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红笺一叶
红笺一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都的秋》《 说“木叶”》教学设计

(2014-07-01 17:00:55)
标签:

《故都的秋》

《说木叶》

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授课人: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张陈   授课时间、地点: 20131024日下午当涂一中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全文的结构,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

    2.学习描写,揣摩朴素雅趣的散文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3.通过涵咏语段,品秋味,引导学生学习郁达夫式的独特表现自我的写景方法。

    4.体味作者作为传统文人独有的文化情怀,感受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独特的生命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2.本次市级教学研究周上课的班级是当涂一中高一(2)的学生,学生的基础相对不错。“会读文,识表达,懂雅趣”是学习本文需着力要做的,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与生成,文本的理解、研读和探究等,要适度考虑到学情,尽量做到“眼中有人”。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朴素雅趣的散文语言的赏析和悲凉情感的品味。

难点:品味秋的独特的意境和趣味以及文化意蕴。

4.本课的学习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在阅读鉴赏,品语言,赏秋味,学习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表达。(这次教学研究周仅完成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侧重在写作,以某个写景段为例,尝试着采用“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感觉”的思维模式,写出 “有我”之景,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任务

设置了二种导入方案:

从学生课前阅读的孙绍振先生的一篇思想随笔《读书的三种姿势》导入。

从郁达夫的名言“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导入。

设计意图:具体依据课前教师对学情的了解而定,力求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简约即可。

 

二、熟读课文,理文脉

1.破题,整体把握。

【教师活动】板书课题

设问:文题“故都的秋”能否换成“古都的秋”?

投影呈现。

相机点拨和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2.诵读,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生活动】齐读首段和末端——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与11自然段——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

设问:

1)作者不远千里赶赴北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的是留住这北国的秋,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2)课文的第2自然段与11自然段写哪里的秋?作者写出了南国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写这南国的秋?

3)文中还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和人物?

对话交流,明确,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明确欣赏的角度,并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引领学生熟悉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秋味

【学习活动】

1)思考交流。

回答:作者所写的平凡的的景物、人物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请你尝试着揣摩作者的这份体验。

2)学会品读: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揣摩朴素雅趣的散文语言。

 

【教师活动】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一读“都市闲人”的对话场景。

引领学生品读“庭院清秋、槐树落蕊、秋雨话凉”三个生活场景中的秋味

 

“庭院清秋”之品读抓手:

1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

2.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得到……

 

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4.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5.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6.在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归纳明确。

区别——“有我”和“无我”

历史的沧桑、文化的沉重……

赏秋人——

      悠悠然的神态,一份别样的闲情、兴致,深深的欣赏、眷恋和怀念……

      朴素的雅趣

      独特的审美情趣

   “槐树落蕊”品读:

作者在这里所欣赏的为什么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而是快要死亡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说说你的理解。

    对话交流。

明确——

    着眼作者所写内容角度: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意

……      独特的生命感悟

    着眼为文之道角度:将一种感觉写精致,深化自我的那份落寞、悲凉……

                                    独特的审美表达

   

“都市闲人”对话品读(可作为机动内容)

 

设计意图:选点品味语言,品读秋味,紧扣独特的审美表达、唯美的生命感悟,传统文人的别样文化眼光等角度展开,教师引领与学生体悟相结合,力求能让学生沉潜文本,玩味语言,对作者表现自我的那份落寞、悲凉有所体悟。

 

四、深入探究,懂审美

【教师活动】

    投影呈现——背景资料

◇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立在众多人的基础上,然而现在执政的却是几个和民众相距很远、对民众漠不关心的人。(《郁达夫自传》)

◇令人愁苦的贫苦,何以与我这样的有缘?使人生快乐的富裕,何以总与我绝对的不来接近? (《零余者的觉醒》)

1896127日出生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四岁丧父,家庭窘迫。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 一生漂泊不定,个性忧郁善感。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开始了弱国子民在国外的求学生活。1945829日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诱骗至郊外掐杀。

