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能“自造名言”吗?
葛福安
(国家级骨干教师、深圳市高中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程少堂工作室成员、深圳外国语学校语文科组长)
有一“好事”的语文老师在“欣赏”多篇模拟优秀作文之后,“发现”了一个“秘密”:所谓的高分作文中所引的某些“名人名言”,是考生自己编的。
有心里兜不住话的高三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似的也不避讳,给他的语文老师我大谈这方面的体会,说“自造名言”有两种境界,一是“真人假言”,即名人是真人,话却是考生自己的“创造”;再就是“假人假言”,尤其是外国人名,学了多么多年外语,编个外国人名,还不是小菜不碟?随便编一个很像外国名人的名字,像笛卡尼,阿罗卡之类就行了。
啊,还可以这样啊!
学生白我一眼,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其实,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输入“高考作文自编名人名言”查“百度知道”,最早提问时间是2007年5月7日——一个比高考早一个月的时间。这个问题的完整表述是“高考作文可以自编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引用吗?会被判卷老师识破吗?识破会怎样?”后面有非常“温馨”的答案:“别太离谱就行,最好把真的名人故事改编一下,老师不会注意的。”更有让人非常“放心”的答案:“老师的知识面也是有限的,我们语文老师一直以为爱因斯坦晚年沉溺于神学呢,(改卷)时间又紧,不可能上网查下资料看……”
看到这些内容,作为语文老师的你我,作何感想?愤怒?惊讶?无奈?
可是,仔细一想,学生的这“爱好”还不都是我们这些喜欢文章中有“名言名句”的语文老师给“惯”出来的吗?
作文里有“名言”,这文章那个好啊,高分作文之分高,大都有“名言”的功劳。随手翻翻高分作文的评语:“文章......知识广博,名人名言信手拈来,排比比喻俯拾皆是,华美的语言如珠玉一般贯串于全文,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写作如此付佳作,实在难得。”看看,这不都是语文老师说的吗?再看看“高考满分作文36计”那样的写作指导书,还专门有一章谈这个办法:“镶嵌名句,画龙点睛,无论写作何种文体,都能发挥出多角度的立体的独特魅力,使引用者的文章锦上添花;同时,尽显作者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引用名言,好处大大的有,有那么多“附加值”,你们阅卷老师又那么喜欢,可是,那来那么多“名言”啊?读书?哪有那么时间读书吗?没有那么多,也想不起来什么什么名言警句,怎么办?DIY还不行吗?有这么多好处,不用“名言”那是傻瓜!再说,关键是你们又不可能知道哪是“真名言”,哪是“假名言”,混过去这场考试,得个还行的分数,也没有什么太大过错吧?
能说什么呢?上纲上线?说考生你自造名言,往小处说,有投机心理;往大处讲,自造出处,假语名言,没有版权意识,将来著书立说,难免有剽窃他人成果之可能?说作文如同做人,今天假造名言,明天有可能造假烟、假酒、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等,这一切总算找到根子了?
这样说,考生不愿意了,不就是自己编了句名人名言吗,至于扣这么大帽子吗?再说,谁让你语文老师不读书,不能一眼就看出来我这“自家名言”是“自造”的呢?
唉,除了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
别急,语文老师想起一典故,能给双方找个台阶下。
什么典故?苏东坡的也有“自造名言”的桥段。
当年,苏东坡还是苏轼的时候,参加科考,写的作文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为了博得的高分,他苏轼在他的考场作文中“杜撰”了几句对话:“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对话让阅卷老师梅圣俞印象深刻,可是,梅老师不知语出何处,却又不好意思公然提出查问,如果提出这等问题,用林语堂先生的说法,那“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那太丢人。再说,那时也没有“百度”“狗狗”之类的搜索引擎,翻书也来不及,所以,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才偷偷问苏东坡“尧和皋陶这段话的出处”,苏东坡说“是我所杜撰”,惊得梅老师魂飞天外,可是苏轼却轻松回答:“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查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也未见后来的苏轼品德低劣、长于造假的记录。相反,这一故事却成了苏轼灵活机智显示才华的佳话了。
当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面对拿苏轼典故说事的学生,可以大声呵责:你以为你是苏东坡啊!!
学生说了,是不是苏东坡倒不要紧,只要你像梅圣俞梅老师那样看不出来这“自造名言”就行了!!
转自http://chengdekun9898.blog.163.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