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從《孫子兵法》視野看太亟推手

(2013-07-05 11:14:58)
标签:

转载

分类: 太极拳

琴拳茶2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聽勁

 

從《孫子兵法》視野看太亟推手

 

 

   前言

 

 

不知始自何人的太亟拳[1],以道家思想為主,旁參兵家與儒家。道家思想取其陰陽、剛柔、虛實、動靜、周行觀復等修身養性的思維與實踐,儒家取其師承倫理的人事社會對待,兵家則取其兵法上戰略戰術的哂谩

本即為搏鬥技擊而發明的太亟武藝,內容豐富,就以楊家老架式太亟武藝而言,包括徒手的拳、推手與散手,以及兵刃在身的刀、劍、槍等修煉項目。[2]

所謂的「太亟拳」者,乃「化太亟之理於拳理」者也,「太亟」之理者,「陰陽」者也。就今楊家老架式太亟武藝而言,有所謂的「練拳紮根,練劍輕靈,練刀生膽,練槍提氣」的師門規訓,而最基礎者始於築基紮根的太亟「拳」。只要太亟拳練得正確精準而圓融道化,則其餘刀、劍、槍等武藝自然而然上手。

徒手搏擊的太亟拳,內容包括了拳架子套路、推手對待與散手發放等項目。整個修煉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有一定的規矩與法則。先是拳架子套路的修煉,那是屬於個人獨自領受師門規法後的修煉。[3]二是與師門同學間的對待,即把獨自訓練的「拳架子」虛擬地應用在實際的對待中,以便訓練身體機能的反射與反應能力。[4]日久見功,下手功夫的太亟拳在如此的對待訓練下,身體機能的靈敏度隨著拳架子與對待的訓練而精進起來,才能在實戰經驗中隨機應變,身、心、靈、慧等方面的機能滋長而強化後,在實戰中必然需要戰略與戰術的轉化。

累積而成的中國典籍裡,專門而詳盡地論述戰略與戰術的,莫過於唐太宗讚譽有加的《孫子兵法》一書。[5]筆者修習「楊家老架式太亟武藝」十數載,以魯鈍的身體力行過程中,有所體悟:正如前文所言,參合了兵家思維於其中,太亟拳推手對待其在戰術上的哂茫S多地方與《孫子兵法》不侄稀1疚募匆浴柑饺沟耐剖謱Υ秊樘接憣ο螅约啊秾O子兵法》內涵的體悟,以探討在實際應戰中,該有怎樣的戰略與戰術。[6]

 

 

   太亟推手概述

 

 

太亟推手是太亟拳功夫實戰練習的入門學習。從推手對待中建立個人動作個體形象與個人材質相符合的基準,以期在「形」與「質」合一的訓練下,達致推手時能「陰陽相濟」、「對待無病」的契機。由於對待之間的變化萬端,所以在因應攻守上必須掌握「粘(沾)、黏、連、隨」、「丟、頂、抗、離」、「隨曲就伸」、「無過不及」、「屈伸開合」、「順勢自然」等原則,以致在攻守上能「中立」,既不偏也不倚。要大致如此身心內外的「中立」,則在動作形像上要求「輕靈貫穿,變換虛實,無過不及;取捨隱現,陰陽不離」,如此才能達到陰陽相濟的修煉內涵。

