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钱塘湖春行》看诗歌赏析的有效途径

(2014-03-22 00:26:05)
标签:

古诗教学探讨

《钱塘湖春行》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从《钱塘湖春行》看诗歌赏析的有效途径

经安中学    王合英

转自 踏雪寻梅

一、写在前面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古诗词教学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修炼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老师应当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而当前应试教育还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古诗文内容,不得不采取机械性的练习加以强化和巩固,至于对于诗歌的欣赏和品味就只能放在了一边,无暇顾及。

诗不好教。这是许多教师曾有的教学困惑。《钱塘湖春行》是一首短小的古诗,有的教师想当然地只讲完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新疆肖老师的这堂课却让我们看到了古诗教学的春天。该课的教学以贯穿,每次都能读出新内容,读出新感受,课堂不沉闷,学生不生厌,师生携手美美地在早春的西湖旁走了一个来回。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材的例子作用,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研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二、实录再现

肖老师《钱塘湖春行》的教学采用的是七级读的形式:备读、粗读、熟读、精读、品读、悟读、展读。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感性认识的第一环。七级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突出了课标要求。针对不同形式的读,提出不同的读的要求,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进入诗歌的殿堂,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交流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钱塘湖春行》,介绍写作背景。

3.简介西湖风光。

(二)粗读,感知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同桌点评。

4.指导朗读技巧。

(三)熟读,理清游踪

1.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想一想凭什么说诗人说的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 题目说,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请阅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写了春天哪一个阶段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在描写这一阶段的西湖?

(五)品读诗中妙笔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六)悟读景中情语

仔细揣摩诗的颔联和颈联,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初春的特征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展读尽显生机

组织学生交流有关春的作品,如吹奏葫芦丝、关于春天的诗文、小提琴伴奏全班齐读全诗等等。

三、精彩剖析

古代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为能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如何借助于想象,再创造一个符合诗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上下功夫。以诗歌的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再力求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较好地运用了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

所谓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把诗句的修饰语一层一层地剥下来,剩下句子的主干,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加一层,分析一层,这样剥而复加的过程就是一个诗歌赏析的过程。以诗的颔联和颈联为例,他们紧扣一个字来写。一般来说,描写春天应离不了花草,小鸟,这首诗也不例外,但它又有它的高明之处,即紧紧扣住了初春特征。仔细揣摩这几句诗是如何描写初春的特征的呢,剥而复加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先看颔联             莺争树-----------------------------------燕啄泥
                   
莺争-------------------------------燕啄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树,燕啄泥是两个主谓结构,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第一层:加了个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他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了个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第二层:加了个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在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的消息的使者。他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应该脱掉了,应该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了。
   
第三层:加了个几处”“谁家,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三层分析下来,令人惊叹:写的真是初春景色!
再看颈联: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花迷人眼  -------------------草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同样,花迷人眼,草没马蹄也是两个主谓结构,是一般的陈述。 
   
第一层:加了个字,使人想到朱自清《春》的句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几句话给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花的勃勃生机。加了个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马蹄踏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那草儿嫩绿的汁液可曾染绿了马蹄?
   
第二层:加了个渐欲加了个才能用词更是精确,那野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迎风盛开,渐欲使人想起不久以后姹紫嫣红一片,岂不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才能显示春草虽生长很快,但毕竟才是初春,草还来不及长得太深,不久过后,草长莺飞,那一片西湖早春的醉人春色,定会叫人流连忘返。
   
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赏析的方法剥而复加。从诗歌的内在形式入手,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进而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

四、延展实践

(一)剥而复加赏古诗

1. 崔灏《黄鹤楼》

人乘黄鹤去,地余黄鹤楼

人乘黄鹤去,地余黄鹤楼

昔人乘黄鹤去,此地余黄鹤楼

首联剥去其它字词,主要意思有人乘黄鹤去,地余黄鹤楼,这两句为陈述句,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事实,并无特别之处。但我们在此基础上填加昔人乘黄鹤去,此地余黄鹤楼再加品味,指往昔,昔人指旧人、仙人,使人自然想到黄鹤楼的美丽传说:古代仙人子字乘黄鹤过此,费文?也登仙驾鹤于此,从而强调了仙人遗迹,进而为此句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强调了仙人遗迹,和呼应。在此基础上再加,诗句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已经之意,表明确有其事,从而化虚为实,有唯独、只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仙人在此登仙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再之感。这剥而复加、层层赏析,使人在词”“重组中,真切的感受到仙去楼空,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吊古情味。

2.杜牧的《清明》:
   
雨纷纷------------人断魂------------酒何处------------------杏花村
 
清明雨纷纷-----路上人断魂------借问酒何处-----------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剥而复加,层层赏析,使学生在剥加的词语重组中,品味诗词语言,并调动各种知识储备和已有的生活体验,把它们有机综合起来,领悟诗词意境和情感,获得独特、新颖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赏析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剥而复加析散文

朱自清《春》

Ø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Ø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Ø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Ø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Ø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五、与同行共勉

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 细腻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

——余映潮

细节之处,授之以法;精雕细琢,精彩呈现。借鉴名家,反思自己,躬身实践,精彩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