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学科大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2023-01-15 11:08:30)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情况

目前,各个学科都已经增加了跨学科实践的要求,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跨学科类作业的要求。

一、跨学科类作业的内涵价值

1、对跨学科类作业的认识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举措。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好地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应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的目的,从而为学生的全面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说,跨学科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比较新的视角。

2、跨学科类作业的作用

(1)丰富跨学科现场体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升信息提取与处理能力、问题分析与质疑能力以及结论阐述与创新能力。同时,拓宽学生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跨学科的现场体验,让学生充分经历跨学科的学习。。

(2)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靠单一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科知识要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许多跨学科类作业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开展“自制显微镜(物理和生物融合)”“自制望远镜”“制作模拟潜水艇(物理和地理融合)”等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印证和掌握了有关知识,学会了实用技巧,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整合各种资源,培养跨学科迁移跨学科思维是一种迁移性极强的素养和思维品质,是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有机融合的高阶思维,是能够有效分析和成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用到的知识也比较复杂。所以一定要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丰富思考问题的路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跨学科类作业的类型

(1)相同范畴学科的融合新课程条件下学科课程目标趋向多维,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也具有多样性,寻找本学科与相关合作学科的切换点,探讨本学科与不同学科的相互结合。美术、音乐学科教学就有共性的一面,如五年级《叮铃铃》,将音乐课欢快歌曲的内容与美术课色彩教学以综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共同授课,在“看得见的声音,听得见的画面”的气氛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自己喜爱的主题,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呈现所习得的知识,有的以音乐为线索建构美术作品,有的以画面为背景进行音乐创作,学科间融合得完整自然。

(2)多学科融合的合作同一教学任务,多科教学方式介入,这种打通实施的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教学的知识点,更能在实践活动的探索中培养能力,掌握技能,习得学习方式,培养探索精神。如《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综合运用了科学学科动手操作的方式、美术学科的绘图、语文学科的故事等,使多学科教学方法相融合。不直接告诉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比较,去研究,通过合作式的探究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成功地把探究的方式运用到学习数学学科知识上。现在大家对跨学科的研究还不太多,我们要打开学科的视野,不要教语文就只看语文,教数学就只看数学,有些东西是可以整合的。

二、跨学科类作业的设计策略

还是以物理学科为例,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学科,要求关注提供宽广的人文背景,从而使学生获得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让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的美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发挥科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跨学科不止是学科内可以跨,学科外也可以跨,可以和生活、科技、社会相融合。

1、设计策略

(1)串联法所谓串联,就是横向联系不同学科中的相关内容。部分学科有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教学内容,虽然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存在着差异,但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比如作为课文内容的延续,或者为难以理解的疑难点提供突破口等。通俗来讲,就是把不同的学科内容迁移在一起。比如物理与语文的融合。在讲到物体的运动时,可以结合语文学科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的是运动中的参照物。

2、渗透法

渗透,顾名思义,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渗透法是一种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渗透的方式让其他学科与本学科充分融合,如科学、美术、音乐等,并成为作业设计和安排的主要一项,以此来丰富内容的呈现方式。

3、主题法

主题法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且问题本身的设计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在选择主题之后通常会超越某一学科的局限性,让其他学科的魅力凸显出来。教师围绕某个主题,多角度、多维度组织教学材料,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深度解读主题的作业。问题式作业是以问题为线索,围绕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作业。这两类作业能有效扩大学生语言接触量,为语言内化创造基础条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三、实施建议

(1)提供思辨素材思辨素材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己有的基于该主题的经验,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科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对思维主题或问题的深层次分析。这些知识内容,可以成为思辨的素材,如成为思辨的观点、具体的例子、引用材料等。

(2)搭建思维支架,引导深层分析没有思维的支架,仅仅进行知识的罗列,是没有意义的。在作业中适当给予学生思维支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跨学科的思辨作业主要从思维能力、责任意识和文化等方面展开。通过运用思维支架,学生的思辨与其他学科不断连接,最终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与发展,并且能够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信息。

(3)设计驱动性核心问题作业中,有一些核心的问题更为关键。核心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讨论,要具有挑战性。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可以连接各个学科与学生现实生活,构建真实的情景,为跨学科学习提供内在动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跨学科作业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的发生建立在问题的解决上,问题强调真实情境、开放环境下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挑战的核心问题建构了复杂真实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确保项目化学习的持续性。

(4)设计跨学科问题链具有驱动性和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也许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为了使跨学科的项目式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项目化作业不仅要设计核心问题,还应基于核心问题,设计问题链,从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辨。


整理丨《中小学老师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