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转自语文教师)
(2011-10-07 20:10:54)
标签:
短歌行教学实录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她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师:感谢曹薇的哥哥的文章!我想他的妹妹以后也会很厉害。其实这篇文章很敏感地把握住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酒。他揭示了在不同人心目中酒的不同作用。咱们接触过的酒的文字不少,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同学1:一壶浊酒喜相逢
师:唱一下?(笑)。
板书:酒是喜(笑)
师:还有?
同学2:红酥手,黄縢酒。
师:这里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无奈,愤恨。
教师板书。
同学3: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的是思乡。
教师板书。
同学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解忧。
师:他也说过“忧从中来”,李白说,举杯浇愁愁更愁,看来用酒来解愁和用火来灭火一样。同样也是李白——
同学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此时明明只有作者一个,他却说是“三人”之众。这正是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刚才的文章里说“醉了的人经常说自己没醉”,咱们也可以说“孤独的人往往说自己不孤单” 。
师:还有没有?
学生6: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豪情壮志,豪迈。
师:大家说得很好!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而古今无数的文人更用酒写出了无数美丽的诗篇,比如今天学的《短歌行》。
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学生齐读。
师:可能都没有预习吧。譬如的譬读错了。如果曹操泉下有知,恐怕也会被气死。(众笑)。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教师朗读。
再来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好多了,后面还会继续练习。
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应该唱歌,忽然就变了,人生几何,人生短暂,就像朝露。但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生:忧。
师:忧什么?
生:人生之短。
师:而且短得就像――
生:朝露。
师:而在提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其实很忧,用什么来解忧,能不能解忧?
生:不能。
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明明忧从中来,还要用酒来解忧。那么这种忧,人生之短,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比如弃疾:在梦中了却君王天下事之后却突然降回无情的现实————可怜白发生。
师:再如苏轼?
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这里,作者也是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那干什么时候不够。
生:做大事。
师:曹操用不着我给大家来介绍,作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其做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他觉得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什么事?
生:招纳贤才。
师:那么从哪儿开始转入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作品的风格突然在这儿转向了。大家刚才听我朗读,注意到我这里语气的变化没有?
生:注意到了。
师: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参照注释,这首诗原来是情诗,作者把情诗化用过来,用男女之情表示求贤若渴。
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作者由慷慨激昂转入柔情蜜意。
大家把这几句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我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后面的迅速阅读一下。我请同学为我们解说一下后面八句。可以参照注释。
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这八句诗? 有没有?很简单的?
同学7:略(学生实际上是在进行口译)。
师:他用自己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下。
下面几句话有些奇怪: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么个老头,居然要去捉月。
生:他喝醉了。
师:的确,一个正常人不会如此。但是,喝醉了能写出这么工整的诗吗?他说要摘月亮实际上是比喻。人才就象那天上的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摘入我的胸怀?
大家再注意这一句:月明星稀,——星星稀少,你们认为这里的月明星稀是不是仅仅是景物描写?
生:不是,是说贤才很少。
师:这种观点我比较赞成,但是这仅仅是参考,在文中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
师: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枝头?
生:没有贤主。
师:回答得很好!所以说最后作者发出了一个召唤: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举周公的例子作结,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在五班有同学说是一种霸气。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好,再读一遍,开始!
学生齐读。
好。其实大家已经明确了,这首诗是一首招纳贤才的诗。假如说,现在你是一个人才,某个公司老总,就假如说是曹操吧,曹操是怎样劝说,或者说希望人才归自己的,用哪些方式?
同学一:提供有利条件。
师:哪些条件?
生:高薪,高职位。
师:也就是说待遇。
板书“待遇”。
生:好的工作环境。
师:还有?
生:尊重。
教师板书“尊重”。
师:还有没有?