太亟拳技擊之妙,在於對人體平衡原理的諳熟與哂谩H酥阅軌蛑绷⑿凶哌動,全賴於力與力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是經過神經中樞調動肢體產生支撐力,從而達到與人體重力間的平穩。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人體必然難以維持平穩站立而跌到。普通人因缺乏訓練,在與他人直接的身體對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繼而難以平衡。所太亟拳拳法訓練,是要通過貫徹「鬆、靜、沉、緩、柔、勻、穩、衡」的要求[7],從盤拳架入手,點點位移有知覺的訓練,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行意氣,使之達到新的平衡狀態,達致隨意平衡而隨遇平衡,充分調動人體潛能,在技擊中節節貫串,在維持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對手的平衡,制服對手。人在邉訒r,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隨邉臃较虿粩喟l生變換,人體必須在邉拥耐瑫r不斷調整肢體,使之建立新的平衡。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盤拳架過程中強調的慢,就是要讓練拳者充分體會由平衡到不平衡進而建立新平衡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過程所帶來的身心感受。「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是要求練拳者在邉又芯S持平衡。通過邉又腥ソ┐呷岬淖兓裥我鈿庀嗪希瑥亩_到「表裡、精粗」無微不至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換言之,從動作形象(身形知覺)到內在質性(心性知覺)達到一致,才能對待無病,才能在與人對敵時掌握「幾微」的變化,得機得勢,而又得其時中,則能以四兩之巧勁而化解敵方千鈞之攻擊,所謂「四兩撥千鈞」是也。以最少的消損,發揮最大的效能,才是太亟拳搏擊的真正目的。到它根據太亟拳的原則,兩人搭手,哂盟^的「八門(手)」,即掤、 、擠、按的「四正手」訓練,以及採、挒、肘、靠的「四隅手」大 手訓練,進而結合「進、退、顧、盼、定」等五類動靜變化的步驟(「五步」)[8],才結構而成太亟拳實體動作的個體。

王宗岳〈太亟拳論〉有語:「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著」指的是太亟拳的招式,以及前文所述推手的每一手法的動作。「著熟」指的是前面說的「八門」與「五步」所規定的規矩法則能訓練的熟稔無度,才能漸漸地領悟到對方「來勁」的情形。這就是太亟拳所謂的「聽」與「懂」——聽勁與懂勁。

聽勁,是一種覺察能力,除了用耳朵去「聽」,還要以眼神、皮膚甚而大腦中樞神經的靈感指揮來「聽」,甚或如莊子所言「聽之以氣」。[9]李雅軒認為,聽勁必須掌握四種覺察力:

 

(一)以眼神觀察對方之情形,得到認識,謂之視覺功夫。

(二)以耳官聽聞對方之聲音,得到認識,謂之聽覺功夫。

(三)以皮膚接觸對方之身體,神經感應得到認識,謂之觸覺功夫。

(四)以情理判斷對方之情形,得到認識,謂之理覺功夫。[10]

 

聽勁靈敏,覺察力強,腦力清醒,神經的感應快速也即有了準確的聽勁功夫,才有進一步的「懂勁」層次。如此,方能隨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憑自己的身心靈慧的知覺能力,利用相應的步法,穩定自己的重心,破壞對方的重心,使其失去平衡,受制於我,是發是化,為守為攻的當下,必須哂迷S多戰術與戰略。

簡單來說,太亟推手是一種鬥智、鬥勇、鬥技的對抗性邉印>毩曁酵剖旨纫⒅貙崙鸺夹g的訓練,更要注意戰術的哂谩

 

 

   太亟推手的戰術思想

 

 

「戰術」是通過一定的技術與動作的哂脕肀憩F與實踐的。不同動作技術組成的方案,表達了不同的戰術思想。杖缜拔母攀霭悖酵剖忠呀浭沁M入敵我對待的入門訓練,長期的訓練,逮及「著熟」與「懂勁」之後,敵對「當下」、「剎那」即要下準採取什麼行動的判斷。如果沒有拳伴間長期的對待訓練,是難以作出立即反應的。

 

 

(一)先勝後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在長期的訓練中,「知己知彼」的原則是離不開的,「知己知彼」所指為何?當指彼此的功夫實力如何。我強彼弱,當思量自己的對敵態度如何。如果為了致人於死生之地,則當如〈止ァ嫡Z「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的策略。敵方都已因實力不足而破綻處處,都給我「打」了,還不動手「打」為快?「兵之情主速」(〈九地篇〉),發現自己實力遠勝於敵方,敵方行動上有太多的「病」[11],則當然毫不猶豫地趁機而入,絲毫不給對方有思量反應的餘地。

