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第一折定情作品分析
(2017-09-30 20:59:11)分类: 昆曲 |
概述
长生殿第一折定情,讲述的是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唐明皇与之携手玩月,并赠金钗钿盒以为定情之物。该折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讲朝堂上召见和携手玩月,后半部为两人在西宫闲话,赠钗盒定情。两部中有一尾声作为隔断,宫调亦不相同。
曲牌宫调
定情一折,依次选用以下曲牌:
1.大石调引子《东风第一枝》
2.大石调引子《玉楼春》(《粟庐曲谱》中载现存前二句)
3.高大石调正曲《念奴娇序》(有的归入大石调过曲中)
4.中吕宫正曲《古轮台》
尾声
5.越调正曲《绵搭絮》
辨各曲牌在本折中的主音
两支大石调引子,《东风第一枝》与《玉楼春》,以“工”为主音。
高大石调正曲《念奴娇序》以“尺”音为主音。
中吕宫正曲《古轮台》开始转调,以“上”为主音却转向上属的“六”音。
尾声以“六”音过渡,越调正曲《绵搭絮》又以“尺”音为主音。
主音当为宫调在音乐上的体现,作为“起首毕曲”之音,主音的辨识,不能简单地从第一字开始妄下决定,而应综合句子中主语里的平声字、各韵脚以及结尾句判断。由于依字行腔规则,一些字并不以宫调主音或其繁腔出现,而是以四声阴阳的不同形式,呈现或上行或下行的音阶,加上某些韵脚并非一句话的终结,通常拖带有衬字或与下文有紧密连接,这些部位字的配腔,都不十分显著地表现宫调主音。故对于宫调主音的辨别,应在知晓其宫调的基础上,根据整体音乐的向心程度,特别以句子中主语里的平声字配腔、韵脚和结尾句配腔来综合判定,判定宫调主音后,则可大致勾勒出该曲牌音调起伏的变化曲线。
下面以越调《绵搭絮》为例,分析其宫调主音:
首先根据曲牌板式和韵脚进行断句分析:
这金钗钿盒,百宝翠花攒。我紧护怀中,珍重奇擎有万般。
与你助云盘,斜插双鸾;早晚深藏锦袖,密里香纨。
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欢。
再根据宫谱进行正衬字辨析:
(这)金钗钿盒(百宝)翠花攒。(我)紧护怀中,珍重奇擎有万般。
(与你)助云盘,斜插双鸾;(早晚)深藏锦袖,密里香纨。
(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欢。
以首句为例,对句中平声字进行配腔分析:
首句中,“金钗”二字配腔为“尺”音,“花”字受修饰字“翠”的影响,又为照顾韵脚“攒”字,为上承“五六”,下启“上尺”的“工——四”下行音阶。“攒”字为阳平韵脚,配腔为“上尺”上行音阶,其中“尺”变化为“尺工尺”。
对余下几句进行类似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这首《绵搭絮》的宫调主音建立在“尺”音上,而辅助“四”、“五”,即“尺”的上属音或其三分损益法次生音。
关于曲牌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巨大不同
曲牌音乐与西洋音乐无论从产生原理还是其运动方式上均有重大差异,在做作品分析时,需要特别注意,对曲牌音乐的分析,既不能单纯地停留在依字行腔框架下“文学性为重”的诗词鉴赏层面,也不能生搬硬套地用西洋和声分析的办法来进行。中国的曲牌音乐并没有所谓的动机,也不靠和声的发展和解决来推动音乐行进,和声语汇并不适用曲牌音乐,这一点需要明确留意。
中国的曲牌音乐分析,应建立在板式-断句分析和宫调音阶行进方向分析两座基石上,辅助依字行腔框架下的诗词文学性探究。曲牌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其板式断句上,其次表现为宫调主音情况,昆山腔的纡徐回转,外显于音乐上呈现起伏的“飘动”感,而从宫调主音至其上属音或三分损益次生音,及该上属音低八度音的旋律行进,是“飘动”感的具体音乐表现,以及音乐发展的动力,这种发展,建立依字行腔的法则上,依附于曲牌文词的句法与平仄声调之上。
