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红笺一叶
红笺一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300
  • 关注人气:1,3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是有温度的有力量的——谈谈教师用语

(2014-08-20 22:24:37)
标签:

教师用语

师德

分类: 教育理论

          语言是有温度的有力量的——谈谈教师用语

                  转自 爱的色彩

                       教师语言暗示是孩子发展的导向

                        四川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   谢华

      语言暗示具有导向作用。

      暗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使他人的心理、行为受到影响。暗示者可以是个人、群体(外来暗示),也可以和受暗示者同为一人(自我暗示)。可采用言语,也可通过手势、表情、动作以及环境进行。影响暗示的因素有暗示者的特征(如性别、年龄、知识、地位、威信等)、受暗示者的特征(如年龄、知识经验、性格等)以及当时的客观情况。

      与孩子成长紧密相关的老师,语言有着不可估量的暗示力量!

      教师美好的语言是孩子愿景的暗示。当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就需要用正能量的词语或者评价该孩子暗示。这里我用三个小故事见证语言暗示强大的力量。

 

      1.“相信你挚爱的土地就是养育你文字的母亲,大地最具有孕育性,所以你的文字会源源不断的开出花来!”

     当我们班级里的城市里的孩子写出的文字都好像不沾尘世一样。我隐隐觉得我们班级的文字过于飘忽了。美好散文类的东西多了。于是读到班里锐的文字的时候,眼前一亮。这忽然记得07级5班的时候也有一位男孩子特别喜欢写乡土气息的文字。那些村前屋后的故事被叙写得生动有趣。曾一度引发班里孩子想到他家去玩呢。回忆童年文字温暖有趣。当时我给他的评价是:“徐文,这些文字你写出来,有好几分朝花夕拾的味道呢……”至少,在我记忆里,他写周记总是洋洋洒洒好多篇。现在锐孩子也是这样爱着农村的土地。比如这样的语言就经常哗啦啦在她作文里出现。

    “这段时间总是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人和事。我骨子里流淌着故乡的血液,哪怕千里之外,我与故乡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切的契合感。”

    “ 故乡、农村、大地、给与我一种芬芳的泥土气息。这味道,清新自然,有着家的味道。爷爷身上也有泥土的味道呢!我爱爷爷,就像爱这大地一样自然。”

     “我们爷孙俩的世界里有一份清新朴实的泥土气息,带着它,我能安稳走在城市的求学行程里。”……

       现在班级已有很好的文字氛围,很多孩子都会写出落地的文字来。并且好多篇文章发表在省市县刊物上。

 

      2.“你的引领就是你的魅力!你的正能量就是班级的核心体现!”有一段时间,班级因为有些波动,孩子们情绪有些不稳定。班长枭在班级的核心领导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对于班级有着正能能量引领,这个班级就蓬勃向上。班级里的绝大部分男孩子都有积极正能量,汇聚在一起,势不可挡。比如意志力强的林,坚强的祯,豪爽的鑫,乐观的川,内涵的江,积极的铭……当然还有一群女孩子都是我心中的最美。我与班长枭交流,让的优点盛放,扩大影响力。团队形成合力,发展中超越着往昔。

      相信孩子的力量,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渴望。再结合班级阅读交流、主题班会等多样引领的方式,班级正朝向繁荣的发展方向。

 

      3.“心有所待,必至辉煌!”当年我师给我的暗示语,学会等待,学会奋斗中等待,赢得自己的未来。我将此话作为座右铭。苦一点累一点不碍事。必至的辉煌就在于心灵的宁静与富足。精神的富足就是奋斗感带来的。寒来暑往的日子,我都在鼓励自己。平凡可以,但绝不可以平庸。自己要坚强,没有谁会替代自己坚强下来!阅读,写作,思考,实践,不停止。教育,教学,家庭,管理,不落下。老师,妻子,女儿,母亲,朋友,每个角色不失色。

    “心有所待,必至辉煌”这八个字,我延续转赠给我的孩子们,他们享受着积极的力量。时至今日,很多孩子都记得我念叨唇边的语言:

    “树木向上是唯一见到阳光的理由!”
     “人类因为爱而温暖,教育因为爱而精彩!”