    ◇曾于19191923192519261934年先后到过故都北平,或作短暂停留,或任教北大,或看望寓居的妻儿,或因长子龙儿夭折,或携眷北上旅游、避暑。

 

投影呈现——理性剖析

欣赏自然美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欣合”,如“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三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                        ——朱光潜《艺术概论》

 

明确作者欣赏悲凉的深层原因:

忧郁善感的个人气质

传统文人的审美情怀

悲苦飘零的家国命运

生命衰亡的唯美关照……

归纳总结。

【学习活动】

1)思考、对话交流。

回答:作者为何如此欣赏悲凉、歌咏悲凉

2)齐读。悼郁达夫的诗歌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力求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对审美、唯美有一种初步的感知,力求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留下质疑,存期许

1)有人认为,文章最后对于“秋”的议论,说法不完全正确,且与全文的情调和意境不吻合,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以某个写景段为例,请你尝试着采用“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思维模式,写一个 “有我”之景的片段。

设计意图:借班上课,留下一个疑问,留下一份期许。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静 悲凉

自我感觉

                            

 

 

 

为文之道

审美

文化眼光                                   发现

                 

个人气质                            

        深化

 

唯美

文人情怀                                

                  

家国命运                                   表达

                                    

 

 

观其大略   深文浅读

                                    ——《 说“木叶”》教案设计

          执教人:当涂一中刘勇        时间: 2013-10-24       地点: 当涂一中崇文楼401教室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观其大略”的方法解读文本。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用“观其大略”的方法解读文本,把握文本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通过“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研读文本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归纳法  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取信息,导入新课。

1.从杜甫的《登高》中提取“木叶”意象,导入新课。

2.作家简介。

3.学法指导。

“(诸葛)亮在荆州,与元直及汝南孟公威、颖川石广元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南宋郑樵《诸葛亮传》

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观其大略”的方法来学习本文。

、观其大略,提取文本重要内容。

1.观其大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⑴教师以第一段为例,指导学生提取重要内容。

    明确:“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⑵学生活动:教师安排分段任务,请学生勾画出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句子。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然后反馈从各段提取的重要内容。

⑶老师以幻灯片展示简缩后的文章,供学生阅读。

⑷请学生以“观其大略”之法,再将简缩后的文章压缩成三句话。

明确:“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因为“木叶”有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语言的暗示性——在艺术形象领域,几乎就是一字千里。

2.观其大略,领会“文艺随笔”的一般写作思路。

(宽泛的说,它就是一般议论文的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到结论)

 

三、观其大略,研读文本关键信息。

1.重要的意象——木叶

设疑:“木叶”这一意象,在作者看来,究竟暗示了哪些内容?

(请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

明确:“木叶”暗示的内容——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疏朗绵密,清秋的气息。

2.重要的概念——语言的暗示性

提问: 什么是暗示性?暗示性是如何产生的?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做答)

⑴什么是暗示性?

明确:“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

⑵暗示性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通过联想和想象使其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3.重要的观点——在艺术形象领域,几乎就是一字千里。

明确: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语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一字之别,差之千里。

4.重要的启示——暗示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

提问:作者的观点对我们鉴赏诗歌有何指导意义?

明确:鉴赏诗歌时要咬文嚼字,要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

四、观其大略,体会文本诗句引用。

1.文中引用诗句的例子有哪些?(请同学找出来,教师课件展示)

2.想一想这些例句,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归纳)

明确: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有: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例证,使析理有凭有据;三是增文气,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3.从引用的这些例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感受,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评价“观其大略”读书法。

1.简要评价“观其大略”读书法。(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

六、布置课外任务。

以“观其大略”之法阅读《谈中国诗》。

      

板书设计:

说“木叶”

 

                                       观其大略        深文浅读

                         

                                   转自 钢城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