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备考案例
(2013-12-01 20:48:11)
标签:
文言翻译方法教学设计教育 |
分类: 专题复习 |
文言文翻译备考案例
一、练前指导
文言文翻译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翻译目标:信、达、雅
“信”“达”“雅”是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我们可以借用到文言翻译上。“信”就是忠实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达”就是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就是有文采,文意贯通。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总的来说,文言翻译可分为两大类: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样。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与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式。直译与意译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当直译不通时,才辅之以意译。如《促织》中“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如果直译则为“眼睛上睫毛没有连接”、“日神东君已经乘车出来”,就显得很生硬,应依次意译为“不曾合眼”、“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从文言翻译的角度看,必须意译的词句毕竟只占少数,而大量的词句是要直译的,否则就容易改变原意。
翻译方法:扩、替、袭、增、减、移
扩,就是在原有的单音节词上加一个字,扩充为一个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双音节词。
例1:“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其中的“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替,即结合上下文替换成现代汉语惯用的词语,有些特称词语和修辞格还要采用意译。
例2:“食毕,复随旅进道”其中的“食”“复”“进道”就可以更换为“吃”“又”“上路”。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如“乞骸骨”“除”“拜”“左迁”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例3:“履至尊而制六合。”其中的“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
例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其中的“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
例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中的“布衣”是借代修辞,应换译为“平民”。
例6:“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其中的“填沟壑”是婉曲修辞,应换译为“去世”。
袭,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照原文抄录。
例7:“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崤函之固,自若也”。其中的“仲尼、墨翟”和“崤函”分别是人名和地名,可照原文抄录。
例8:“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其中的“永元”“孝廉”分别是年号和察举名,也可照原文抄录。
增,即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文言句子中需要补出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如果是词类活用,也要补译出来。
例9:“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例10:“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
例1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例12:“序八州而朝同列。”其中的“朝”是使动用法,译为“使……朝拜”。
减,即删去一些虚词、同义连用的实词和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例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例1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例1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例16:“噫吁戏,危乎高哉!”
例1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翻译时可凝缩为“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移,即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倒装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例18:“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宾语前置。
例19:“长于臣。”译为“他比我年长”。状语后置。
例20:“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为“寻找一个能出使秦国回答对方的人,没有找到。”定语后置。
例2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为“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谓语前置。
二、堂上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翻译划线句子
(一)
译文:
(二)孙泰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常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驻此,所居且从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选自王定保《唐摭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译文:1、
2、
3、
(四)
以韩休为黄门侍郎。休为人峭直守正不阿。宋璟叹曰:“不意韩休乃能如是!”上或小有过差,辄谓左右:“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尝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选自《唐语林》)
译文:
(五)古弼传
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帝招之,谓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骞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1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2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1、
(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1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2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3
(选自《嘉祐集》)
译文:
1、
2、
3、
(八)
译文:1、
2、