如果自己實力不足,則當要謹慎戒懼,把對方的攻擊來勢轉化,太亟推手術語所謂的「走化」。許多時候,「走」是必須的,「走」是脫離被動,恢復主動的主要方法。一旦發現自己功夫與實力不足以與地方抗衡,當然要先「避開」。引進落空[12],捨己從人,也即不主動用力,完全「隨」敵方而動:「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剛」當指敵方實力遠勝於我,我當要避實擊虛,順遂著敵方力量的遊移方向,「隨曲就伸」,把對方的千鈞之力引進入我所設的陷阱,而把對方採離我身。甚至採用「佯裝」——《孫子兵法》的「示形」策略,讓對方誤解我的力量所走之方向,甚而處處示弱,以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最後要麼化解對方力量,尚可為敵我兩方保留下臺階;要麼致人於死生之地,絲毫不顧地方死活而致勝。

如果彼此實力功力相當,這是就是兩條腿的腿力較勁的時候。只要我「聽」出對方稍有不慎,則我當然馬上當機應變,不予任何機會。或者,實在相持不下,則我必須故意引誘敵方,「利而誘之」,我且蓄勢待發,等待時機,猶「決積水於千仞之谿」(〈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勢〉),to release the potential energy,實力無法擋,而一發不可收拾。

——不止如此,還要知天知地,審時度勢。[13]

 

〈虛實〉有語:

 

因形而錯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

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也就是說,不要讓敵方知曉我的實力與功力之所在,「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亟拳論〉)。因為不要讓人「知」,所以除了「詭詐」地「示弱」外,還要在戰法上多變,適應敵情變化與發展,不斷變換新戰術。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太亟推手是一種動態的事物。也即不要一上手即規劃好用怎樣的攻擊,畢竟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如果在長期對待中採用固定不變的戰術,則容易被雙方摸清我之行動規律,而使自己陷入被動的困境。[14]

因此,太亟推手的戰術策略需要「多變」(variability),讓敵方抓摸不透我會有怎樣的變化,而我也就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主動出擊,「致人而不致於人」(〈虛實〉)。豈不見〈勢〉之所言哉: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

無端,孰能窮之哉!

 

 

(二)兵者,詭道也

 

一個「利」字當頭,當要計算清楚利害得失。

因利而制權,要思量對自己有怎樣的「利」,才採取該有的「變」。是生死大恨,也要思量是否永遠持續彼此結仇,冤冤相報難了;還是對方只是為了求得武藝上的進展,而我則點到即止,不傷大雅,少一個敵人總好過少一個武藝同好者的朋友。是專門來挑釁「踢館」的,則思量會否遺禍後世,厚道些,為對方留下台階,同時也是為自己留後路,所謂「求全」,能否雙贏,即看彼此的武德修為如何。

所以,戰場上,充滿了欺騙。「欺騙」,是為了混淆視聽,讓對方不瞭解我,讓對方花費更多的力量去做防備。其實,「欺騙」是為了替自己製造「避實擊虛」的機會。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一切都「因『利』而制權」,一切以「利」為考量。〈計〉篇除了先要求「五事七計」外,非不得已才採取「權變」手法。「兵以詐立」、奇正相生而變,不可勝窮。所以〈計〉而後,孫子提出了示形用詐的詭道十二法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

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

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總之,讓敵方無所適從之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當然,這所謂的「詭道」,是不能到處渲染的。[15]

示形用詐的方法,製造假像,佯動誤敵。這樣既可掩蓋自我之真實意圖,又可調動敵人就範,乘敵兵散勢空虛之際,出其不意,奇襲殲敵。(按:當然,自己的實力先要足夠)太亟推手的佯攻戰術,乃有目的地造成對方的錯覺,把對方引入歧途,「引進落空」,然後當機立斷:要麼轉化對方的攻擊,留有後路;要麼置於死生之地,攻擊對方。特別是對方的技術水準比較高,動作反應快,防守能力強,直接進攻與對抗,則容易被防守、截擊或反擊。這時我就要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或虛張聲勢,哂眉賱幼鳎N我故意被推進,我即退步;要麼我故意被拿高露出破綻而反制,轉被動為主動,化抝(音ㄠˇ)勢為順勢,以轉移、分散對方的注意力,使其對我方的動作產生錯覺判斷,而我方趁機加以利用,創造進攻機會。

