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本解读--《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14-03-21 17:33:19)
标签: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重视文本解读--《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借助于对文章的分析和描写景物,真正体会这篇文言短文简洁、蕴蓄的美。
教学程序:
一、导入
这篇文章其实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但老师还想和大家再次地走进这篇课文,再次感受它的魅力。
请大家一起背诵这篇只有84字的短文。
二、在第一次的文章学习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呢?
可能有:苏轼,背诵,字词,写景句,闲人等。
总结:我们知道本文是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在这篇非常简短的文章中,苏轼描摹了月夜美丽的景色,抒发了独特的情怀。
三、今天重读文章的目标有两个:
1.苏轼是带着怎样的心态漫步承天寺的?
2.苏轼究竟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色?
关于苏轼的心态:
理解作者的心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进文本,进行精心的研读,一种是了解写作的背景。
1.首先走进文本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字如朋友相约,“欣然”作者童真的情趣。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月色如此美好,作者不愿独享,正是一份洒脱而悠闲的心态。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夜访友,兴致未尽,越发情趣盎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漫步庭中,月光如水,树影婆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然是美妙的,然而还要等待着人的欣赏,这里有一份自得,也有一份忧伤——不是来自于贬谪,而是来自于为美好自然却无人欣赏的惋惜。
2.了解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1:苏轼年谱
写作背景2: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狭小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
总结:闲雅、闲适、悠闲、安闲
关于文章描写的景色:
1.这里有两幅画,前者是细致的工笔描绘,山川人物,笔笔着力,栩栩如生;
后者是简约的大笔勾勒,粗犷的线条,却描摹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连眼睛都省略的人物描绘,却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春风和煦、杨柳依依的想象。它们带给我们不同的美感享受。“承天寺”之美如同后面一幅画,就在于给了同学们充分的想象空间。
2.理解作者所感受到的景色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进文本,进行精心的研读,一种是融入自己的想象。
3.走进文本:
文中究竟给我们交代了哪些与景物相关的信息?
记承天寺夜游:时间、地点、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三个信息,夜,月圆,季节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皎洁,令人喜爱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中间有一段山路,月光明亮,并不觉黑暗难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下漫步,动态的景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树影婆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轻松愉悦的漫步,轻松愉悦的心态,轻松愉悦的景色。
4.融入想象:如何能够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让自己的心灵真正地也走进928年前,公元1083年的那个秋夜。
例1:这是个深秋的月夜,有几片飘零的落叶,有一丝微微的寒意。
例2:此时的庭院如同一面银镜,倒映出皎洁的月亮,倒映出竹柏秀美的影子,倒映出悠闲赏月的两个亲密友人。
5.学生写5、6分钟,交流讨论。
6.结束语:公元1083年十月的那个普普通通的夜晚,那一次普普通通的月下漫步,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篇短小而蕴蓄的小品文,也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与一个闲雅宁静的灵魂相契约、相融合的机会。让我们在诵读中结束这次美妙的旅程吧。
板书设计:
情感
走进文本,精心研读
景色
教后记:
1.设计本文的缘由有两个。首先是最近上的公开课多关注了课堂呈现的形式,如使用学案、设计小组活动等,对语文味的关注较少;其次是听课中对大家处理本课的方式不满意,语文的符号化现象严重,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去理解文章。。
2.设计的关注点:繁琐的分析并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最佳选择,找到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心灵上的融合,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3.教学不足:因为事先没有试讲,所以感觉有些随意;还有一个就是点评不够,思维还不够敏感和敏捷。
主评:临汾一中特级教师杨东俊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宋老师在说课时间提到了他的课有些“随意”,我以为,随意不是随便,它体现的是一种境界,是扎实、平实、丰实、朴实和真实。沉稳大气的教风和教态,即兴机智的引导和点拨,理性经验的总结和归纳,适时热情的肯定和鼓励,落实了课程标准中“词语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作品探究,作品感受”的精读要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学习实效。
新课改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不成熟的认识是:宋老师高明、优化的教材处理给教学设计铺平了道路,创设了良好的教与学的平台,为教与学的双赢创造了条件。他的教学充分凸显了一个规律: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厚实的专业素养、自如地驾驭学情等诸多元素,从而使得这节课充满诗意与情感。
另外,很多与会老师也积极参与评课。
晋城市教研室教研员马何义说:
宋老师的课自然融洽,师教的自然随性,学生学的轻松。用的是问题推进教学很好。
建议:问题二是否可以是:从文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苏轼与张怀民是知己之人?
这样学生学的有针对性,目的明确。
入:邀请
无与为乐:月景太美,很想与人分享。
至:苏不住承天寺,专门跑到那里找知己之人。
寻:寻找。说明怀民也在寺院里赏月。如是“找”这个词就是苏直接去怀民的住地家,而不是在寺院里到处“寻”了。
亦未寝:看是多余,实是说明两个同病相怜的两人都被这月色所“迷”。两个都是被贬之人都是闲职之人,但都有理想抱负之人,赏景抒怀。
相与:兴趣相投,志同道合。没有推托,非常和谐自然地一起高兴地散步赏月。
这些都是知己的表现。也为文末的感叹做了注脚。
写景,从文学的角度理解:
盖:是瞬间的幻觉后的清醒。这个理解非常重要。
景色:中庭,应是台阶上,看远方月色上方月色,(庭下)忽然看到下面的庭院里,一院澄澈的清水,而且水中还有水草,登时觉得不可思议,这里如何有如此这潭清水呢?再细看是美妙的月光惹的“祸”。
从感觉是刹那的幻景。从文学表现写月色之美。
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叶鹏华说:
听了宋老师的一节示范课,我感触颇深。在这里我想简单谈三点:
一、巧妙的教育机智
在本节课一开始学生畅谈之前的学习收获时,前面的学生已经答到了孤寂、郁闷、自我排遣、豁达等,后面的学生几乎无路可走了,这时一名学生回答说“我最欣赏美丽的月色”,宋老师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将方向引向了“月色有多美”,因势利导,让后面的学生有话可说,而且也切合下面将要进行的本节课的两个要点:心态、景色。
二、经典的示范引领
本节课的第二个要点是对景色的想象,学生一开始找不准方向,宋老师及时出示了两个经典的范例,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开启想象大门的钥匙,学生们文思泉涌,涌现出了一篇篇佳作。
三、唯美的教学课件
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也经常自制课件,但可能性格使然,总有些华而不实。今天宋老师让我真正明白了“简简单单你才是美”,简单大方切景又清晰的画面、文本,一如宋老师那洒脱超然的性格,一如宋老师那颗“空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