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八个关键词——谈怎样上好语文竞赛课
(2015-12-01 21:29:31)
标签:
语文竞赛课 |
分类: 教育理论 |
下面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 课前准备
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结合编者的选遍意图,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据此设计出教师导课的努力方向。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导学目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比赛前,我将每一课的相关资料都重新梳理了一遍,做到了心中有数。
如:《祝福》
课堂探究:讨论课文细节描写,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
(周围同学组合成学习小组,在老师组织下进行问题的研究与学习)通过“一二三四五”五处细节,初步解读探讨文章
1、“一个日子”
A、根据小说提供的有关信息,讨论“祝福”的具体时间,描述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用原文)
(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除夕前)的过程中。
B、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独特的日子?
(1)、洞察“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的黑暗现实;
(2)、理解小说不以《祥林嫂》为题而以《祝福》为题的目的:
2、“两次微笑”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
3、“三样眼神”(人物形象)
“三样眼神”是鲁迅先生实践其“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主张的很好用例,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命运?
a、第一次是在小说第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耐劳的性格;
b、第二次是在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
c、第三次是在小说
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4、“四场飞雪”(环境描写)
a、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渲染气氛)
b、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柰何的哀伤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表现人物心理)
c、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推动情节的发展)
d、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暗示主题)
5、“五张帐单”
“五张帐单”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1元)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0.5元)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三个半月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1.75元)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80元);娶亲费用:五十千(50元);剩余:十多千(10多元);
⑤两年工钱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12元鹰洋)。
(2)启发: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分四组讨论]
1、祥林嫂婆婆有什么权力来卖她?大伯有什么权力来收屋?(族权)
2、祥林嫂的名字是什么?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为什么仍然叫她祥林嫂?而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为什么还叫她祥林嫂?夫权
祥林嫂被卖改嫁,为什么进行“出格”的反抗?她的再嫁为什么被认为“败坏风俗”? 夫权
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什么?政权
4、祥林嫂为什么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她临死前对“灵魂”的怀疑包含什么意义?神权
启发学生寻找答案,边讨论边板书
1族权 2夫权 3政权 4神权
有许多语文公开课、竞赛课,教师在设计时就把追求完美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课前训练学生的有之,课中“诱导”学生的有之。于是,教学变成了演戏。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殊不知,真实的才是最动人的,真实的也才是最美丽的。虚假的美丽只能取悦于一时,真实的精彩方能恒久地打动人心。让语文课远离虚伪的美丽,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与真实的生命力。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再如我执教的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琵琶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2、初读文本,抓关键句。3、二读文本,学生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
(请一女生朗读。生生点评、师生点评。)就这一段,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讨论讨论好不好?咱们周围同学商量一下,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生成问题。)除了琵琶女,“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众)白居易。
当诗人和琵琶女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段,他又是怎样沦落的呢?(请一男生朗读。生生点评、师生点评)4、三读文本,品味感受。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在一起?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4、“生”气
例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导入新课
师: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篇“新闻”。(教师板书:“新闻”二字)
师: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教师板书:奥斯维辛)
师: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教师板书:没有什么)
(至此课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便在黑板上全部呈现)
师: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带着这些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新闻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师板书:作者名字“罗森塔尔”)
(2)、思考质疑
师:新闻的标题最讲究四个字,那就是: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看看这则新闻的标题。它让你“一见钟情”了吗?
生:它让我“一见钟情”了,因为它让我产生了疑惑。
师:什么疑惑?
生:这篇新闻既然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文章究竟写了什么呢?
师:问题提得好!那么请你把这个问题写到黑板上去,好吗?
(学生板书: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师:好,这位同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思路,面对这个标题你的脑海当中还有哪些问号?
生: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这应该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同学们谁能帮他解答一下。
生: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
师:“奥斯维辛”被称为纳粹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
万人死在那里,包括中国人。好,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生:看到这个题目,我马上想到的是: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师:好,也请你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好吗?(学生板书: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师:我们已经提出了两个非常好的问题,还有吗?
生:我想到的是: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师:这确实是个问题,也请你把问题写到黑板上吧!
