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及其区别例析
(2012-10-14 20:39:30)
标签:
文言文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教育 |
分类: 专题复习 |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凄、寒:使神骨凄寒。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
(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
(7)文嬴请三帅。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动宾关系。所谓特殊,是相对于一般的动宾关系而言的。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表面上看,结构是一样的,如“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和“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意义关系却不同。“孟子朝王”中的“朝”是孟子发出的,意思是“孟子朝见王”,而“武丁朝诸侯”的“朝”是武丁使诸侯发出的动作,意思是“武丁使诸侯朝见”。由此可见,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这可以用“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表示。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多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用作使动时,就带有宾语。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本来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后面带宾语“之”,“活之”可理解为“使之活”,即“让项伯活下来”。
(2)先生举手出狼。(中山狼传)
——“出狼”可理解为“使狼出岛,即“把狼从布囊中放出来”。
(3)广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忿恚尉”可理解为“使尉忿恚”,即“使尉发怒”。
(4)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惊姜氏”可理解为“使姜氏惊”,即“使姜氏受了惊吓”。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理解或翻译时,一般要把省略的宾语添加出来。如:
(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天论)
——“不能病”是“不能病之”的省略,可理解为“不能使之病”,即“不能使人贫困”。
(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季氏将伐颛臾)——“不能来”是“不能来之”的省略,可理解为“不能使他来”,即“不能使远方之人来归服”。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来(归服]。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也。(赤壁之战)
——“可烧而走”是“可烧而走之”的省略,可理解为“可烧而使之走”,即“可用火烧而让曹操逃跑”。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也有用作使动的,但为数不多。如:
(1)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斗”是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诸侯”。这里用作使动,因而“斗诸侯”不是秦国去斗争诸侯,而是秦国使诸侯自相争斗。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朝秦楚”不是齐国去朝见秦楚,而是“使秦楚朝”,即“使秦楚来朝拜”。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宾语有时也省略。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其中后一个“闻”是“闻之”的省略,指“使之闻”,即“使刘邦知道韩信逃亡这件事”。
辨识动词是否用作使动,主要从两方面考察:
第一,如果不及物动词后带宾语,那么一般说来,这个动词便用作使动。有时不带宾语,就要考虑可能省略宾语。
第二,如果是及物动词,主要应看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它不是描写主语“媪”具有“尊贵”的地位,而是使宾语“位”具有“尊贵”的性质。翻译为“如今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再如:
(1)今君有一窟,不得高枕而臥也。(冯谖客孟尝君)
——“高”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而且用为使动。“高枕”可理解为“使枕高”,即“让枕头高高的”。
(2)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同上)
——“虚上位”可理解为“使上位虚”,即“把相位空出来”。
(3)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冉有说:“人口既然众多了,又增加些什么呢?”[子]:“使他们富裕起来。” “富之”可理解为“使之富”,即“使百姓富裕”。
(4)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战国策·魏策)——恃(shì):依仗。兵:军队。邯郸:赵国的都城。“广地尊名”可理解为“使地广、使名尊”,即“使土地宽广,使名分尊贵”。
(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秦”可理解为“使秦弱”,即“让秦国衰弱”或“削弱秦国”。
形容词用作使动,它的宾语有时也省略。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天论)
“强”、“贫”容词用作使动,与下文的“本荒”对比,“强本”是“使本强”,即“使农业生产加强”。与下文的“使之富”对比,“贫”后省略宾语“之”,是“使之贫”,即“天道不能使国家贫穷”。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如: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吴王”本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用作使动。“尔”是主语,指武叔的圉(yǔ)人(古官名,掌管养马刍牧之事)。“吴王(指吴王僚,被专诸刺杀)”是谓语,“我”是宾语。再如:
(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肉骨”可理解为“使骨生肉”,即“使死者复活”。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可理解为“使我王”,即“使我成为王”。
(3)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腊之”是“使毒蛇成为肉干。”
(4)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诸侯”是“使诸侯成为臣属”。
(5)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左传·成公八年)——霸主应该用德,但他却前后不一,他怎么能长久得到诸侯拥戴呢? “二三之”是“使德前后不一”。数词“二三”活用为动词,并用作使动。
此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如: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经·小雅·斯干)—建筑宫室的墙迭二百方丈,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堵(dǔ):土墙。方丈为一堵。
“西南”是方位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并用作使动。“西南其户”可理解为“使它们的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
如前所述,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这是应该注意的。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是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前面有主语“孔子”,后面有宾语“鲁”和“天下”。主语“孔子”在主观上认为宾语“鲁”和“天下”具有这个形容词“小”的性质。孔子登上东山是个条件,往下看,认为鲁国变小了;登上更高的泰山,认为全天下都变小了。这只是孔子主观上的一种感觉,实际上鲁国。天下并没有因为孔子主观上的这种感觉而变小。再如:
(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是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美我”可理解为“以我为美”,即“邹忌的妻子在主观上认为她丈夫邹忌是美的”。
(2)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贱之”可理解为“以之为贱”,即“左右的人因为孟尝君轻视冯谖”。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
——“怪之”可理解为“以之为怪”,即“国人认为星坠木鸣奇怪”。
(4)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史记·货殖列传序)
——“甘其食”、“美其服”可理解为“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即“百姓认为他们吃的是香甜的”、“认为他们穿的是漂亮的”。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贵五谷”、“贱金玉”可理解为“以五谷为贵”、“以金玉为贱”,即“明君看重五谷,轻视金玉”。“美”、“贱”、“怪”,“甘”、“贵”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并且用为意动。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客”是名词,这里用作意动,前面有主语“孟尝君”,后面有宾语“我”、“客”是谓语动词。主语“孟尝君”把宾语“找”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客”所代表的人,即孟尝君把冯谖当宾客看待。再如:
(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一不如我听取[他们的议论]拜把它当作苦口良药。“药”是名词,这里用作意动,“药之”可理解为“以之为药”,即“把郑人对执政的议论当作苦口良药”。
(2)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僖公八年)— [国君]把她
当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夫人”是名词,这里用作意动,“夫人之”可理解为“以之为夫人”,即“国君把她看作夫人”。
(3)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令:假使。“籍”是名词,本指草垫,这里用作意动,“藉吾弟”可理解为“以吾弟为藉”,即“把我弟弟当作草垫”,也就是任意践踏我弟弟。“鱼肉之”可理解为“以之为鱼肉”,即“把我弟当作鱼肉”。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可理解为“以其父为宾客”,即“邑人把仲永的父亲看成宾客”。
形容词、名词可以用作意动,也可以用作使动,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这就有必要区分这两种用法。区别的主要方法是依靠上下文,从语义上进行分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格式表示: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 +宾语+使动词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宾语+意动词(形容词)
把 +宾语+当作+意动词(名词)
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1)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史记·货殖列传序)
(2)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国语·越语)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
美 其 服
漂亮他们的服装
1.使动用法的格式:使+衣服+漂亮
2.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衣服+漂亮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再如: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小”是使动用法;句2中的“小”是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认识,同时要多作练习——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在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中,再谈一谈为动用法和对动用法。
(1)提弥明死之。(晋灵公不君)
(2)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
(3)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齐晋鞌之战)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死之”可理解为“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启之”可理解为“为之启”,即“为共叔段开城门”。“御齐侯”可理解为“为齐侯御”,即“给齐侯驾车”。“死国”可理解为“为国死”,即“为国捐躯”。
(1)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誓之”可理解为“对之誓”,即“对其母姜氏发誓”。
(2)予购梅三百盆,皆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曰,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泣之”可理解为“对之泣”,即“对病梅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