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科技之光拓“双减”之路

标签:
教育科技创新 |
分类: 示范引领 |
追科技之光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2021-2035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我校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普行动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开展主题为“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系列科技活动,以行走中的阅读、科技活动、科普教育、实验探究、亲子互动、沉浸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科技舞台上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勤于思考、乐于创新、善于反思、勇于实践。通过专家引领、专题培训、实践研学等方式,提高科技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多学科融合教学能力。在全校范围营造了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励学生用科学知识、科技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心与决心,展现城小学生新时代精神风貌。
多视角体验与实践,科技活动进校园
学校通过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2022年7月,面向小学高年级学生,组织学生围绕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健康相关的17个活动主题,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动手实践、体验探究。活动重点围绕“低碳生活”“节约粮食”主题,具体内容包括开展小组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学校、家庭、校外开展科学调查实践活动,完成调查实践报告;在班级、年级或学校交流活动成果;通过活动网站提交调查实践报告等。
学校还能零距离接触科普知识,利用学校公众号开展校园科技创新大赛成果展,以班级为单位,学校通过公众号发布科技创新大赛的比赛内容,包括科幻画、手抄报、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设计、小论文等,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在同学们的巧手下,一幅幅充满童趣,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幻想画被创作出来,有未来城市、梦幻机器人、太空飞船等等。这一幅幅充满奇特幻想的画面,让大家充分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次展览活动中,同学们的科技小制作,制作精良、创意非凡,体现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此次活动培养了孩子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孩子对科技、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最是书香能醉人,阅读助推科学梦
科学世界是一个神秘而奇妙的世界,而科普类书籍正是打开奇妙世界的一把神奇钥匙。青少年学生通过阅读科普类书籍,可以拓宽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这次科普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科普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水平,在校内形成良好阅读科普书的氛围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科技,是创新的课堂,是梦想的舞台,是成长的摇篮。通过神奇而有趣的科学趣味小实验帮助同学们认识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全校学生在课后服务和少年宫时间分年级参加了科技辅导员老师精心策划的趣味小实验活动。各年级设置了不同难易程度的科学小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各年级开展的科学小实验,如一年级《会呼吸的蛋》鸡蛋放在冷水和热水中一对比,大部分人都没发现隐藏的秘密。
科技活动倡导“人人参与”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助力“双减”行动,通过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学校在开好科学课的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后服务助力“双减”,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通过立体木艺制作“火箭”,了解火箭趣味发射相关科技知识,以及火箭结构。通过了解火箭的更迭和变化,感受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测量和数学运算方法,培养孩子作品组合开发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完成“快乐星球”立体木艺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几何图形球体以及球体的形成过程。了解八大行星知识,每一颗行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星球特征、星球间的距离、点等。了解自转与公转的区分,天体运转规律。对多形状的物料组合逻辑的梳理,星球知识从认知到实践,通过嵌套把握每个星球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初步建构学生对星球的认知体系。
学校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并购买资源包:一至四年级:《乐高搭建课程》,体现了数学与艺术、语文与艺术、科学与工程的结合。五、六年级:《乐高WeDo2.0机器人编程》 ,体现了人工智能与编程的结合。配合电脑让学生在电子设备的帮助下进行科技教育。
学校还开设了多个科技类社团课程:创意编程、机器人编程、航天模型、航海模型、建筑模型、科技制作、科幻画、电脑绘画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有科技特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比赛水平。
大手拉小手,科技课堂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
科幻电影是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所幻想出来的未来世界的一个雏形,对未知的渴望、对未来的期许、对科技的敬畏。学校组织同学们通过百度云盘观看《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片,
影片中浓浓的环保意识和家国情怀,让孩子们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点燃了大家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和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究兴趣。随后,全体同学还通过教师提供的访问路径,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观看了《科学公开课》栏目中“用脚步丈量土地”、“果蝇与脑科学”、“物质的形态”、“逐渐睁开的中国天眼”等课程,既满足了学生的科普需求,又增长科学知识,丰富课余生活,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观看科幻电影和听专家讲座,“科学”从一个看似充满智慧而又神秘莫测脾气古怪的长者,俨然成为了孩子们的好朋友。
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之外的中国空间站,神州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兼“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在轨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介绍了植物生长研究项目,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了互动交流。“天宫课堂”第三课的开讲,对于疫情居家的孩子们来说,不仅是一次宇宙探索之旅,也是一次航天知识的科普学习。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脑洞大开”,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妙、体验探索的乐趣。课堂有限,学习无限,“双减”政策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天宫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着鲜活跳动的科学血液,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同学们观看了天宫课堂后,兴致高涨,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天宫课堂点燃了科学的梦想,更点燃强国的梦想,在仰望星空中,科学的梦想在同学们心中发芽,科学精神更得到发扬。
科技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热爱,引领他们在科技活动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自主创新、匠心筑梦”。基于兴趣的学习,孩子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他们乐于思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谱,让学习事半功倍,“筑梦课堂”已经成为助力“双减”、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学堂,“筑梦平台”成为辅导员转变观念、汲取养分的源泉。科学家、科技辅导员传授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帮助学生拓展科学视野,激发科学兴趣,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学思卓越,知行至善的栋梁之才,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添一抹靓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