(学生板书: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生:老师,我还有问题。
师:好,你说吧。
生:那么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师:又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好,也请你把这个问题写黑板上吧。
(学生板书: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人,面对一个标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也看得出这确实是个好题目,能够引发我们这么多的思考。好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吧。
(引导学生看黑板:
第一个问题: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第三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第四个问题: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再如2006年我执教的获全国赛教一等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课,先通过学生朗诵,感悟课文内容;再由学生现场质疑,提出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课代表整理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供学生讨论;现场分若干学习小组讨论,安排组长记录;然后由各组代表逐题发言,教师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参与、引导讨论;讨论完毕,再次诵读,要求学生用简洁、诗意化语言写出学习后的感受,教师也用自做词《念奴娇•
感怀东坡》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随学生的问题临场组织教学,而不是死搬教案。
过去我们不敢上那些生成问题的质疑型课,因为有几个担心: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调节?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如何保证?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是松散拖沓,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觉得首先备课要充分、细致,要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课堂上采用写纸条提问的方式,每个学生将自己最想问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集中起来选择有必要讨论的问题。这样既避免被学生牵着走,以至于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和重点,确保课堂上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而是把问题当诱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意境、思想等。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演讲、辩论、游戏、竞赛、接龙、分组、才艺比拼等,每一个环节要用多长时间,由几个人活动,都预设出来。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
5、机智
如:
有一位老师就大家容易忽视的课前交流,在凤凰中学讲《诗词诵读》课前的开场白——我说:“今天,我是第一次来凤凰中学。‘凤凰’是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它还与‘龙’一起代表着呈祥如意。看到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山青水秀,地灵人杰。看到大家刚才的表现,更让我坚定了这种想法。”“刚才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我觉得大家很会学习嘛。拿到我发的纸后,有同学便开始读背了,还有的同学马上找到了出处,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请大家课堂上,积极的发言,认真的思考,踊跃的参与,将为我们留下美丽的瞬间,好不好?
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富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
(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写作。)
生1: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生2:音乐,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首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老师也很喜欢诗歌,在备课时,也写了一首七律谈我的感受:(投影)
感悟《琵琶行》
浔阳江畔客将还,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半觞清酒泪涟涟。
飘零歌女伤神苦,沦落诗人为客难。
司马挥毫倾肺腑,后生吟诵叹先贤。
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竞赛性的语文公开课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课件打不开,突然停电,或学生素质比自己预料的要差,课堂提问出现冷场等等,都会影响上课教师的情绪。这时教师就必须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和内容。
6、激情
面对情感丰富的文本,面对朝气蓬勃的初中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是不言喻的。我们常听人说,有的老师往台上一站,举手投足之间就像一个老师。这里面恐怕跟激情有很大的关系吧。那么,语文课堂的激情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老师那满含的微笑,是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那脱口而出富有才气的谈吐,是那信任与鼓励的眼神,是那会说话的手势,是那忘情的、会心的、痴迷的投入……本期我在这样为自己寻找语文课堂的激情:我拜读黄波老师的《恋上你的课——幽默教育,教师魅力四射的秘诀》,打磨自己的语言,力图让它变得幽默。我随时注意自己的手势与肢体,让它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情态。我用充满深情的语言为学生朗诵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满怀赞美地对学生的美文、精彩发言作激情评点。有时候,教师的教学激情,还在于能够精心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置三个左右的教学高潮来,用一波三叠,富于美感的课堂来,体现着对学生的深切的关怀。
如:师:同学们还有许多话要说,看来小说《老人与海》确实是一部让人终身受益的好书,因为它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的人生启示。最后,我摘录小说中精彩的一句送给大家。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愿同学们铭记这闪烁着人类智慧和勇气光芒的精彩语句,并把它们化作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三、 课后练思
一堂课上完了,教师不能夹着书一走就算完事了!语文的课堂教学也需要作业,也呼唤训练。只不过语文的练习应该有语文的味道。我以为语文的练习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所以我在自己的平时教学作业设计中有雅词摘抄、名句积累、精段记诵、文法学写、快乐读写等积累式的任务。同时,在我的课堂上也不乏素养形成式的任务。如:《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假设某电视台要播出“奥斯威辛系列”栏目,请你为此栏目写几句解说词。
依据教材上的练习题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设计出精当的作业,这是为巩固知识而做的努力。写作类的习题有两种巩固模式,一种是片段练笔,另一种是根据所学的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命题写作练习,可以是日记和作文的形式。从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去巩固,当然这里也有情感体验融入其中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向前跨进一步,写教育教学博客,将零星的反思,进行放大,进行规律提取,形成2000字左右的教学反思小论文,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向教学研究迈进了,也意味着我们已开始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了。
前一篇:《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后一篇:这个老师的课前5分钟,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