生:贤才与贤主。
师:对,这样可以达到更大的目的,实现他的愿望。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在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哪个同学成为了一个团队的领导,应该注意怎么样才能吸纳人才——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说曹操,对关羽也不错了,有事业有感情有待遇,可是关羽还是走了。
因为,对人来说,感情是很重要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现的是一种求贤若渴的心境。但是我们发现,这首诗起句很有意思。对酒当歌,给人感觉应该是慷慨激昂,但接着就说人生几何。大家刚才说了,这首诗其实是从忧愁写起的,什么忧愁呢?
生:人生苦短。
师:对,作者开篇之后便感叹人生几何,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无法避免的是死亡。我一直以为,中国缺少死的教育,但是,面对死亡,每一个人的想法与感情都不一样。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死亡迫在眉睫,而有些人觉得死在眼前,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些人则觉得尘归尘,土归土。不同人对待死亡的作法是不一样的,那么曹操,他对待死亡,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功业未就。陆游在死之前,放心不下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发下文章。
这篇文章是五六年前我写的,今天早晨在上课之前我突然想到,我们也许可以从曹操的短歌行和这篇文章中,获得一些关于生命的启示。我给大家读一下这篇文章。
教师朗读自己的文章《等死》
等死
已记不清第一次看见这篇文章时的感觉了。只记得很久以后,脑中萦绕的都是两个字:“等死”。死显然不是人生的目的,但从时间的推移上说,却是人生绝对的终点。虽然有人说后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是能象司马迁那样继承祖业勤奋修史以至标榜千秋的人其实并不多,这牵涉到太多的教育问题,万事都不一定能尽如人意,当自己告别这世界时,自己的学识,情感,内涵以及自己未能完成的事都不得不无奈地同自己的躯体一起同这世界告别,去体会一种真正的终点的来临。
队列很漫长,但仍在不停地前进,终点是死亡。终点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当它一旦来临时,我们除了嗟叹时间的无情之外别无选择,就象一首曾经红遍大学校园的歌中所唱的一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死亡或远或近却毫无例外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也许有的人会悲叹人生如梦,有的人会觉得世事无常,还有的人会看破红尘,及时行乐,也有的人,会因死亡就在眼前而认识到人生的短促,于是抓住现在,干好自己应该干好的事。
曾经看过一则资料,说有一老外,在十多岁时就将自己一生中应该干的事列了一张表,内容从娶妻生子到攀登珠穆郎玛峰,漂流尼罗河,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共有一百多项。从这张表定下来之后,他就按照表中所列的去完成每一件事。应该说,这是一个拥有完整,健全的生命感的人,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死亡,并且以死亡来激励自己,从整个生命的角度来认真看待每一天。一个人拥有生命并不容易,而拥有整体意义上的生命就更不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等待死亡,但用什么方法等待,拥有完整人格的人和一般的人的区别无疑是巨大的。
明朝有一位叫景清的御史大夫曾向一位朋友求借秘本而不得,后来,景清答应明晨即还才得以如愿。谁知一夜之后,景清竟矢口否认借书之事,结果引起争执并对簿公堂。公堂上,景清因能背诵全书而被认为是书的主人,而他的朋友因不知一词反被斥退。胜诉后,景清将书归还原主,原来他只是想借此奉劝朋友应抓紧时间利用书籍,不能藏书而不读。这与随园主人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又想,景清的那位朋友将不久于人世,这时他面对自己满屋未翻过一页的藏书,面对自己很多未实现的夙愿,会作何感想?
