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障碍”,乐在其中——《烛之武退秦师》教后思
(2014-09-23 20:54:40)
标签:
烛之武教学 |
分类: 教学设计 |
文言文作为“三怕”之首,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当然不,我就喜欢文言文呀!岁月淘洗过的精华,让人唇齿留香,翻看初中课本,《童趣》中的幻蚊成鹤小趣味耐人咀嚼,《记承天寺夜游》中月夜的澄明通透是隔着百代可以共享的,《湖心亭看雪》中的雅趣更是一种心境的透明本真,这些刚从初中来的孩子还记得这些美丽的篇章吗?
不记得,他们只记得文章晦涩难懂,翻译字字艰辛,背诵更是伤了无数的脑细胞!
我说:学习文言文其实就是障碍赛,只要你跨过四道关,前面就是一马平川、桃红柳绿!
学生睁大眼睛说:“难道只有四道关?”
我微笑:“Yes!我先卖个关子在这儿,遇到时我们再闯关不迟。”
高中接触的第一个单元文言文是写人叙事散文,这样编排的初衷也很容易读懂——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能力。
第一课是《烛之武退秦师》,我决定一切围绕兴趣来展开。
“秦国,晋国围攻郑国,假如你是郑国子民,你会怎么做?”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有的说要逃,立马有人否定;有的说血战,立刻又有人否定,开始有同学用到文中的“夜缒而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了。
“看来,逃跑不成,血拼必死,那只能智取了。如果智取的话,什么计策最好?”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大家一致说离间计。
我接着问第三个问题:“那你们说离间计的话是去游说秦好,还是游说晋好呢?”
这个问题激发同学们去思考为什么烛之武选择游说秦,文章第一段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四问:“烛之武、郑伯和佚之狐三个人,你愿意选谁做朋友?”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其实在体会《左传》精彩的人物语言刻画,了解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是对烛之武形象的丰富。
接着,再丢出下一问:“烛之武的说词中最能打动秦伯的是什么?”同学们先看出的是“亡郑无益”和“舍郑有益”这两层,然后再接着发问:“其他的内容可以删掉吗?”同学们一经细想,知道开始的“消除疑虑”在谈判之初的重要性,后面的“晋国无信”和“强晋有害”起到的“离间计”的作用。
这一段没有人物的外貌描写,我请同学上来表演秦王面部的细微变化,加深了同学们对烛之武说辞的理解。
最后一问:“晋文公和子犯两个人的个性有什么不同?”子犯的性格好理解,对晋文公性格的理解还是需要深度思考的。
这样在兴趣的带动下,同学们发现这篇看似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其实充满了趣味性,看起来难于上青天的背诵也完全可以战胜了,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就上来了。
然后,我再交代“文言文障碍赛”的四道障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将文章中间出现的词语现象归纳着来解释,学生觉得所说的“障碍”也“不过如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