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述类文本阅读——字斟句酌,圈画揣摩(一)

(2015-07-04 23:00:38)
标签: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类: 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字斟句酌,圈画揣摩(一)

                         转自 高勇

一、考情分析:

近几年广东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如下:

命题

选材范围

题干要求

对应题型

2014年《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陈炎)

文艺理论

12

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4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5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的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3年《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贺麟)

文化论文

1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3

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筛选概括信息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4

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筛选概括信息要点

15

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2年《历史的先见》(罗家伦)

文化随笔

1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4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4分)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5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4分)

筛选概括信息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从命题形式看广东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命题的规律:

一般采用两种命题形式,以两道客观题(一道五选二题和一道单选题)、两道主观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并且题号顺序也很稳定,但题干要求会有所变化。

2、从考查趋向上看广东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考点规律: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该考点的要求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几乎每年都能考查到,广东高考命题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论述类文章的阅读题最后一题兼有“结合文中观点或运用文中理论”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二、阅读方法:

泛读精读两结合,圈注词句最快捷

高考对一般论述文章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因此,我们只有读懂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可答题。为此,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泛读和精读。泛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点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做好准备。精读,培养学生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让学生的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熟悉高考命题的设误类型和设误角度,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

第一步:  泛读,圈注关键信息点

(一)、圈注关键句

l、圈注论点句

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电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 “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碗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沦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呈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自然段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段的主要信息,把屋文脉。    

(二)、勾画关键词

1、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日前、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

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span>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第二步:精度,选项与原文巧对照。

精读,选项与原文巧对照精读,就是把选项与原文巧对照.就是“比”。比就是“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精读”的意义所在。其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下面通过2013全国卷I重点演示“泛读”环节.引导学生圈囤注文中关键信息点。

泛读

关注理由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1)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2)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辩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3)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抄写于高祖即即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4)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5)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6)《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7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比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8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9)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已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10)《论语·宪问》:“我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11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处于关注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这是命题人在指代词方面的命题点,第1B项就是在字上命题的。还要关注第(11)处的

2)处为本段的首句,这是观点句,是圈注的关键语句。类似的还有第(9)处。

3)处举《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三本书作为事实依据,是为了论证第(2)处的观点句,这是比对论据和论点时的关注点,第1C项、第3A项就是在此方面命题的。类似的还要关注第(10)处”“等举例的句子。

4)处中对甲本的年代定位时用词是,比较肯定;对乙本的年代定位时用词是可能,不确定,命题者往往利用此类词语从说法绝对的角度命题,第1D项就是在这方面设题的。

5)处标注的无益是否定性词语,命题者会从肯定与否定方面命题,第2A项就是如此命题的。同时,此句中的表转折,是命题者从句间关系方面命题的关注点;根本一词,表程度,是命题者从部分与整体方面命题的关注点。

6)处中,表所以意,是结论,前文为原因,这往往是命题者从句间关系角度、论点与论据关系角度命题的关注点,第3题的B项就从论点论据方面命题的。

7)(8)两处圈注同时”“至于这两个属表明文脉层次的词语,同时表明此句所领内容与上文所说内容为同一层次,至于所领内容为另一层次。这表明作者从两个角度来论证观点。命题者往往从论证层次和隐含的论点两个角度设置选项。第3C项就是从隐含的观点方面命题的。

 

三、备考策略:

选择题会比对,简答题要规范

学案1客观选择题解题3方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选项的本质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因此,在做论述类文章选择题时应注意以下3点。

1、坚持一个原则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对文章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注意:哪怕文中的观点与我们常识矛盾,我们也要相信文中的观点而不要以我们的常识来判断,因为高考考的是我们对文章的阅读能力而非我们个人的常识经验)。

2、培养两种心态

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解题技巧

考生因不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和设置陷阱时所运用的命题手段,以及不会运用比对法而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下面我们就从熟悉6大命题手段”“明辨8大设题陷阱”“运用3步比对法三个方案分步突破。

方案一、熟悉6大命题手段

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六种手段:

1、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3、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成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

方案二、明辨8大设题陷阱

了解了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

设题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方略

1、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岐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1)选项句子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3、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X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

4、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序、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

5、混淆时态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把事物“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6、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7、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

8、指代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选项句中或原文中有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与之相反等。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词指代的内容。

 方案三、运用3步比对法(接下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