《定情》一折以风流蕴藉的大石调开篇,引出春风得意的唐明皇,不仅奠定了故事的爱情主线,也暗自在宫廷的庄严气氛中透出一丝平和的温柔。《东风第一枝》为大冠生的出场白,在完成器乐人声的磨合中,开场“端冕中天”先以较平缓的线条行进于中音区,继而逐渐下行,至“山河一统皇唐”,仿佛君临天下,下视人间。此后连用两句先扬后抑,最后一句则小幅起伏,透出一丝风流天子行乐的味道。
《玉楼春》同样为大石调引子,是五旦杨贵妃的开篇,音乐行进较为谨慎,并不安排过多起伏,这样的配腔,虽然部分字词似有声调违拗,但却很好地营造出贵妃初登宝殿,心中又喜又惧,小心翼翼的天真质感。其中首句“恩波自喜从天降”,先做下行,至“天”自刚开始上扬,“降”字忽然跃升用了“五六工”下行,在满足“工”音基准器乐人声磨合需要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贵妃惊喜的心情。此后,音乐不惜违拗“浴罢”等多字,反仄声作上行,将音乐收敛回复到“工”音上,继续做小幅下行,于“彩”字配腔上作了一个“上尺上”加花以突显本字,同时也照顾了宫调色彩和贵妃人物的美貌特性。
两支引子过后,宫调转入高大石调,《粟庐曲谱》中笛色由此前的六字调变为尺字调,而音乐则由原来的“工”主音,转移到“尺”主音上来。此处转换,在演出中,有的通过吹打牌进行调整,有的则不变。按大石调与高大石调的音高关系,后者比前者高,大石调的“工”音,与高大石调的“尺”音实则接近。不变音高,仅改变调性是对的。进入正曲,南曲大石调风流蕴藉的本色逐渐凸显,音乐变得繁复而起伏,速度也逐渐加快,产生出摇曳飘荡的质感。《长生殿》洪昇原著共有四支《念奴娇序》,分别由唐明皇、杨贵妃、宫女和内侍依次演唱,现传有大冠生唐明皇与五旦杨贵妃唱的两支,其最后都以“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结束。
由于场景的转换,故事发生地点由朝堂室内移到阶前玩月的室外,宫调转换同时,笛色也发生相应变化。此处宫调转为中吕宫,笛色由尺字调变为小工调。在比较《粟庐曲谱》和《纳书楹曲谱》时,我们不难发现,《纳书楹曲谱》的《古轮台》将该曲主音建立在“上”和“六”音之上,而《粟庐曲谱》则落在“五”音上,致使该曲谱宫调发生争议。联系上下文及宫调特性看,高大石调与中吕宫为同音高不同调,主音音高不变,调性改变,转中吕调则二者皆变,应当为中吕宫转调更便捷。而两支古轮台联合尾声,在中吕宫基础上不断突出其上属音“六”,为再次转调进行铺垫。中吕宫为高下闪赚的宫调色彩,此处运用中吕宫,既是从风流蕴藉的大石调发展而来,对其上下起伏的特性进行放大,又贴合了唐明皇“笼灯就月细端相”的玩赏状态,此时曲情已经较为兴奋,正走向高潮。
到达西宫之后,唐明皇与杨贵妃单独相处,地点变化,宫调再次变化,由中吕宫上属“六”音同音转调,变为越调。需要指出的是,按清代的律制,由中吕宫夹钟、姑洗律间作“上”音起算,至“六”音不在应钟,而是已入清黄钟,与越调起首商声是同音不同调。
越调的宫调色彩是陶写冷笑,此处着墨二人厮磨,则在妩媚温柔中透出一丝凄凉,此后絮阁、埋玉、重圆等节点都围绕着钗盒展开,此间可谓先已预留了一些伏笔。对“牢扣同心结合欢”,配腔走了一个“上尺工六五六工尺”的先扬后抑,而“五”至“尺”的逆向(指相生顺序)下行是凄凉气氛的源头,或许,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唐明皇对整个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杨贵妃的一句“钗不单分盒永完”则用了“尺上四尺”做了倒影式的呼应,同样透出一丝伤感,预示着后面“埋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