〈虛實〉有語: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

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投石問路,故意露餡,設下陷阱,讓對方多所表「漏」許多資訊。同時製造許多讓對方得意而忘形的機會,以讓對方根據我所予之假情報而誤判我之實力所在。

 

 

(三)以迂為直  以患為利

 

《孫子兵法》說,兩軍交戰最難的莫過於「軍爭」,「軍爭之難」,難在「以迂為直,以患為利」。這時,我即要化被動為主動,轉逆為順。既要為利,又要為危,化危機為良機。這時,只有「先知迂直之計者」,才能掌握戰場主動權,最終戰勝敵人。一般的認知是,直徑近,曲徑遠,這是普通常識,也是慣性認知。但孫子認為,遠和近一旦與對方兵力部署的虛和實相結合,矛盾的雙方就會各向自相反的方向轉化。遠而虛者,易進易行,成了實際上的近;近而實者,難進難行,成了實際的遠。在太亟推手中,對抗的雙方都在設法阻礙和破壞對方的計畫和進攻。因此,任何一方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都必須作迂廻邉樱趯Ψ降乃季S判斷中造成「折射」幻覺,讓對方「以為」我會如此進取,而不能直來直去地行動,使對方一眼看清你的虛實企圖。

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可以使用迂廻戰術。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全面優勢;二是,交通線和退卻線方面比敵人佔優勢。太亟推手在搏擊中,總是首先審時度勢,比較雙方之差異,以守靜主靜為主,在防禦退卻中隨曲就伸,恰到好處,迂廻成功,然後達到走、黏的佳境,造成四兩撥千斤之局面,從而勝過力敵。太亟拳通過「化解(柔化)」,從迂廻中轉弱勢為強勢,其反攻亦極為迅猛。「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16],「極柔軟而後極堅剛」,講的正是這個意思。太亟拳崇尚神意氣勁,很少強調外力,故其曰:「邉湃绨贌掍摚瑹o堅不摧。」又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呱恚瑒樟铐標欤四鼙憷麖男摹」可以說太亟拳在迂回時,以心為主宰,意是活活潑潑的,勁是蓄而不發,如待射之箭,一旦柔化得機,其發動鬆勁沉著,「形如搏兔,神如捕鼠」,確可達到無堅不摧。

 

 

(四)反擊戰術

 

從某個角度言之,太亟推手是站在弱者角度研究如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的。這就毫無疑問決定了太亟拳一般不主動攻擊,即使出擊也是誘敵深入。「以靜待動」,「敵不動,我不動;敵微動,我先動」,「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在對方「勁」來勢時,在「幾微」處,「後發先至」。也就是說,太亟拳乃做先防守後攻擊,先化解雙手進攻而後制敵致勝的戰術。

太亟拳並不主動搏擊敵人,而是以逸待勞,待敵人進攻之時,借對方之力擊打對方,故稱「借力打力」。太亟拳講究捨己從人,順其自然,即不主動攻擊敵人,不與敵人作正面衝突,而是順著對方,「隨曲就伸」。乍看來似乎太亟拳喪失了主動權,事實上,太亟拳的捨己從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捨己從人,是保證自己優勢境況下的順其自然,而不是無原則無條件的一味避讓。太亟拳的捨己從人猶如挖好了陷阱等敵人來跳。太亟拳的高明之處正在於看似被動,實則主動,勝人於無形之中,所以才巧妙。

 

 

   結語

 

 