    “爱,是阳光,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在破蛹而出前的黑暗里,伸出手,我把掌心的阳光给你!”……

       教师语言暗示的力量多么强大!教师是孩子认知世界的导师,为之搭建探索世界的桥梁,教师是孩子心灵的按摩师,为之引领去触摸世界的温软。让教师语言构建孩子成长的乐园,不要让教师语言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剑。

      这里将美国多萝西.劳.诺特与雷切尔.哈里的合著《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扉页语与之共享。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将学会指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们将学会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们将学会担忧。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他们将学会自怜。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们将学会畏缩。

     如果孩子生活在猜忌中,他们将学会嫉妒。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们将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们将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们将学会感激。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同中 ,他们将学会去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将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将学会正直。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们将学会正义。
     如果孩子生活友爱和体贴中,他们将学会尊重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信赖自己和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善良中,他们将知道世界是居住的乐土。 

 

                                   教师的语言是师德的一张名片
                             甘肃省华池县柔远初中    黄俊
     语言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交际工具,我之所以说教师的语言是师德的一张名片,是因为一个教师不论是与学生交流,还是课堂教学,如果语言文明,表达温馨且富有爱意,那么,他一定师德高尚,反之,则表明师德有一定的问题。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这就是语言的神奇之处。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在教育教学的用语上做好学生的示范和表率,既要做到语言文明、友善交流,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为人师,做表率。
记得08年的时候,我们学校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过一项活动:让学生给自己心目中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定出10条标准。发现学生给喜欢的老师定的第一条标准是“语言文明,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总爱表扬和夸奖学生”。学生给不喜欢的老师定的第一条标准是“语言粗鲁,态度蛮横,爱自夸,不听学生解释,爱讽刺挖苦学生”。没想到学生把语言作为衡量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老师的第一个标准。这也进一步表明,教师的语言在教育教学和自我形象塑造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样一说,可能有人要问:教师该不该批评教育学生呢?我说,学生做了错事、犯了错误,教师应该批评。我们讨论的是教师文明用语的问题,其实也是教师教育过程中批评艺术的问题,批评教育学生需要智慧、技巧,尤其需要语言方面的艺术,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方式说出来产生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用语。
    为了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注意语言文明,运用充满温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彻底杜绝粗鲁、庸俗、低级的语言伤害学生的心灵,我们学校结合学生给心中喜欢的老师提出的标准,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编写了学校教师常用评价激励语100句,以此来要求教师运用文明语来实施教学与管理教育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规范教师的用语达到标准化、人文化和高雅化。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面对问题学生和学困生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场合、时间、语气和方式,不对学生使用讽刺挖苦、侮辱歧视的语言,不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更不能翻老账,揭伤疤。跟学生谈话时语气要委婉,要讲究策略。比如,跟经常违纪的问题学生谈话,要察言观色,如果有抵触情绪,就先让他冷静冷静几天,再找机会谈,谈话时,不直接问他违纪犯错的原因,而是避开话题跟他聊一聊周末做什么,家里父母最近忙什么,或者问他心中的偶像是谁,为什么要以这个人为偶像等等,只有通过这种拉家常的方式,才能消除学生心头的恐惧和抵触情绪,跟学生的谈话才能是心与心的交流,才真正谈出情感,谈出效果,还比如,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谈话,不能直接问他为啥不好好学习,可以先跟他聊最近阅读了什么书,书里讲什么内容,或者问他有什么兴趣爱好,每天是怎么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的等等。
    事实证明,教师用包含着宽容、信任、尊重、关爱、鼓励、欣赏的话语去教育和感化学生,其效果要比有力度的伤人身体的拳打脚踢和伤人心灵的恶言讽语胜过千倍万倍。因此,教师面对学生时,杜绝说“你真笨”“你太让人失望”这样伤害学生自尊和心灵的话,而应该多说“你真棒”“你真不错”“你很聪明”“你只要不放弃,努力就会有更大进步”这样带有欣赏、激励和鼓励的语言。能够巧妙地加上微笑、点头、抚摸、鼓掌、拥抱这些带有爱意的形体语言,那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一定会发挥出“春风化雨”和“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时一定要积口德,用善言,说文明语,让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富有欣赏、赞美、激励和真爱,让自己的语言带给学生心灵以抚慰、鼓励、温暖,让文明语成为良好师德的一张名片。

