项工作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笔者以为让学生在一些具体活动中自觉地形成认识并内化为一种习惯似乎要比单纯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强得多。
3、课外生活单调、贫乏
农村中学学生放学后,大部分都不会自觉独立的完成作业,回到家一切活动就与学习无关了。无外乎上网吧玩游戏、几个孩子一块儿杂耍、对着电视机看个没完没了。他们不会自觉地去运动、去阅读,或者上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加上生活范围和眼界的限制,他们没有意识自觉地去打开视野,进行自我充电提高,也没有人为他们去规划这一切,因为大家都这样。可以说一切娱乐活动都是单调而乏味的。
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家长没有意识为孩子购买书籍,为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孩子阅读方面的缺乏是孩子知识面狭窄、眼界不宽的根本原因。加上农村娱乐设施不够齐全,学生的课余生活必然是单调无趣的。试问,对一个处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去哪里寻找“有意义”和快乐呢?那么,担负教育职能的学校能否创造条件弥补他们课余生活的贫乏,从而使他们享有与城里孩子一样的“第二课堂”呢?
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有利于改善上述现象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赡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密切学生的人际交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又有利于活化校园文化,展现校园的勃勃生机和“育人”魅力,促进学风和校风的优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群体,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对他们肯定自我,增强自信,提高综合素质都有好处。当学生把精力和兴趣投入到某一方面时,他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从不良的习惯中走出来。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把学生培养成有头脑、有情趣,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人,学校的教育培养渠道应当宽口径,今天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有可能造就出一批专门家,而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增长了知识和才华,增添了生活情趣。”成才和做人是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应该是第一位的。在农村教育上,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学生学习成绩,那只能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反之,剑走偏锋,要成才先育人,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再说,校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面最广的一项活动,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确不失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的理想途径。一旦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激发,就必然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三、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着力点
1、“书香”阅读社团
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的塑造是极其巨大的。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是受用终生的。阅读也是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是获取新的信息的必要手段。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而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基本是空白。与城市相比,农村消息闭塞,阅读氛围差,农村学生的课余时间多数无法与书为伴。在农村中学建立阅读社团营造书香校园氛围,从而带动一部分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是非常必要的。
2、“彩墨”书画社团
人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美。审美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材之路的桥梁,是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德国诗人席勒说过“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使人成为理性的人,个性完美的人的重要途径。”而农村学生在这方面的素养几乎为零。在农村中学对学生进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艺术熏陶,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彩墨书画描绘他们绚丽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是与阅读活动相辅相成,培养有气质有情趣有素养的人的重要途径。
3、“梦想”科技制作社团
孩子的天性就是破坏和创造,科技制作社团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在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愿望。科技制作具有结构简单、材料好找、加工容易、花钱少、能够独立完成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农村中学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让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在动手中、在健康的游戏中成长,让梦想在这里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