不知始自何人、以技擊搏鬥為發展目的的太亟拳,特別強調周而復始的走圓邉樱q圓環之無端。在推手對待中,除卻平時的體能訓練有素外,推己及人,尚需瞭解對手的實力,包括其武術功夫人如何、其背景來歷如何。資訊越是多,越能使自己佔優勢,先勝而後戰。《孫子兵法》有語「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本來要有先知之明以及自知之明,彼此實力如何,當然採取不同的戰術與戰略。兵者詭道也,戰場上只有欺騙,為的只是製造「避實擊虛」的機會。所以戰術上除了走,還有迂迴辯證、示形引誘,也不要在攻守上只死守一成不變的戰法,一旦被敵人掌握了我方的規律,則我方將成為被動。所以,戰爭者要有如下修為:靜如山嶽之穩,動如江河之勢;蓄勁如張弓弩,發勁如發矢簇,如此,則其勢無法擋。

杖唬褐酥N,所善者,乃「不戰」也,蓋不戰而屈人之兵,乃英雄所向無敵之時也。退而求其次,亦得「求『全』」矣!

 

 

參考資料

   

  斌,《與孫子對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 月。

王心裁,《兵學聖典——孫子兵法》,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6 月。

田桂菊,〈太極拳真功夫機理探討〉,《武術科學》第2 卷第4 期,20054 月。

田開斌,〈孫子兵法與武學〉,《少林與太亟》,20088月。

  ,〈太極推手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武術科學》,200542 卷第4 期。

李浴日選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卷,世界兵學社發行,

        http://www.leeyuri.org/T1-4.pdf

施文德,〈太亟拳拳理與克勞塞維茨《戰爭論》軍事藝術〉,《中醫藥文化》,

        20065月。

馬原年,〈談太極拳的推手走化〉,《武當》第179期,20057月。

張文儒,《孫武孫臏中華文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9月第二版。

張東武,〈太極推手的戰術哂谩担吨腥A武術》,200310 月。

張極琴,《普洱茶的沖泡方法與品茗藝術》,雲南,雲南科技出版社,200711

陳龍驤李敏弟著,《楊式太極拳法精解》,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焦竑,《莊子翼人間世》,中和市,廣文書局,19703月再版。

鄧時海,《太極拳教本》,臺北,楊太亟武藝總會,199752版。

駱春燕,〈太極拳的戰略戰術與《孫子兵法》〉,《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2月。

蘇清標,《太極拳修煉哲學》,台南,楊太亟武藝協會,20098月。

 

 

附錄一:

王宗岳作品一覽

 

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

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金之句,顯非力勝;觀老者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呋撸首詾槿酥疲p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

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

 

十三勢歌

十三勢來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氣偏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勳靜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重?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推手歌訣

掤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金;

引進落空合即出,黏連貼隨不丟頂。彼不動時已不動,彼若微動己先動:

似鬆未鬆,似展未展,勁若斷時意不斷。

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體用相兼豈有他,浩然氣能行乎手,

手勢步法十三式,不化自化走自走,足欲向前先挫後,身似行雲安用手,

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須方寸守所守。

 

附錄二:

師門「楊家老架式太亟武藝  進程」(簡)

 

太亟拳是「下手功夫」的知覺邉樱perceptual exercise),筆者常以「點點位移有知覺」作為練拳原則,把太亟拳套路中的所有動作著(音「召」)法都依據師門的規矩法則來修煉。師門的「規矩」自有一套進程,甭說要從「步子」、「襠胯」、「身腰」以及「手眼」講起。至於「法則」部分,則是在開展層次的「規矩」要求後才進階修煉了。茲略舉數雲台的法則層次如下:

 

全法

靜沈

 

 

 

 

 

 

 

一心

正形

一二三四五六

真正久息勢覺

盤架

串拳

 

拉筋 轉腰 揉胯

平套 上樁 架掛

 

 

 

退

鬆勢

柔拳

意鬆坐平穩順

輕柔勻連慢簡

反架

平摺推手

定步活推

正攤 天凳 二起

掃蹚 拔蔥 調息

圓掤

開闔

 

 

 

 

 

 

表一     開展極:合度與退付法則[17]

