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探索
(2022-09-28 10:02:39)
标签:
信息技术课题 |
分类: 教研任务 |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这门年轻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灵动性不足,缺乏活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那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增强课程的灵动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理想课堂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并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将走向现代化,并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基础时期,也是最易接受新知的时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于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一学科的教学也愈显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想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理想课堂,我在广泛借鉴多门学科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一、多角度激发兴趣
1.以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兴趣
儿童的视角是不同于成年人的,他们对于新的事物有着特别敏锐的感觉以及浓厚的兴趣。生活中的一些新鲜事物或者难以解决的难题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而这也恰恰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的“契机”。如每次学校升国旗时,孩子们就会对冉冉升起的国旗特别好奇,在信息技术教学制作ppt时,我就引用升国旗的例子,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实践。孩子们上课时热情高涨,尤其是看到自己制作的ppt中国旗慢慢升起,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与信心油然而生。以生活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可以拉近抽象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以爱好为切入点激发兴趣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以自己的真正爱好为出发点,做事的动力也相对会很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作出相应的规划。比如对于喜欢听音乐的学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搜索、下载歌曲;对于喜欢看视频的学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影音软件,如何下载影音;对于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指导其使用一些较为简单的画图软件……结合学生特点,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加以引导拓展,自然能激发兴趣。
3.以游戏为切入点激发兴趣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游戏很感兴趣。在教学时如果老师可以很好地将游戏渗透进教学中,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教学时,我适时抓住这一契机,利用信息技术自身具有的游戏功能来开展教学工作,寓教于乐,让学生带着热情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二、多方位设置目标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任务即目标,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相应的事项,在计算机上编辑文章和图画,做电子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建设与维护网站等。教学目标是每一堂课的核心,每一个目标也是每一堂课的动力。客厅目标应该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征。要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教师应给学生设置有梯度、可操作的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引领和驱动下,自主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设置合理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建构起知识体系与提高应用能力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各方面进行实践:
1.目标依据学情
信息技术课实践性非常强,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的实践要有效得多。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无论对知识讲解得多么细致、演示得多么精彩,都敌不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老师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只有学生能参与进来,能通过学习进行实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与实践的能力。
2.目标贴近生活
信息技术不是单纯为学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每一个课程存在的意义是来源于生活且又能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设定的目标应贴近生活实际。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处理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可以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这些目标:如何上网搜集学习资料、如何搜集目标信息、如何娱乐生活等,这样的目标既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增长知识,自然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快达成目标。再如,在教学生制作图画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安排教学,让小学生设计制作电子书信,将自己的心里话或者祝福语送给父母、同学、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画图工具中的图形、文字、线条、色彩等,充分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机技能。
3.目标设置梯度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应以具体明确的任务为教学的抓手,促进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信息技术活动。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也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一旦遭遇瓶颈,老师必须积极干预,积极引导,让学生顺利达成目标。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屡次遭遇瓶颈,学习的积极性必将极大地受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有梯度的目标,让学生一步步地实现小目标,进而达成完整的学习目标。开放性的课堂内容,有梯度的目标,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丰实知识储备。
三、多举措活化课堂
1.游戏渗透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是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最好的途径。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他们营造一个利于学习的和谐氛围,将游戏渗透进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实践兴趣,使其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往往事半功倍。小学生上课注意力易不集中,教师应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刺激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运用游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表现,积极参与,把“学计算机”变成了“玩计算机”,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巧设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学的重要抓手,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亦是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兴奋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机会。在课堂上,巧妙的问题既能引领教学,又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索问题的效应,在课堂的交流讨论及动手实践中,会形成知识体系,并享受学习之乐。
3.融入生活
生活是个大舞台,里面的知识无穷无尽。知识来源于生活,将教学融入生活,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比如在教学“画图”工具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设计活动——我收画我心即设置情境,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分小组将学生的作品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环画的格局,再让学生根据图画编一个故事。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使用画图工具,还学会了如何高质量地使用这一工具,甚至还能丰富学生的理想,拓宽他们的人生之路。这样的课堂,定能创造世间最美的风景!
总之,为生活服务的信息技术课,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应该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还应让学生因为这堂课而感觉到生活如此美妙,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而又灵动的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高红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J].山西教育(教学).2011(07)
[2]商学臣.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8期
[3]李艺主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