队列很漫长,但却在一刻不停地前进,终点是死亡,对我们说来好象是遥不可及的死亡。很多人年轻时后悔自己少年时蹉跎了岁月;中年时嗟叹自己青年时虚耗了光阴;老年时回首自己一生几乎无法圈点,将别人世时更是遗憾有太多的夙愿未偿。因为他们都忘了,自己从出生那一天就在等待死亡,等待那场无法逆转的谢幕。人生有太多的明天,有太多的假设,但却没想到有那么一天,没有明天,没有假设,有的只是对自己生命和灵魂的反省。基督教常用最后的审判来警省世人,而生命却用死亡来警省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那最后的号角还很遥远,但他却在不可阻挡地逼近:没有明天的日子,会来临的。
面对自己未读完的藏书,面对自己未完成的夙愿,面对自己未兑现的诺言,死亡在逼近,但在我们等待死亡的时间里,我们还来得及坐下来读完我们没读完的书,学完应该学完的功课;我们还来得及干好应该干好的工作;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还来得及洗完堆了几天的衣服,在天晴时买一束鲜花,在劳累的妻子耳边说句体贴的话;我们还来得及给远方的父母写封信,告诉年幼的孩子你爱他(她);我们还来得及给受到无辜伤害的人一点同情,让要好的朋友分享一份快乐,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面对死亡,因为我们还有一点时间。但时间也在慢慢地减少,因为我们一直就排在一个队列中,队列移动得很缓慢,但却在一直不停地移动,队列的终点,是死亡。
教师读完,学生掌声。
师:其实,说到死,中国人总是比较忌讳。实际上,忌讳可以理解,避讳就没有必要。大家是否想到一个问题。这些诗篇的作者很早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丰富的遗产,为中国历史写下了篇章,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涂沫的亮色,足以永生。
我曾经说过——
做人要“胸无大志”,要“鼠目寸光”。在立下你的志向之后就别再去想太远的事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你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告诉自己,我要过好这一天,晚上临睡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我过得很好。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但有些人就觉得,死亡就在眼前,生命应该珍惜,而珍惜最好的方法是用行动去做事情,包括去亲近,享受生活。这样,至少咱们会少点遗憾。(铃响)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评:
课堂结尾艺术很重要
芜湖一中
本篇《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共5691个字,从字数上看,篇幅甚长,从实录中,我们可看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较强,如拿学生自己哥哥的文章来读等,也可看书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能力较强,如实录中间部分带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等,当然也可看出教师的匠心独运之处,如用学生的文章导入文本,用自己的文章总结课堂,多次朗读文本等等。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算充实。
怎奈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特别是语文,听得懂中国话的都可以说几句,笔者在鸡蛋中也想挑挑骨头,算一算时间账,仔细分析之,其实,本文用在品读文本的时间并不多,刚开始读了1042字文章和对各种酒韵味的总结,教师导入花了10分钟;课堂总结部分1617的文章和一些总结恐怕也需要10分钟左右,这样一算,真正用在文本解读的时间也只有20分钟左右,不仅如此,5691个字的实录也只有1881个字的文本解读的内容,这总感觉少了一些。
时间也好,字数也罢,其实这些形式的都不重要,重要的课堂教学是否紧扣文本,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当我们读到教师谈到面对死亡时读《等死》这篇文章时,读到教师读完这篇文章说到“晚上临睡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我过得很好”话语时,笔者总感这样觉和文章的内容偏离了一些,《短歌行》主要思想内容是“忧”而奋发,求贤若渴。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感悟诗人胸怀天下的气魄。在品读这首诗歌时,又何必花费6分钟的时间去读一篇《等死》呢,两者的内容联系大吗,课堂结尾部分和诗歌要告诉我们的内容联系大吗?我看不大,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充分挖掘教学重难点,但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结尾,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缺少一点儿“艺术性”,给人留下些许遗憾。
古人写文章以“凤头”、“猪肚”、“豹尾”之喻,本课教学开始对各类酒之味道的品味的总结我觉得很好,全面而深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点拨也有特色,环环相扣。可以说做到了“凤头”、“猪肚”,但这“豹尾”实在是不敢让人苟同,一般的,课堂的结尾总要考虑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情绪饱满,因为只有感情真挚充沛的话语,才能感动学生;第二,语言精练,下课在即,也不容许我们挥洒无度。最后,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简便操作。我看,本节课在第一方面做得应该不错,后面两点,有待商榷。所以说,课堂结尾艺术很重要。
姑妄言之,请君见谅,请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