(九)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曰:“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待郎不至,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树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译文:
(十)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译文:
三、练后讲评
在以上文段的划线语句的翻译训练过程中,同学们至少暴露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歪曲原意
如:训练(一)中,“死而无恨”的“恨”本应译作“遗憾”,但有些同学却译为“怨恨”或“悔恨”。又如:训练(二)中的“已别除官”本应译作“已经另外授职”,但有些同学却译为“已经被罢免了官职”。再如:训练(三)中“何以见待”的“见待”,本应译作“对待我”,但有些同学却译为“对待他”或“相待”。这些同学的翻译跟原文的意思相去甚远,是完全错误的。
还有一些是属于不够准确的。如:训练(四)中“何不逐之”的“逐”,本应译作“驱逐”或“赶走”,但有些同学却译为“罢免”或“撤职”,虽然意思好像差不多,但原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作为翻译,应尽量保留原文的色彩;另外,“逐”本身并没有“罢免”和“撤职”的意思。因此,这样的翻译是不够准确的。
2、随意增减
为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和表达习惯,译文对于原文来说,往往会有所增减;当然,主要是增加了文字。但这增减必须是有依据的,而不是随意的。在这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训练(四)中“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一句,有些同学翻译时在“陛下”的后面加上“因担心他上奏”或“因国事操劳”等一类的词句,这显然是不当的,因为原文并没有这样的表述。又如此句中的“殊”字,表示的是“特别”的意思,应翻译出来,但有些同学偏偏把它漏了,只是把该句翻译为“陛下和以前相比消瘦了”。还有的则把“何不逐之”的“之”字漏译了。
3、不看用词特点
用词特点指的是词类活用现象,通假字使用情况,等等。如果对此不加注意,必定译错。如:训练(三)中的“执政义之”的“义”应是意动用法,这一句意思是说“宰相认为房光庭有义气”,但由于有些同学未看出这个词的特点,于是把它译为“因他的义举”或“被他的义气打动”;有的则误解为通假字,通“议”字,于是把它译为“议论这件事”或“议论他”,这些都是错误的。
4、不看句式特点
如:训练(十)中“见忌于上”本是被动句式,应译作“被上面的官员嫉恨”,但有的同学没看出句式特点,译成“上面的官员嫉恨他”。
5、不懂相关常识
这里所谓的相关常识,指的是曾经在中学文言课文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化常识。虽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没有单独命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但不等于说一点都不涉及到,更不等于说以后都不考了。正是由于近年来没有单独命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所以有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出现了一些知识漏洞,翻译时碰到此类问题,往往译错。如:训练(五)中“乃诣公车,免冠徒跣”中的“公车”是指“官署”,本句应译为“于是前往官署,摘下帽子,赤着双脚”。但有的同学却翻译为“退还公车,摘掉帽子,徒步走路”,或“放弃坐车,摘掉帽子,徒步走路”,更有甚者还译为“登上囚车”,等等。又如:训练(三)中“居庙堂者复何以见待”中的“庙堂”应指“朝廷”,但有的同学却理解为“寺庙”或“供奉自己祖先灵位的房屋”,把这句译为“无颜与祖宗见面”。
6、不联系语境
如:训练(一)中“使不为逆节”的“使”,本应译作“假使”,但有的同学却译为“出使”。从上下文来看,这是不通的。这是卢奕在厅堂见叛匪时所说的话,表示对朝廷的忠心与服从,宁死不做违背臣节的事情,不可能突然讲到什么“出使”。又如:训练(六)中的“若将安适”,有的同学译为“你将安闲舒适”,这也是错误的。从上下文看,这是被派去打探敌情的人的哥哥的问话,说国家的形势非常危险,“你将要到哪里去呢?”然后弟弟回答说:“替大王打探齐兵入侵的情况。”从这对话中可以看出,句中的“安”是疑问代词“哪里”,“适”是“到……去”的意思,那就不能翻译为“安闲舒适”了。
7、不看标题、出处
试题中所提供的文言材料,可以是不加标题,不注明出处;但也可以是加上标题,注明出处。凡属后种情况,在翻译时应该把标题、出处考虑进去。如训练(七),标题为“名二子说”,并注明选自《嘉佑集》。我们应该知道,《嘉佑集》的作者是苏洵,他的两个儿子是苏轼和苏辙。由此可知,在这段文字中,苏洵说的是给两个儿子取名(“名二子”)的事情。但有的同学由于未注意到标题和出处,所以在翻译“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和“辙乎,吾知免矣”两句中的“轼”和“辙”时,仍译为“车前横木”和“车辙”。这两句应该是针对他的两个儿子来说的,可分别译为“苏轼我儿,我担心你在外没有掩饰会招致祸患”和“苏辙我儿,我知道你能免去灾祸”。另外,有时侯还可能提供一些注释,对此更应加以重视,翻译时一并考虑。
8、文句不通
翻译与写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就是通顺,不能出现病句。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文句不通的情况并不少见。如:训练(八)中“此例皆合于杖”的“合于杖”本应译为“符合用杖刑”,但有的同学却译为“符合用杖刑打”,这就成了病句了。
9、表达不雅
文言翻译应根据语境,考究用词。如训练(九)中“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一句,本应翻译为“后来,汤应曾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还健在,可是妻子已经去世了”,但有的同学却把后句翻译为“后来,汤应曾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还健在,可是老婆已经死了”,虽然意思不错,但是显然与下文的感情基调不合,用词不雅。
10、有错别字
文言翻译与作文一样,不能出现错别字,否则是要扣分的;尤其是如果把句中关键词语写错,因而把整个意思弄错的话,就更要扣分了。因此,写字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写完后还要仔细检查。但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情况还是不少见的,具体的例子就不再列举了。
针对上述十大存在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相应的策略可以概称为“掌握标准”和“运用方法”(见上述“文言文翻译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必须注意如下10点
1、掌握课内知识。
高考文言翻译命题,必定会遵循一个原则,即取材于课外,知识在课内。如前几年高考题中的“其”、“……之谓也”、“及”等等,在中学教材中就曾出现过。又如前面所讲到的“恨”、“除”、“见”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在中学教材中也曾出现过,如《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恨,遗憾),《陈情表》“除臣洗马”(除,任命、授职),《孔雀东南飞》“府吏见叮咛”(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回忆课内的有关知识,记住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至于在《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在中学教材中则有更多的例子,在此不再列举。还有一些固定格式,如“虽然”、“然则”、“有所”、“无所”、“有以”、“无以”、“孰与”、“奈何”、“独……乎”,等等,他们各自都有比较固定的翻译,也是必须死记的。另外,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也要掌握。训练(三)中的“庙堂”,在《岳阳楼记》中也曾出现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对文言教材要非常熟悉,要记住一些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例句,以便在做翻译题时能快速地回忆起来。