 

 



[1] 太亟拳來源有兩種傳說,一個事實。傳說的是,張三丰觀鵲蛇相鬥而發明太亟拳,另一是,陳家溝陳王廷「忙來時耕田,悶來時造拳」。其實含有許多存疑的地方,直至清乾隆年間王宗岳〈太亟拳論〉而後,才有「太亟拳」之定名。〈太亟拳論〉一文之前,史無稽考。〈太亟拳論〉一文而後,有了陳家、楊家、武家、吳家與孫家等派別,多奉〈太亟拳論〉為太亟拳修煉的圭臬,而各多所闡發。

另一個事實即為,太亟拳創源於哪位祖師爺,既已無稽可考,則不必強求,然而這位祖師爺必定是道家修為極深的真人。

[2] 中國武術,分兩大類,即徒手搏擊與兵刃二者。徒手搏擊習以「某某拳」代稱之,比如「形意拳」、「八卦拳」、「螳螂拳」、「木蘭拳」者是。「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語:「合掌指而為手……卷之為拳。」把「指」與「掌」卷合即為「拳」。可是中國拳術之「拳」,只是個「統稱」。比如太亟拳者王子和「露禪學派廣法一系一百零八式」而言,在一百零八之「數」中,只有十九式出現「指掌卷起的『拳』」。

楊家太亟拳,始於楊露禪(福魁,又寫作祿禪,17991872)從陳家溝習得拳術而後,創發刀、劍、槍等修煉內容。楊家第三代嫡傳楊澄甫18831936)經多年來的實踐,得以改良為至今流傳的「老架三十七式」,並於晚年口述、弟子陳微明(18811958)整理而成《太亟拳體用全書》,才開始有了拳架子的圖照。並且,楊澄甫門生弟子廣傳天下,而各有發展。目前楊家太亟拳嫡傳至第四代掌門人楊振鐸。楊澄甫而後,傳至當今第代傳人則有台灣的「楊家老架式太亟武藝」負責人鄧時海。

[3] 武術的修煉,皆離不開套路訓練、對待與應戰三者,套路是領受規矩與法則而修煉,從個人的「手」、「眼」、「身」、「步」上規範地訓練,拳架子才臻精準。對待是同門同學間互相餵着訓練,把身體的應變能力訓練起來。最後的應戰乃實際與素未相知的「敵人」散手對打。

[4] 各門派太亟拳的修煉進程不一,以筆者所隨習楊家老架式太亟武藝的修煉進程為開展極、緊湊極、圓融極與道化極。每一極下統領許多法門,茲於文後附件列下開展極的前部份。

[5]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云「太宗曰:『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李浴日選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卷,世界兵學社發行,http://www.leeyuri.org/T1-4.pdf。)

本文採用版本為李零,《〈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4月。而後不贅言註明出處。

[6] 為行文方便,本文採用《孫子兵法》用語時,將註明出處篇名;餘者不標以出處者,則為王宗岳的〈太亟拳論〉、〈十三勢歌〉、〈行功心解〉等,其全文將附錄於文後。

[7] 張極琴,《普洱茶的沖泡方法與品茗藝術》,雲南,雲南科技出版社,200711月,頁46

[8] 「八門」與「五步」,形成所謂「太亟十三勢」。「八門」即是靠八種肢體關節屈伸開合的變化所形成的力量;「五步」即五種身體邉拥牟襟E。依蘇清標的看法,(一)掤:向外撐架的力量。(二) 向內引進的力量。(三)擠:按加於 的力量。(四)按:手腳推擊的力量。(五)採:以手牽拿的力量。(六)挒:兩種相對的力量。(七)肘:肢體撞擊的力量。(八)靠:肢體推壓的力量。(九)進:直線接近敵人的邉印#ㄊ┲本離開敵人的邉印#ㄊ唬╊櫍夯⌒坞x開敵人的邉印#ㄊ)盼:弧形接近敵人的邉印#ㄊ┝α肯L與邉舆M離之間。(蘇清標,《太亟拳修煉哲學》,台南,楊太亟武藝協會,20098月,頁45-46。)

