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标签: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教育 |
分类: 教研任务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材分析:
房前瓜架、屋后翠竹、地上小鸡,水中游鸭……一读课题,这些景致就迎面而来,看完文章,更让读者在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中久久回味。当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的语言生动、优美,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特别是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更增添了一份情趣。
这篇文章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第一篇,选编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得
学情分析:
这基本是一群随父辈由乡村来城里的孩子,对乡村生活有一些模糊的记忆,但缺少对日常生活的关注,难以发现这种美,所以本课的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文字来感受、感悟乡村之美。这美不仅在于风景,还在于人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等词语。
2、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关键词句;在讨论和探究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试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为建设美好的乡村而努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仔细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
(1) 借助工具书,自学5个生字。识记14个,理解时令、倘若、照例三个词语,疏通词句。
(2) 借助网络查找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纺织娘等的图片。
2. ppt课件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出具体、操作性强的预习任务,着重点在读写上,对于即将是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的识记方法老师进行了大量的指导,他们有能力处理好;至于理解词语的办法主要是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借助网络或询问,对于本文的这几个生字、词,学生基本能熟练的处理,老师只要在指导课文学习时个别处加以强调。对于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纺织娘这些花,学生虽有所耳闻,但大多分不清,生活中也难以了解详细,上课时如果对这些植物进行讲析对体现文本价值不大,这时运用网络的功能让学生查看图片,看介绍使这些生僻的难点迎刃而解,也体现了学生能自己能弄懂的教师不讲的原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歌曲导入,引进课堂
多媒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是呀,乡村风光是那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说到乡村风光,你们能记得乡下的那些美景?
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他看没看见这些景物,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设计意图:虽然是县城的孩子,但他们都有去乡村的经历,只是缺少注意观察的意识,用歌曲导入,就是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去把他们的记忆的画面调取出来,应该比课文的内容多许多,只是表达出来不够细腻,因此这儿就埋伏笔,让孩子有学习作者表达的意识。】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
1、 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指导书写的注意点。(出示ppt:
2、 开火车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
3、 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内容。
4、 提问: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字词的识记、理解有一定的方法,所以主要是提示下最要注意的点。同时,根据学生的疑问,梳理学生明白的和需要引导的知识点】
三、 自读自悟,想象美
按任务自我学习:
任务一
1、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2、 在书的空白处做上批注
【设计意图:1,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四年级一个单元中“我的发现”里强调的内容,这是一种阅读课文的好方法,在课文指导中,我们要强化这种策略;2.批注,课文中大多数是以“泡泡”的形式出现,但它强调普遍性,难以彰显学生的个性,而新课标也要求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批注能力是有必要的。四年级同学的批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标出不认识生字词;写出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在精彩句段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想;在重点段落旁或文章关键处写出自己的启发;对文章的内容、意义、写法提出疑问。在这儿要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
四、 合作探究,欣赏美
出示课件
任务二
1.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描写了那些生活场景?
2. 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感触特别深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感读给小组同学听听,并说说感想。
3. 小组合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没一个场景
(瓜藤攀岩图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充分尊重学习兴趣和需求,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以学定教的原则】
五. 课堂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课文讲述了哪些景物?
2、 你觉得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二、 研读品味,呈现美。
1. 过渡: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美的呢?
2. 合作学习,探讨美
(1)在“瓜藤攀岩图”中找出令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出示句子: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a.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b.同学们,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什么?(乡村的可爱)
C.作者把乡村描写得这么可爱,知道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吗?(对比)是呀,这句话的前部分说了色彩明丽的藤和叶,后面说的是呆板、严肃的石狮子和旗杆,这样形成了鲜明的——(生接:对比
d.师:是呀,这就是对比的好处,更能突出经过藤和叶点缀的农家小屋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自然,让人心生爱意。的确,乡下人家,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总结学习方法,提出任务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处乡村风景是:先读;再找关键句子;然后去体会;最后感情读。
先后出示1,2
1.方法:先读;再找关键句子;然后去体会
2.任务三:用所学方法选1-2处景物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景美,表达更美。
(3) 组内品读,交流感受。(师巡视,适时点拨、表扬。)
(4)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学本身的意义更更重要。在指导总结经验后形成迁移运用,给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学生们探究、协商、交流,互相提醒、分享、展示、学习,能调动广泛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 读写结合,抒发美
(1)过渡:作者多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与迷人。
(2)[出示乡下美景视频]其实,乡间美景又岂止文中的几幅图呢?让我们继续留恋在乡下人家的迷人风光里,在乡下人家的院子里,田野里,菜园旁,小溪边,竹林里、山坡上、大树下……请选择一处景物,也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动起来
(3)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来吧!
【山坡牧牛图】漫步乡下,常常会看见(
【溪水垂钓图】寻着清澈的溪水,(
【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主线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能力,特别是对场景的描写,学生不是无所适从就是很简洁,语言苍白无力。本文的表达十分独特,特别是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展现了极强的表现力。采用读写结合策略,引导发现精妙,恰当点拨,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了“表达是目标”】
三、 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乡村的生活舒适而充满情趣。你瞧:坐在牛背上悠然自得的牧童,光着屁股的河沟里捉鱼抓虾的小孩,在门前的树阴下吃晚饭的农家人,还有那觅食的鸡群、嬉水的小鸭,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藤蔓、雨后的春笋……一幅幅有静有动的艺人画面,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可惜这种美景由于人类的自私在慢慢地消失,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乡下的青山绿水永世长存做出自己的努力。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培训,更是引导学生道德和价值观的阵地】
四、 布置作业
1、 抄写好词佳句
2、 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3、 把课堂小练笔所写素材整合成文章
板书设计:
别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