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视文本解读--《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14-03-21 17:33:19)
标签: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重视文本解读--《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初中授课者:太原市教科研中心宋晓民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借助于对文章的分析和描写景物,真正体会这篇文言短文简洁、蕴蓄的美。

教学程序:

一、导入

这篇文章其实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但老师还想和大家再次地走进这篇课文,再次感受它的魅力。

请大家一起背诵这篇只有84字的短文。

二、在第一次的文章学习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呢?

可能有:苏轼,背诵,字词,写景句,闲人等。

总结:我们知道本文是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在这篇非常简短的文章中,苏轼描摹了月夜美丽的景色,抒发了独特的情怀。

三、今天重读文章的目标有两个:

1.苏轼是带着怎样的心态漫步承天寺的?

2.苏轼究竟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色?

 

关于苏轼的心态:

理解作者的心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进文本,进行精心的研读,一种是了解写作的背景。

1.首先走进文本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字如朋友相约,“欣然”作者童真的情趣。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月色如此美好,作者不愿独享,正是一份洒脱而悠闲的心态。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夜访友,兴致未尽,越发情趣盎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漫步庭中,月光如水,树影婆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然是美妙的,然而还要等待着人的欣赏,这里有一份自得,也有一份忧伤——不是来自于贬谪,而是来自于为美好自然却无人欣赏的惋惜。

2.了解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1:苏轼年谱

写作背景2: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狭小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

总结:闲雅、闲适、悠闲、安闲

 

关于文章描写的景色:

1.这里有两幅画,前者是细致的工笔描绘,山川人物,笔笔着力,栩栩如生;

后者是简约的大笔勾勒,粗犷的线条,却描摹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连眼睛都省略的人物描绘,却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春风和煦、杨柳依依的想象。它们带给我们不同的美感享受。“承天寺”之美如同后面一幅画,就在于给了同学们充分的想象空间。

2.理解作者所感受到的景色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进文本,进行精心的研读,一种是融入自己的想象。

3.走进文本:

文中究竟给我们交代了哪些与景物相关的信息?

记承天寺夜游:时间、地点、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三个信息,夜,月圆,季节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皎洁,令人喜爱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中间有一段山路,月光明亮,并不觉黑暗难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下漫步,动态的景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树影婆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轻松愉悦的漫步,轻松愉悦的心态,轻松愉悦的景色。

4.融入想象:如何能够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让自己的心灵真正地也走进928年前,公元1083年的那个秋夜。

1:这是个深秋的月夜,有几片飘零的落叶,有一丝微微的寒意。

2:此时的庭院如同一面银镜,倒映出皎洁的月亮,倒映出竹柏秀美的影子,倒映出悠闲赏月的两个亲密友人。

5.学生写56分钟,交流讨论。

6.结束语:公元1083年十月的那个普普通通的夜晚,那一次普普通通的月下漫步,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篇短小而蕴蓄的小品文,也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与一个闲雅宁静的灵魂相契约、相融合的机会。让我们在诵读中结束这次美妙的旅程吧。

 

板书设计:

情感    了解背景

走进文本,精心研读

景色    借助想象

 

教后记:

1.设计本文的缘由有两个。首先是最近上的公开课多关注了课堂呈现的形式,如使用学案、设计小组活动等,对语文味的关注较少;其次是听课中对大家处理本课的方式不满意,语文的符号化现象严重,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去理解文章。。

2.设计的关注点:繁琐的分析并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最佳选择,找到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心灵上的融合,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3.教学不足:因为事先没有试讲,所以感觉有些随意;还有一个就是点评不够,思维还不够敏感和敏捷。

 

 

主评:临汾一中特级教师杨东俊

    宋晓民老师今天为我们做了一节很成功的课,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他讲课,有两个不讲:一是别人讲过的不讲;二是自己讲过的不讲,只讲新的。陈寅恪先生的这两点对宋老师来说,做起来很不容易。他讲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老篇目,既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很多;宋老师从教多年,从事教研工作时间也不短,听其他老师讲这篇课文估计也不在少数,既有的经验积累也很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今天上课的学生已经学过了这篇课文,既有的学习基础和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些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因为这三个“既有”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一种限制。但是由于宋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于是“破蛹成蝶”,体现了他的风格和特色。

 课文作者苏轼是一个集为诗、为词、为文、为书画甚至烹饪等才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才子,但才子的命运往往与他的才能并不成正比,贬谪与流放的遭遇、丧偶的痛楚等,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他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可以“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还可以让他在流放海南岛期间把一种叫做鸭脚粟的野菜烹制成美味,自然,他的天赋加上这种人生遭际也成就了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只有84个字精美的小品。老师对这84个字的欣赏品味直接影响着学生欣赏品味,老师能欣赏得了,还要让学生欣赏得了,这中间的引领是极要功夫的。从读,到品,然后再到评,宋老师在这节课中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渐入佳境。

