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激趣导入

标签:
语文课导入趣味 |
分类: 教育理论 |
转自 芦苇片语的博客
“语文皆生活,生活皆语文”这就是语文课的特点,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素材,语文课要着眼外部(生活),立足于内部(课堂),两者相结合才叫语文。在一篇题为《语文教学的一种突破——大语文教学观》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整体、系统、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一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的学习应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语文教学要从单一的脱离生活的无诗意的枯燥的训练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化,培养学生既做人又做学问,还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想让语文课堂积极快乐有趣,需要教师根据课文,设计目标,思考如何创造具有“心情愉悦”的氛围,使语文课充满诗意与激情。
教师的精神状态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发剂,语文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就应该是一道风景线,具有感召力,能够以饱满的激情导入课文。 于漪老师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这个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凡语文教师都很重视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如谈话导入、故事导入、诗词导入、名言警句导入、形象导入、情感导入等等,很多大都由教师做这些事情。但是在当今新课改的形势之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在学生这个主体方面多动脑筋,尽量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设计教学,达到有新意的目的。
1、辨析导入
设计一个与学习课文联系密切的话题,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小型辩论导入新课。
2、视频导入
设计在网中寻找与课文有联系的视频导入新课,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在网上找。
3、音乐与视频结合导入,都放手让学生去做,既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将一些常用的导入方法相结合也是一种创新。如有的教师将谈话导入与情感导入相结合,而创新效果也明显。
精彩的导入不是凭空想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语文教材,精心备课,才能具有精彩的导入。
于漪老师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走。”于漪老师极力反对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先看参考书,而是要老师沉潜到课文中,要反复读、反复读、反复读,读透教材,吃透教材,读出语文的内涵来。确实,文章不厌百回读。
这样备课,教师成了教材的主宰,那语文课不就成了“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了吗?学生必然会接受语文教师,语文课将更加积极有趣。
上课应该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有时课上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此时,考验教师的课堂机智。但是这也是课堂有趣的基点,学生有“兴趣点”或“疑惑点”,教师顺水推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形成“预设”与“生成”的互动,以求达到课堂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如果能做到不重复,有新意,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基因,学好语文。于漪老师的课,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漪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老师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篇美丽动人的好景观。于漪老师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从不满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人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想做到不重复,必须从教学参考书中走出来,对每篇课文的理解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尤其对文章的文脉、文眼、文心的理解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如数家珍,运用自如,感染学生。学生不可能对教师老生常谈的反复重复的课百听不厌,学生的口味“日新月异”,所以教师上课要总能推陈出新。
现在处在网络时代,教师如果能把握好网络的脉搏,再加上自己的智慧,语文课可以做到不重复。那时学生的语文学习绝对是充满兴趣的。
积极有趣的语文课是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