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四篇)
(2012-01-19 20:58:38)
标签:
兰亭序赏析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1、用笔简约,格调淡雅:
文章的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这可谓惜墨如金。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即使绘竹,也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也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兰亭盛会本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也不轻易滑落。只写饮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
2、手法多样,逸趣无穷:
本文是一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仅324字,但表现手法多样,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第二三段紧承受短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挥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终有穷尽之日的感慨。最后又叙述了作序之意,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强调了古今同慨。这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极有情致。读罢,使人觉得有无穷的逸趣
3、脉络清晰,感情深沉: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而且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情感去着深沉。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文章第一段写了五乐:名士济济,聚首兰亭,一乐也;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天朗气清,日暖缝合,四乐也;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文中以“信可乐也”作结。
然而作者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于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兰亭集序》思路探微
王延河
我认为,解读一篇文章的思路,须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写作动机、文章层次、关键词语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要抓住写作动机和文章层次。而行文思路往往取决于写作动机,所以先抓写作动机,往往是理清思路之首要。就具体文章而言,有的文章写作动机在文章之外,有的文章写作动机在文章之中。在文章之外的需研究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心情,在文章之内的需分析具体内涵及在文中的位置。写作动机在文中的位置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往往是作者匠心之所在。
《兰亭集序》一文体现写作动机的句子在文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故”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揭示了同上文的因果关系。“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紧扣文体,说明结集的内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阐明结集的意义。“斯”字一语双关,既指《兰亭集》中的诗文,更指本篇序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和情感的句子,也是写作本文目的之所在。作者认为尽管时代不同,情况各异,但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人们的情趣是一样的。这种“怀”“致”是作者议论、抒情的基础,也是后人“有感”的接隼点。这种不因时代和情况的变化而各异的“感慨”,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解读本文的一把金钥匙。
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层意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为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群贤”三月初在兰亭相会,是为了“修禊事”。第二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共两句话,前一句写兰亭美景,后一句写士大夫的行为。景虽美,若阴雨晦冥,便大煞风景,所以第三层便水到渠成:“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一层也是两句话,第一句写天气的美好,第二句写人们的行为和主观感受。全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二三两层均为两句,方式相同,前一句是写景,后一句则为议论。这两层中都有“足以”二字,需备加关注,作者的感慨之情隐含其中。如果说第一层为“叙”,第二层“叙议并重”,那么第三层则侧重于“议”了。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属于记叙,但这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他的意图是从叙入手,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要抒发什么感慨,下文自有论述,但这一段从头到尾,势已蓄足。
登临山水是南朝士族阶层优闲享乐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当时的一大习俗。王羲之胸怀旷达,爱好自然山水,厌恶繁华生活。兰亭美景与风和日丽的天气,不仅引发了士大夫们畅谈玄理、寄情山水的豪情,更引发了王羲之神游万仞、思接千载的无限感慨。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把人们的交往分成两种形态:静态(内向)和动态(外向)。这只是表明了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并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作者意在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这一层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人们喜爱某物时、厌倦该物时、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面临死亡时。在这四个阶段,不同处世方式的人的共性是都要抒发某种情怀,但每个阶段抒发情怀的程度又是不同的。“情感系之”“犹”“岂”表明了程度的逐渐加深,从而抒发了面对死生情感更甚的情怀,自然引出“重死生”的主张。
第三自然段,除最后一层表明写作动机外,尚有两层意思。“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为一层。如果抓住“每览昔人”句中“昔人”确认是“纵”的联想,那么可推知第二自然段为“横”的思索无疑。既然上下文为纵横两个不同角度,则必然得出“合”“嗟悼”“喻之于怀”的内涵一定是“重死生”的结论。面对“人之相与”的共性,古今情怀的一致,作者自然想到了现实。“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现实是“一死生”“齐彭殇”等崇尚虚无的社会风气。这种“轻死生”的“虚诞”“妄作”,让后人如何看待呢?真可悲呀!故而作者要让后人“有感”的应是“世殊事异”而“其致一也”的普遍情怀──重死生,而不是东晋这个时期的特殊现象──轻死生。
第三段:作者先写了两种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一静一动;一个严谨庄重,一个不受拘束。然后在此基础上阐发了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1、“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在你该做正事的时候,如果把握不住自己,而沉湎于玩乐,那么等你清醒过来时,就会发现大好时光已经在你玩乐中悄然过去了,老境已经来临了──“死”的问题不能不重视了。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在某一阶段总是喜欢或追求某种事物(如学生时代“追星”),随着年龄的变迁,这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但每当看到自己过去曾经追求或喜欢的事物时,还会引发感慨,从而追念那逝去的时光,或痛悔或欣慰──但“死”已经接近了。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人们每当回忆过去的事情总像那事儿就发生在昨天,可实际上时光已流逝了很远,往事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回忆这种情景时也会使人感慨不已──“死”是一个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了。
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某种角度讲,生死有命,活一天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人总得死,这样一想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使人感到很悲痛的──“死”是一个一定会到来的事情。
第四段:怎样正确地对待人生及这次兰亭集会的意义:
1、对上述道理古人也常常在文中阐发,所以“我”常常对着古人的文章若有同感、若有所思、若合一契。
2、作者否认“一死生”“齐彭殇”(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的观念。言外之意是“生”重于“死”,“彭”优于“殇”,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3、如果我们不改变“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后代人就会像我们学习古人那样,受到它的消极影响,那是可悲的。
《兰亭集序》赏析
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极尽变化之能事,洋洋洒洒,无一雷同。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可以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后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现在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兰亭集序》不过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它的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我更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但,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问题,也是答案,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也许,思考的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且让我们细细的赏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锲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好一处风景!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为下文感慨伏笔。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为下文感慨再伏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正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下段笔锋陡转,直抒胸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近,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不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一下子就到了尽头,一切都归于空无,想到这里,真是让人伤感啊!
这段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不是吗?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他接着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想起这些,真让人伤心啊!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呜呼,“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序言,仍带给后人长久的思索,我终于发现,羲之先生一天也没离开我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