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 二(选修教材)教案实录
(2011-05-08 16:50:25)
标签:
湖南优质课教学实录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吟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
2、品味情感,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风格,感受作品的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复杂情感,领会作者思想精髓。
教学流程:
一、引课释题
引用诗句导入,然后释题。
二、朗诵课文
自由吟诵——找人朗诵——点评总结——引出分析
三、赏析诗文
1、品析“金樽”含义,引出写酒诗句。
2、品读有关写酒诗句,体会作者豪迈情怀。
3、探讨作者狂饮原因,领会作品复杂情感。
4、探究乐与愁、悲关系。揭示作品思想精髓。
四、照应“金樽”,总结板书
五、背诵全文,结束教学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
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
(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
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
(一)知人论世
(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
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
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5、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千秋诗圣惟子美,亘古男儿一放翁。倡导读其诗,品其文,怀其人!
六、作业
(一)课余熟读《书愤》,背诵《蜀相》。
(二)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内容和主旨,并比较《临》和《书》在表达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后两题见“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夜晚降临,黑色的天幕笼罩整个大地的时候,月亮透过漆黑的夜空把清明澄澈的月光洒向人间,照亮了人们孤寂的灵魂,点燃了诗人心中创作的激情。于是,在璀璨的诗歌王国中便有了许许多多吟诵月亮的优美诗句。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带“月”字的诗句。
带“月”字的诗句非常多,课后请同学们再去广泛搜集,然后将其整理、归类,看看月亮这一意象有哪些含义。
面对同一轮明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在一些人眼里,月亮是明亮的、柔美的、多情的;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月亮却又是孤独的、哀怨的、沧桑的。那么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眼里这轮明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春江花月夜》,去领略一下张若虚笔下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介绍《春江花月夜》的古今评价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教师诵读全诗,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四、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 “月之景”。
1、全诗写了很多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最主要的意象?
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教师下水作文: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诗人采用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无所不包的写作顺序,是要告诉我们一句话——“何处春江无月明”,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笼罩之下呢?由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哪里的世界没有太阳,哪里的夜晚没有月亮,哪里的人间没有希望……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曹植和阮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 “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 “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份哀而不伤的离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李泽厚: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五、课堂结束语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附板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诗文情感,背诵全文。
2、进一步体会本单元课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全文意思,理解全文情感
2、合作学习:将《兰亭集序》、《金谷诗序》等与本文对比,体会文中的情感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吸收古代散文优美文学特质的基础上,体会李白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体会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进一步体会本单元课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
投影《在西域读李白》片段。
2.投影古人宴集图片,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词语和句子来概括图片所展示的内容。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二、初读课文
1.标题读懂了吗?
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回顾“序”的知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诗序。
3.你最感困惑的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对照注释,仔细阅读。
1.投影文段,疏通字词,涉及典故简单讲解。
2.要求学生能比较顺畅地翻译全文。
问: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是什么?为什么?(赏析名句)
3.能说出文章的层次,把握作者思路。
四、三读课文:探究性阅读,拓展延伸。
结合单元赏析指导的短文,分析本文的“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现在哪里。
紧紧扣住指导短文中提出的“感受其中的情趣”这一点。
设计问题:1.文章的第一二句与标题无关,是否可以不要?
