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区小学教科研协作区作专家点评

标签:
教育 |
分类: 示范引领 |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很有幸聆听了史秀琴老师《推和拉》这一节科学课,更幸运的是与大家能就科学这一小众学科交流。刚才各位老师就这节课作了精彩的评议,
首先,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一个观点。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推力和拉力的基本概念,毫不夸大的说,就是在二年级上学期,把力的三要素,不仅是渗透了,甚至是梳理了一下。也就是说,基于本次湖区活动主题---在“双新”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索,通过老师的引导,二年级的孩子把七年级物理上的一个知识点内化了。我有孩子在读书,我很感激这位老师,让我孩子把“力”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让他在玩中理解清楚、提前掌握了。相信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家长也感激,这就是“双减”的“提质增效”,这就是教育局在考核中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开齐、开足课程,要活动育人、课程育人“五育并举”原因的具体展现。所以,在座的各位老师,也是各位家长一定要改变育人观念,进行全学科、跨学科融合育人。
针对老师的这堂课,我和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至少这两点我觉得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第一个,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过硬,她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她整个授课的知识传授、技能传授、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不知大家关注到没有,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的特点,在于它的课前准备和课后的整理。这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育的人都需要关注的,因为我们这个课程教学的操作性实践性很多,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思考安全、思考孩子的认知特点及动手能力。那么,在课前的准备以及课后的整理这一过程中,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培养。我们是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个史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非常好体现了我们科学课的实验特点。我们这堂课通过实验指导了力的方向和大小,我想大部分人以为达到了实验目的,那么恰恰,我们要去考究、关注的是史老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带领学生去感受、理解力,要充分体现出我们学科进行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的特点。否则你就容易把这堂课产生混乱。史老师用一个任务连一个任务的方式,每个任务有明确的目的,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就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力这一物理现象。同时,整个课堂也活而不乱,进行了思维的碰撞。
下面,我想从二个方面来谈我的个人想法。
对这堂课,就有个细节可能需要我们去关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明确的目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本课课内就有许多贴近生活的实例,而且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单元提示就是一个很形象很生动的谜语,我们在导入时是否可以加以运用呢,那实际上就可以直接帮学生形成“力”这一概念,从而顺势就有用力的“推”和“拉”,清楚明白。有时候,我们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去编制情境,在核心目的支配下采用简化、优化、趣味化的素材就行。
还有一个我觉得很重要。我们现在常在谈思政课的建设,也更在谈我们的课程思政,我们的科学课如何把思政融入期间,虽然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了爱国教育,但我们是否更契合“推和拉”这一动作,在最后小结部分让学生感受同学交往、日常生活中不能不顾大小不管方向地去使劲,要遵守人际交往时动作要和谐的道理呢。
不到之处,敬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