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说“木叶”》教学设计
(2014-07-01 17:00:55)
标签:
《故都的秋》《说木叶》教学设计 |
分类: 教学设计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1.《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2.本次市级教学研究周上课的班级是当涂一中高一(2)的学生,学生的基础相对不错。“会读文,识表达,懂雅趣”是学习本文需着力要做的,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与生成,文本的理解、研读和探究等,要适度考虑到学情,尽量做到“眼中有人”。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朴素雅趣的散文语言的赏析和悲凉情感的品味。
难点:品味秋的独特的意境和趣味以及文化意蕴。
4.本课的学习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在阅读鉴赏,品语言,赏秋味,学习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表达。(这次教学研究周仅完成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侧重在写作,以某个写景段为例,尝试着采用“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感觉”的思维模式,写出 “有我”之景,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任务
设置了二种导入方案:
从学生课前阅读的孙绍振先生的一篇思想随笔《读书的三种姿势》导入。
从郁达夫的名言“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导入。
设计意图:具体依据课前教师对学情的了解而定,力求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简约即可。
二、熟读课文,理文脉
1.破题,整体把握。
【教师活动】板书课题
设问:文题“故都的秋”能否换成“古都的秋”?
投影呈现。
相机点拨和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2.诵读,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生活动】齐读首段和末端——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与11自然段——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
设问:
(1)作者不远千里赶赴北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的是留住这北国的秋,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2)课文的第2自然段与11自然段写哪里的秋?作者写出了南国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写这南国的秋?
(3)文中还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和人物?
对话交流,明确,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明确欣赏的角度,并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引领学生熟悉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秋味
【学习活动】
(1)思考交流。
回答:作者所写的平凡的的景物、人物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请你尝试着揣摩作者的这份体验。
(2)学会品读: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揣摩朴素雅趣的散文语言。
【教师活动】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一读“都市闲人”的对话场景。
引领学生品读“庭院清秋、槐树落蕊、秋雨话凉”三个生活场景中的秋味
“庭院清秋”之品读抓手:
1.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
2.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得到……
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4.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5.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6.在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归纳明确。
区别——“有我”和“无我”
历史的沧桑、文化的沉重……
赏秋人——
作者在这里所欣赏的为什么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而是快要死亡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
“都市闲人”对话品读(可作为机动内容)
设计意图:选点品味语言,品读秋味,紧扣独特的审美表达、唯美的生命感悟,传统文人的别样文化眼光等角度展开,教师引领与学生体悟相结合,力求能让学生沉潜文本,玩味语言,对作者表现自我的那份落寞、悲凉有所体悟。
四、深入探究,懂审美
【教师活动】
◇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立在众多人的基础上,然而现在执政的却是几个和民众相距很远、对民众漠不关心的人。(《郁达夫自传》)
◇令人愁苦的贫苦,何以与我这样的有缘?使人生快乐的富裕,何以总与我绝对的不来接近? (《零余者的觉醒》)
◇ 1896年12月7日出生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四岁丧父,家庭窘迫。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投影呈现——理性剖析
欣赏自然美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欣合”,如“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三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
明确作者欣赏悲凉的深层原因:
忧郁善感的个人气质
传统文人的审美情怀
悲苦飘零的家国命运
生命衰亡的唯美关照……
归纳总结。
【学习活动】
(1)思考、对话交流。
回答:作者为何如此欣赏悲凉、歌咏悲凉
(2)齐读。悼郁达夫的诗歌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力求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对审美、唯美有一种初步的感知,力求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留下质疑,存期许
(1)有人认为,文章最后对于“秋”的议论,说法不完全正确,且与全文的情调和意境不吻合,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以某个写景段为例,请你尝试着采用“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思维模式,写一个 “有我”之景的片段。
设计意图:借班上课,留下一个疑问,留下一份期许。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静 悲凉 |
自我感觉 |
为文之道 |
审美 |
个人气质
唯美 |
家国命运
观其大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观其大略”的方法解读文本。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用“观其大略”的方法解读文本,把握文本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通过“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研读文本。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取信息,导入新课。
1.从杜甫的《登高》中提取“木叶”意象,导入新课。
2.作家简介。
3.学法指导。
“(诸葛)亮在荆州,与元直及汝南孟公威、颖川石广元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观其大略”的方法来学习本文。
二、观其大略,提取文本重要内容。
1.观其大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⑴教师以第一段为例,指导学生提取重要内容。
⑵学生活动:教师安排分段任务,请学生勾画出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句子。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然后反馈从各段提取的重要内容。
⑶老师以幻灯片展示简缩后的文章,供学生阅读。
⑷请学生以“观其大略”之法,再将简缩后的文章压缩成三句话。
明确:“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因为“木叶”有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语言的暗示性——在艺术形象领域,几乎就是一字千里。
2.观其大略,领会“文艺随笔”的一般写作思路。
(宽泛的说,它就是一般议论文的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到结论)
三、观其大略,研读文本关键信息。
1.重要的意象——木叶
设疑:“木叶”这一意象,在作者看来,究竟暗示了哪些内容?
(请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
明确:“木叶”暗示的内容——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疏朗绵密,清秋的气息。
2.重要的概念——语言的暗示性
提问: 什么是暗示性?暗示性是如何产生的?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做答)
⑴什么是暗示性?
明确:“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
⑵暗示性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通过联想和想象使其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3.重要的观点——在艺术形象领域,几乎就是一字千里。
明确: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语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一字之别,差之千里。
4.重要的启示——暗示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
提问:作者的观点对我们鉴赏诗歌有何指导意义?
明确:鉴赏诗歌时要咬文嚼字,要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
四、观其大略,体会文本诗句引用。
1.文中引用诗句的例子有哪些?(请同学找出来,教师课件展示)
2.想一想这些例句,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归纳)
明确: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有: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例证,使析理有凭有据;三是增文气,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3.从引用的这些例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感受,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评价“观其大略”读书法。
1.简要评价“观其大略”读书法。(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
六、布置课外任务。
以“观其大略”之法阅读《谈中国诗》。
板书设计:
说“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