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点评优质课《念奴娇 赤壁怀古》
(2011-10-17 23:59:32)
标签:
赤壁怀古优质课点评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优质课有怎样的面孔
——点评江苏省优质课第一名刘宏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老师出场,先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因为沭阳中学的学生刚刚跑操回来。刘老师顺势引导他们高呼跑操的口号,调动现场的气氛。
(王按:这个环节很好。不仅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关键是能给下面的豪放诗预热。)
但老师却没有把上课的课题、文本事先呈现给学生。临时分发课文,反面朝上。老师说,所有的学生什么都不需要,需要的是和老师共同来一场精神之旅。
(王按:学生总是喜欢好奇的。这里的设计打破常规,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但我觉得老师的想法不仅在这里,他还在事实上指向评委。他的诉求是我不让学生做任何准备。那么,最后我的课堂前后学生的落差,就是我的教学效率。)
一切准备就绪。老师开始导入课文。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最好的导入:
老师说,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
一个大书法家
一个创新的画家
一个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
一个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
一个酒仙
一个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
一个小丑。
他是谁?
学生不断修正,最后异口同声的高呼——苏东坡。
老师说,对,苏东坡,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
(王按:这个导语,精彩至极。它可不仅仅是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导入文本,还有效的帮助学生评价了苏东坡,内心中有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学好文本的冲动油然而生。这个导语的成功,一半也要归功于林语堂。写得太精彩了。最后的缺憾是,如果课文再回到这个导语,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善莫大焉。)
音乐随之响起,好像有金戈铁马之声。老师激情吟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波澜壮阔矣,气壮山河矣,不逊色于濮存昕矣。吟诵罢,全场掌声雷动,如醉如痴。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诵读。
(王按:刘老师的朗诵水平一流。因材施教,也要因老师之材而施教。写到这里,先鄙视一下自己。我的普通话一点也不普通。接着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模拟老师的诵读。这里既是指导诵读,也是初步熟悉文本。)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老师开始切入诗歌。先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学生说是“赤壁怀古”。老师追问这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学生语焉不详。老师明确“赤壁怀古”自然是怀古诗。老师告诉学生怀古诗的特点,常常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
(王按:至此,本课下面的脉络已经一目了然,紧抓怀古诗的写法特征教学,把诗词的鉴赏分成三部分,简洁、明了,切中肯綮,而且交给了鉴赏的方法。但也剥夺了学生探究怀古诗的过程。但这是公开课公开的缺陷,可说是瑕不掩瑜。)
一、观眼前之景。
要求学生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回答是“江山如画”。老师问最具有画面感的句子是?学生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拍、卷”几个动词用的有声有色。老师带领学生鉴赏了这几个词。
过渡语是诗人写诗推敲揣摩,我们读诗也要咬文嚼字。下面我们就来尝试。
比较苏版的“惊涛拍岸”和黄版的“惊涛裂岸”。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有人认为:“裂好,理由是能显示动作气势”。有人认为“拍好,因为用了修辞。”还有人认为“裂好,能和上面的惊照应。”老师点评时把回答的角度界定为“动作的表意,修辞,上下文的关联。老师自己也提出看法,用 “拍”好,因为还能体现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接着老师问,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说“美”,老师要求在美前面增添一个修饰语。学生回答是壮美。老师板书:
壮美之景。
(王按:这是“观眼前之景”的学习,可谓乏善可称,最多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因为只抓住景物这几句,未能充分体现苏轼的豪放风格。起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更为精彩,这是惟有苏轼能驾驭的大开大阖之典型。“大江东去”,可见空间之阔大,“千古”可见时间之浩远,“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人物之众多。如此起笔,世所罕见,但苏轼挥起如椽巨笔,只轻轻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空间之阔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郎”。没有这么一层铺垫,下面的景物就是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所谓“观眼前之景”,只是一般怀古诗的鉴赏起步而已。苏轼又岂是一般人可比?两个版本的比较,实际上老师的目的在于诗歌炼字的赏析,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告诉学生,没有单纯的“字”用得好不好的问题,只有用的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最好的字都是对思想感情表达最合适的字。但角度的归纳是好的。我猜想这些归纳的方法下面还会有迁移,事实也证明了我的看法。)
二、思历史之事。
老师说思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联想到了周瑜。那么,周瑜有什么特点?学生归纳: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
这里依旧比较了苏版和黄版,“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正好用上了上文引导的方法。
此后,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一时多少豪杰”的“一时”是指哪一时?学生回答是三国时。老师让学生一个个列举三国人物。一个人列举一个,一直往后列举。三国人物众多,自然信手拈来。老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果然老师的问题来了。既然有那么多人物。比如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比如神机妙算的孔明等等。比如曹操。现代的流行歌手还在唱《曹操》的歌。接着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唱了《曹操》这首歌。
不是英雄
既然有这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老师说,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看清,我帮你们列了一个表格,看看周瑜怎么样的特点。你们填一填。
人物 |
周瑜 |
年龄 |
34岁 |
生活 |
幸福美满(小乔初嫁) |
外表 |
英俊潇洒 |
职位 |
东吴大都督 |
成就 |
功成名就 |
人物 |
周瑜 |
苏轼 |
年龄 |
34岁 |
|
生活 |
幸福美满(小乔初嫁) |
贫困潦倒(妻子早死) |
外表 |
英俊潇洒 |
早生华发 |
职位 |
东吴大都督 |
黄州团练副使 |
成就 |
功成名就 |
一事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