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公开课说课
(2012-04-11 23:13:17)
标签:
苏轼赤壁怀古公开课说课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念奴娇 赤壁怀古》公开课说课
淄博五中
一、说教材:《念奴娇
二、学情分析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文化底蕴与文学内涵的考查,为此,古诗词鉴赏便成了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这盘文化大餐中的一道脍炙人口的美味佐餐,被学生喻为色香味俱佳而又难于采摘的葡萄。为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若能告诉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与要领,也许就能让学生走进诗词美妙的意境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一的学生,在学习必修二《赤壁赋>>的基础上要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要领,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一是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赏析重点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 :品味词的意境和炼字用词的妙处,感受词人抒写胸中的豪情壮志,掌握烘托的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四、说教法和学法〈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要认真引 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 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 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讨论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五、 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设计了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
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
《氓》
讲楚词要讲到屈原
,
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因而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倘若鉴赏诗词离开了写作背景来解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请一位同学介绍他在预习中搜集到的写作背景,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环节二:读
1、本词在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想到了什么?
2、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
所见
所想
所忆
所慨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理清思路,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环节三:品
1 、 题为“赤壁怀古”,作者是怎样描绘赤壁景色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读出诗句并加以赏析,
老师提示:写景句子抓关键动词、形容词和意象分析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激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串大意)
老师再让学生结合画面想象此景特征,增加直观性 (点击画面)
总结赏析诗句答题步骤:串大意-----析手法----明情感
师过渡话: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炼字小拓展:体会“卷”的妙处:一是比较鉴赏:“卷”与“溅”比较:溅,飞溅,不能把波浪最美的形态描写出来,而波浪最美的形态就像卷起一张白纸的样子。二是补充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炼字法答题步骤:解释字在句中含义---展开联想描述诗句---点出表情达意的效果(意境或情感或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老师过渡提问:这样的景物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想起“公谨”?(探究苏轼内心世界)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老师采用步骤:(1)先出示三国人物头像: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小组讨论:这就引领学生先解决一个问题:苏轼塑造的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2)让学生找出苏轼刻画周瑜形象的诗句读一读分析,“小乔初嫁了---年轻得意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答后明确: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结合诗句和有关信息思考(点击)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外貌:英俊儒雅
际遇:功成名就
学生可能会问:诸葛亮也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为什么没有写他?老师提示: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不能体现“风流”一面。诸葛亮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要用来反衬作者的怀才不遇就没多大力量了。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反角,形象不好。都不适合表现作者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孙权虽也是英雄,同时还是周瑜的上司,但赤壁之战的主将是周瑜,所以用周瑜更合适。周瑜能够少年得志,成就功名是因为能遇到孙权这个明主。苏轼借这个人物婉转地表达了自己不遇明主、怀才不遇的失望和不满。他认为,如果像周瑜一样遇到明主,自己也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来。
可见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感慨万千。因而独选周
瑜
5、合作探究: “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 还是积极。以此突破本课的难点,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小组合作探究后老师明确)
提示: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与写作背景看: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该句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环节四
1、问: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引导学生在顺境中要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也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实现情感目标
2、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环节五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仗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思考: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
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设计意图】拿作者同时期的作品比较鉴赏,让学生初步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加深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了解。
环节六: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随笔:从苏东坡的诗词文赋可以看出其人生态度和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近苏东坡,与其对话!
环节七: 结束本文
在高亢激昂、铿锵有力的集体朗读中结束本文
淄博五中高一级部
编
教案制作: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写作背景,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2技能目标:赏析重点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情感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习重点 :品味词的意境和炼字用词的妙处,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教法和学法:诵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你所了解的苏轼:
2、背景介绍
三、诵读感知
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1、注音:
2、古今异义:大江东去:古义:
3、词类活用: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人。
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
4、讨论思考:
(1)、本词在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想到了什么?
(2)、下片主要写词人所忆所慨,回忆感慨的内容的内容是什么?
四、
1 、 题为“赤壁怀古”,作者是怎样描绘赤壁景色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读出诗句并加以赏析,提示:写景句子抓关键动词、形容词和意象分析
总结赏析诗句答题步骤:
炼字法答题步骤:
2.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想起“公谨”?
(1)苏轼从哪几个角度刻画周瑜的?请找出诗句分析苏轼刻画了怎样的周瑜形象?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3)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用是什么?
老师补充余秋雨材料《苏东坡突围》
五
1、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2、本文词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仗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七 课堂小结 与作业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随笔:从苏东坡的诗词文赋可以看出其人生态度和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近苏东坡,与其对话!
八、朗读结束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