八種力量與五種步驟,也即「十三勢」,都得在任何的太亟拳招式中轉化與哂茫赡苤皇瞧渲幸弧竸荨梗赡芡瑫r好幾「勢」),否則就不叫「太亟拳」。

[9] 焦竑,《莊子翼人間世》,中和市,廣文書局,19703月再版,頁43

[10] 陳龍驤,李敏弟著,《楊式太亟拳法精解》,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頁28

[11] 病,太亟武藝之用語,即指「缺點」、「紕漏」、「破綻」。

[12]  「引進落空」是太亟推手防禦的一個全過程。我必須靜以待動,看似有欠缺、不足、無力、柔弱,不堪一擊,此即「引」也。待敵方力量猛出時,我由引「入」進;待敵方發現自己攻擊有誤,為我柔化,此即「落」也;待敵方更覺自己失去重心,無所依恃,此便為「空」。在此「引」「落」「進」「空」過程中,我憑藉聽懂對方來勁的功夫,以陰對陽,絲絲入扣,完成了太亟防禦,待敵方自覺落空時,說時遲,那時快,我即可合著敵方的失勢,當下發放,一展四兩撥千斤之上乘功夫,擊敵於丈外。

[13] 《孫子兵法》先在〈止ァ祻娬{「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後在〈地形〉進一步強化「知己知彼」,曰「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在《孫子兵法》的主要精神,除了「貴帧埂ⅰ纲F速」的要求,還得「求全」,求取敵我兩方的「傷害減至最少」,這就得審核敵我雙方外在條件的恰當與否了,比如彼此身心是否良佳,彼此是否深仇大恨,彼此是否點到即止,甚而彼此有什麼樣的身份顧慮,而不致致人於死生之地,而免除冤冤相報之惡果。這些外在條件的「知」,筆者認為,即是《孫子兵法地形》所說的「知天知地」。

[14] 形意拳師李仲軒說過:「世界上永遠是強者影響弱者,交戰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強了,能影響別人,別人不自覺地學你,他就敗了。模仿是人的天性,養狗的人像自己的狗,養貓的人像自己的貓,張三總和李四聊天,最後張三臉上出現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帶上了張三的小動作,都是不自覺的模仿。比武時,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動作容易失控,一受驚,就模仿對手了。」(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紀事》,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11月,頁51。)確實,「慣性」是讓人畏懼的心理狀態,這在兵法中,「慣性」就是「特點」,「特點」被敵人摸清,乃是「弱點」所在,一旦被敵人「一點擊破」,則這個「弱點」將使原有的「慣性」失去平衡。一旦失衡,則成「虛」,則易被擊破。

[15] 此猶《韓非子》的思想:抱法處勢用術之前提,「術」只能存在領導者心中,不能示現,否則所欲或正在行使的事務將失效。

表面上看,太亟拳綿軟無力,不堪一擊,給人一種錯覺,正是「詭」之所在,事實上,軟綿綿的背後,暗藏著的是「內剛」,真可謂「綿裡藏針」。所以,草創期的太亟拳亦叫「綿裡針」。

[16] 此猶〈形〉:「決積水於千仞之谿」,又〈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

[17] 摘自鄧時海,《太亟拳教本》,台北,楊太亟武藝總會,199752版,頁137

筆者案:師門對於太亟拳的修煉層次分作「開展」、「緊湊」、「圓融」、「道化」等四「極」,每一「極」有每一「極」的內涵。原則上,「開展極」要求「紮根」,「緊湊極」要求「化炁」,「圓融極」要求「沖神」,「道化極」乃得「坐忘」、「心齋」的「真人」。

另,丹道修煉的傳承裡頭,有所謂的「內景(經)圖」與「修真圖」。配合此二圖,師門的修煉層次認為「內景(經)圖」講的是「化氣」階段,「修真圖」則是「沖神」階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