 这节课的特色可以用两个“尊重”来概括。

 一是尊重文本。宋老师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问题: 1.苏轼是带着怎样的心态漫步承天寺的?2.苏轼在承天寺究竟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色?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为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完成这两个目标的过程中,宋老师都提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的一点就是“研究文本本身”,其中多种形式的诵读,筛选重点词语如“欣然”“入”等字进行品鉴,在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时,他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个句子,扣紧“念无与为乐者”中的“乐”字,引导学生归纳出苏轼漫步承天寺“悠闲、安闲、闲适”的心态。这种归纳摆脱了教参和各种教辅用书上的既成说法,还原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境。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关注与探究。

 二是尊重学生。本节课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很多,其中有一个细节大家都不会忘记,宋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这样引导:“谁能说出一点不一样的来?”很普通的一句话,体现了他引导学生读出、悟出新体验新感受的用心,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在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时,宋老师提示的方法之一是“加以想象”,并引导学生把想象的基础定位在时间“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和空间位于长江边上的承天寺这样一座小寺庙两个方面,时间告诉读者的信息是月亮将圆未圆之时,而空间告诉读者的是寺庙是古代囊中羞涩的旅人的免费驿站,由此生发出来到想象才是符合文本内容和作者心境的。以想象为依托培养学生赏读经典片断的能力,是尊重学生创新阅读的得力举措,他引导学生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发挥想象并进行赏读,为使学生有所依循,他提供了两段范例,其中之一是:“这是一个深秋的月夜,有几片飘零的树叶,让人感到有一种微微的寒意。”短短的三言两语,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借鉴老师提供的范例,学生就可以驰骋想象,就有了8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卓越表现,他们写的赏读文字,或许日后会成为类似张晓风写的《不朽的失眠》和乔雨写的《宋词人物》等运用想象的美文的发蒙。

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宋老师在说课时间提到了他的课有些“随意”,我以为,随意不是随便,它体现的是一种境界,是扎实、平实、丰实、朴实和真实。沉稳大气的教风和教态,即兴机智的引导和点拨,理性经验的总结和归纳,适时热情的肯定和鼓励,落实了课程标准中“词语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作品探究,作品感受”的精读要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学习实效。

新课改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不成熟的认识是:宋老师高明、优化的教材处理给教学设计铺平了道路,创设了良好的教与学的平台,为教与学的双赢创造了条件。他的教学充分凸显了一个规律: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厚实的专业素养、自如地驾驭学情等诸多元素,从而使得这节课充满诗意与情感。

 

另外,很多与会老师也积极参与评课。

晋城市教研室教研员马何义说:

宋老师的课自然融洽,师教的自然随性,学生学的轻松。用的是问题推进教学很好。

建议:问题二是否可以是:从文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苏轼与张怀民是知己之人?

这样学生学的有针对性,目的明确。

:邀请    欣然:高兴受邀  

无与为乐:月景太美,很想与人分享。

:苏不住承天寺,专门跑到那里找知己之人。

:寻找。说明怀民也在寺院里赏月。如是“找”这个词就是苏直接去怀民的住地家,而不是在寺院里到处“寻”了。

亦未寝:看是多余,实是说明两个同病相怜的两人都被这月色所“迷”。两个都是被贬之人都是闲职之人,但都有理想抱负之人,赏景抒怀。

相与:兴趣相投,志同道合。没有推托,非常和谐自然地一起高兴地散步赏月。

这些都是知己的表现。也为文末的感叹做了注脚。

 

写景,从文学的角度理解:

盖:是瞬间的幻觉后的清醒。这个理解非常重要。

景色:中庭,应是台阶上,看远方月色上方月色,(庭)忽然看到下面的庭院里,一院澄澈的清水,而且水中还有水草,登时觉得不可思议,这里如何有如此这潭清水呢?再细看是美妙的月光惹的“祸”。

从感觉是刹那的幻景。从文学表现写月色之美。

 

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叶鹏华说:

听了宋老师的一节示范课,我感触颇深。在这里我想简单谈三点:

一、巧妙的教育机智

在本节课一开始学生畅谈之前的学习收获时,前面的学生已经答到了孤寂、郁闷、自我排遣、豁达等,后面的学生几乎无路可走了,这时一名学生回答说“我最欣赏美丽的月色”,宋老师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将方向引向了“月色有多美”,因势利导,让后面的学生有话可说,而且也切合下面将要进行的本节课的两个要点:心态、景色。

二、经典的示范引领

本节课的第二个要点是对景色的想象,学生一开始找不准方向,宋老师及时出示了两个经典的范例,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开启想象大门的钥匙,学生们文思泉涌,涌现出了一篇篇佳作。

三、唯美的教学课件

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也经常自制课件,但可能性格使然,总有些华而不实。今天宋老师让我真正明白了“简简单单你才是美”,简单大方切景又清晰的画面、文本,一如宋老师那洒脱超然的性格,一如宋老师那颗“空明”的心!

 

                     转自太子头上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