            

                       教师说话,不伤人是底线
                           广东中山 黄建军

教师该对学生如何说话,这里面有一些技巧和原则,罗列起来不是三言两语。但是,无论如何,老师说话不能伤害学生,这是一条牢不可破的底线。

“教师禁忌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前些年,好像各行各业都曾经流行“禁忌语”。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强调不得使用禁忌语实际上反而强化了“禁忌语”本身!规定禁忌语貌似很温馨很人性,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禁忌语太多了,你能列得全吗?是不是你没有列出来的话我就可以随便说呢?显然不是嘛。好比我们大谈特谈某个学生取得了巨大进步,可是旁边就坐着一个退步300名的学生,是不是本该禁忌呢?还曾经有老师骂学生:“你就是去坐台都不会有人要你!”,多恶毒!我认为与其规定禁忌语,不如倡导使用“好的语言”。

其实并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言为心声”,语言显露的是一个人的心态和思想的深层内涵。说出难听的话源自心中的不满、愤怒、急躁、怨气、偏见、甚至是霸道!因为“为你好”,老师就可以口不择言评说、指责、批评学生吗?恐怕不妥当,多少冲突甚至悲剧就是从言语冲撞开始,不良的语言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所以,改变语言要从改变思想开始。“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爱才有度。”如果真正爱学生,就会散发出善良之心,修炼宽广的胸襟,就会对成长有等待的耐心,就会能够容忍学生犯错。有了这样的心地,如何会口出恶语?善待学生,宽容过错,涵养美德。即使是屡教不改的学生,他们什么难听的话都可能听过了,如果老师还不检讨自己的语言,不想办法建立和谐气氛以达到沟通目的,说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在著名的NLP大师李中莹的《重塑心灵》一书中,提出了NLP12条前提假设,我想在师生沟通中也一样有意义,这里分享两条:有效用比有道理重要,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

回到语言伤害的问题,其实那些禁忌语并不限于师生之间,就是面对一个陌生人或者有矛盾也不该说那些难听的话,那样等于关闭了沟通之门。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处,就不能用语言伤人。如果我们真正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即使不能说最漂亮最完美的话语,起码不会突破伤人的底线。

      

警惕忌语背后的错误理念

上海嘉定·侯立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很多时候,一句鼓励、同情或理解的话语,能给人安慰,给人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天也让上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让人感到寒冷。

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告别了对父母的崇拜,开始崇拜如同“万事通”的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感受到这份幸福的同时,也必须要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因为在教师看来微不足道的一句话,有可能在学生看来,这就是对他整个人的评价,甚至看成是对他整个未来生活的评价。然而许多时候,我们也会一些教师并没有注意自己评价学生的话语,“你真笨”、“不是学习的料”、“看见你我就烦”等话语仍然出于教师的口中。

这些话语看似指向学生,也真切地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所谓言由心生,就是这个意思。我举几个例子。

“你真笨”。像“你真笨”、“你不是学习的料”、“你将来就是打工的料”等评价语,充分地暴露出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之上,他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当下的学习成绩,其实说白了是关注自己的成绩;他将学生看作不存在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等差异的“抽象的学生”。然而,教育对象存在着差异性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教育对象的重要特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告诫教师的那样,“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给老师听清楚了。”除一些挖苦学生、嘲弄学生的话语外,在教育生活中,无论是办公室或在听课时,有时也会听到这样的话语:“给老师坐端正”、“我看哪个同学给老师读得比较流利”……“给老师”这三个字似乎成了一些教师的口头禅。然而仔细想想,这三个字却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教师以自我中心,让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当下的学习是学给老师看的,学生的回答是要努力博得“高高在上”的老师的认可。这样的话语无形中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除在教育教学中,努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外,更重要的是不断地阅读经典的教育书籍(比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书生、李镇西等老师的书籍)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改变了,教师的言、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既幸福了学生,也快乐了自己。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a5ec440102uzbx.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