2、紧密联系语境。
文言语句翻译不可能只是给出孤零零的一句话,而应该是给出一段文字,要求翻译其中的一句或几句话。翻译时必须对所给出的这段文字的意思作整体把握,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即按从段到句,从句到词的顺序去思考作答。有的同学由于心理紧张,还未弄清楚整个文段的大意,就匆忙动笔翻译某个句子,结果往往会译错。词有多义现象,但在某个具体的语境中,却只能是某一个意义而不是另外的意义,这就必须紧密联系上下文作出判断。正如上文所说,训练(一)中的“使”,从具体语境看,只能是“假使”,而不可能是“出使”;训练(六)中的“安适”,只能译作“到哪里去”,而不能译作“安闲舒适”。至于所用文段加了标题,注明了出处,并作了注释的,当然更要联系起来作综合考虑。
3、以解释为翻译。
在通常的情况下,某个词在一定的语境中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如训练(八)中的“但慰勉而遣之”,“但”解释为“只”,“慰”解释为“安慰”,“勉”解释为“劝勉”,可以对应好翻译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词却以双音节为主,因此,除一部分文言词可以用单音节的现代汉语词去翻译以外,大部分文言词要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去翻译,这从上述两例中可以看出来。此外,还要格外留心分析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语,尤其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秋天”,古义为“秋季的天空”,今指秋季;《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古义为“妻和儿女”,今仅指妻;《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小学”,古义为“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璧有瑕,请指示王”的“指示”,古义为“指出来给……看”,今常指上级给下级的指令;《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常用作副词,其义为:太,很,等等。如果不注意区别古今不同意义,解释往往就会出错,解释错了,翻译也就会错了。
4、应作适当变通。
当解释与翻译有出入时,可根据语境作变通。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六合”,解释是“天地四方”,但若按此翻译会令人费解,可译为“整个天下”;又如《促织》中的“操童子业”,若按解释则为“从事童生的行业”,也会令人费解,可译为“正在读书”;再如训练(二)中“从命儿子掌之”,“从”,解释为“任凭”、“听凭”;“命”,解释为“命令”,但若这样翻译同样会令人费解,可以译为“由你的儿子掌管它”。为了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要求,有时侯是必须作适当变通的。
5、认清用词特点。
作为考查内容的文言语句,其用词上可能会有某些特点,比如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或有通假字,等等。这在中学文言教材中是不乏其例的,如《过秦论》中“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斗”,属于使动用法;而训练(三)中“执政义之”的“义”则属于意动用法,等等,对此认得清,辨得明,才能作出准确翻译。此外,还要认清通假字,要按其本字的意义翻译。如《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通“邀”,“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通“早”,训练(六)中“乡之死者宜矣”的“乡”通“向”,等等。
6、处理好修辞格。
①比喻。有些比喻句可照译,如《察今》中的“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有些比喻句不能照译,要作变通,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属筑成的长城”,因为这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若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长城”,若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至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篱”就难保留比喻了,只能译为“边防”、“边境”之类,不能译为“篱笆墙”。
②借代。如《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中的“缙绅”代“做官的人”,训练(三)中的“庙堂”代“朝廷”,等等,由于现代汉语没有那样的说法,因此,在翻译时,要写出它所指代的事物。
③委婉说法。古文中,或因谦恭,或因避讳,或因求雅,有时采用委婉说法,如把上厕所说成“更衣”(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把会战说成“会猎”(如《赤壁之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说法去翻译,而不能翻译为“换衣服”、“一同打猎”。
7、认清句式特点。
①介词结构后置的,要移到状语的位置,如《鸿门宴》中的“具告以事”,应译作“把项羽将攻打沛公的详情告诉(他)”。这种介词结构后置的句子,常带有介词“于”、“以”等。
②定语后置的,要移到现代汉语表达中的正常位置,如《赤壁之战》中“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人马烧溺死者”等句子。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子,常带有“者”字(当然,并非带有“者”字的就是定语后置,也并非定语后置的就一定带有“者”字,要注意区别)。
③宾语前置的,要移至谓语后面,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安在”,训练(六)中的“若将安适”,等等。宾语前置也是有规律的,即是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时,放在谓语前;此外,一些固定格式如“何以”“何为”等,属于介词宾语前置。
④谓语前置的,翻译时须颠倒过来。这种现象在中学文言文教材中并不多见,最典型的例子是《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在《晏子治东阿》中也有这样的例句:“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被动句,翻译时要加上“被”字,如《报任安书》“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可译为“至于那些被正义和真理所激励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又如训练(十)中的“见忌于上”。
8、补充省略成分。
文言文的表达是非常精炼的,其中一些成分省略掉了,翻译时,要把省略了的内容补充出来。如《促织》中的“试使斗而才”,前面省略了主语“上司”,“使”的后面省略了“之”,“才”的后面也省略了“之”,其中“才”属意动用法。这一句应翻译为“上司试着让它角斗,认为它勇敢善斗”。又如训练(七)中的“辙乎,吾知免矣”,“知”字后面省略了“汝”字,“免”字的后面省略了“之”字,此句应翻译为“苏辙我儿,我知道你能免去灾祸”。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代词“之”和介词“于”常常省略,翻译时要补出来。
9、保留原有语气。
保留原有的语气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忠实于原文的一个体现。比如是肯定语气还是否定语气,是陈述语气还是疑问语气,是感叹语气还是祈使语气,等等,要注意区别,并按原来的特点进行翻译,不可随便改变。如训练(五)中的“非无罪也”,是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语气,应译为“不是没有罪过”,但有的同学却把它译为“是有罪过的”,这就改变了原文的语气特点,不够忠实于原文了。
10、译完后要认真检查,发现错别字、病句要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