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摘抄
(2020-04-30 10:41:43)分类: 摘抄 |
1,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邱圆《寄生草》(宝玉参禅的缘起)
2,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汎若不系之舟(出自《庄子·列御寇》,原文是:“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意思是:有技巧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没有本事的人没有追求.吃饱了四处闲逛,就像没有被固定的小船.)
3,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山木自寇: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源泉自盗意亦同此: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干涸也,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能聪明多知之害也。)
4,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大意是:彼此都想从对方得到感情的印证而频添烦恼;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先看一下这几句话的意义:证,在佛教用语中是领受、领悟道法之意,这里第一句中的证可以解释为印证。主要讲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意谓彼此都想从对方心灵和表情达意中印证相互之间的感情;当然我们如果纯以禅理的角度讲可以理解为参禅的第一步。第二句“无有证”即无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层。第三句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禅宗的境界。黛玉所续之句的意思是连禅境都放弃了才算是最彻底的。简单地说宝玉最终追求的是精神境界,而黛玉却连精神境界也一并不要了,从而达到空无纯明之境,“心体亦空,万缘俱寂”。这正好与禅宗三境界相对应。
禅宗常说三种境界中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指的是刻意寻禅而未得之意,犹如贾宝玉当初还纠缠在“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之中,后来虽悟出“无证即证”,也依然不曾悟得禅机,也就是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是他刻意寻禅的过程;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一个似已悟道而实尚未得的阶段,贾宝玉“无可云正,是立足境”正好与此相对应;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瞬间永恒的突然悟道的空明境界,可与“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相应。
5,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6,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炮仗)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算盘)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佛前海灯)
7,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