2.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请结合所给课外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最近学过的《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投影诗文)
五、背诵指导。当堂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2、合作探究。
3、讲练结合。
一、
导入新课
补充古代文人及其书斋。
引出归有光、项脊轩及《项脊轩志》。
教师引导归纳:
三位亲人:祖母、母亲、妻子
事件:修葺项脊轩、诸父分家、母亲叩门扉问饥寒、祖母过余、项脊轩四次遭火、妻子学书等。
落实一些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文言句式,并对学生的疑问作出解答。
如:乳二世:名作动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作状
项脊轩,旧南阁也。(判断句)
2、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意见。
3、回答问题,并翻译找出的句子,如果不能翻译的,可以质疑。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自主研读,按要求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完成第一层次的探究。
3、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完成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字层面教学。
探究二:作者是怎样写三位亲人的?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归纳:
母亲:①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祖母: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亡妻:①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选材:选取、提炼自己亲身感受过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人物音容笑貌。
描写:善于进行细节描写。
2、与同学交流讨论,形成观点。
3、学生发言,归纳本文选材和描写的特点。
2、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技巧,得到写作方法上的学习。
3、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鉴赏,完成第二层次的探究。
4、探究写作技巧,完成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学层面教学。
探究三:有人说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也有人认为归有光的散文题材范围狭小,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那么,你怎样看待本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看法。
教师引导归纳:
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觉,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写起来最真切;自己动过情感的,写起来最美好。
2、学生谈谈生活细节在本文中的作用,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及在平时写作实践中的作用。
2、探究要求上升到鉴赏能力和归纳理论的能力。
3、由个别到普遍,由他人到自己,让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技巧深刻理解。
三、能力提升
2、评价学生发言。
3、提供“能力提升二”练习。要求学生感悟生活,体会亲情,以“感动”为话题写一段生活细节,50字左右。
4、组织评析学生作品。
2、自主发言,回答问题。3感悟生活,按要求进行写作。
4、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评析同学发言。
2、学生运用本节课知识学会“写”生活细节,巩固知识,达到写作能力的提升。
3、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完成文化熏陶层面的教学。
四、小结本课
五、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
2.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比较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
2.激发对古典诗歌及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激发对古典诗歌及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此次竞赛所在地常德的桃花源引出教者家乡岳阳的岳阳楼,导出课题。
二、赏析《登岳阳楼》
1.展示,听读
(首先,让我们一道来听听诗圣杜甫为岳阳楼写下的不朽诗篇。)
2.导入方法
(这是一首登临写景的诗作,绘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是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我们该如何来欣赏这样的诗歌呢?“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可谓最佳途径。下面,我们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解读这首《登岳阳楼》。)
3.自由朗读,自主赏析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置身诗境”的基础是熟悉诗歌,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并找出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进行自主赏析。可以试看运用老师提示的赏景方法。)
诗歌景物品赏方法提示:
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其特点;可以从诗眼(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词)入手,分析其妙处;可以从手法入手,体会其用意;也可以展开想象,再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可以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从其他诗文中找到感觉相似的描写进行类比,把握景物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抓意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是洞庭湖,它有着神奇伟力,可以使吴楚大地割裂开来;它壮阔无边,可以承载整个乾坤。这已经超出了诗人眼前的洞庭,更确切地说这是诗人心中的洞庭。
(2)扣诗眼——“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析手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洞庭湖能分裂大地,吞吐日月,在夸张中体现景物特征,尽显诗人心胸。
(4)想象再现——一湖洞庭水,那般浩渺无垠,那般汪洋动荡,让原本紧密相连的吴楚大地訇然中开,疆域分明;它有海的心胸,它有海的气魄,苍天与大地,日月和星辰,都不过是躺在这个大摇篮里的孩子,摇啊晃啊,升起又落下。
(5)联想类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4.缘景明情
(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物呢,景物对表现诗人的情感又有何作用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由这联诗句辐射开来,联系其他各联诗句,来进一步探究诗人的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将颔联的景物与其他各联结合起来(可重点选择一联),探究诗人情感及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2)学生交流探究成果。
预设:
(1)颔联(写景联)与首联联系,首先可读出诗人夙愿得偿,眼观壮景的喜悦之情;但再品一品“昔”“今”二字,并联系颈、尾二联,知人论世,便可读出一份更深沉的悲慨之情。
(2)颔联与颈联联系,宏大壮阔之景与孤独渺小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深感个人渺小、晚景凄凉的孤独与悲哀之情。
(3)颔联与尾联联系,诗人因壮景引发联想,他的思绪穿越时空,飞到了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关山以北,自然引发出一直深藏着的“心忧社稷,魂系黎民”的壮情。
5.小结、齐读
(悲己悲家悲国悲天下,两行浊泪,一首五言,诗圣让他的悲情在洞庭水中亘古流淌。让我们再次融入诗境,齐声诵读,怀着景仰之心铭记诗圣,铭记岳阳楼!)
三、拓展阅读,比较鉴赏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二)探究任务:
四、总结,布置课后探究
课后探究:自主搜集关于桃花源的诗词,并试着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
附板书: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抓意象 扣诗眼 析手法
赏景
联想类比 想象再现
探情 辐射全诗 广泛联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
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
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
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
原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
游子思妇情
1、两地相思
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
原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拓展
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五、作业
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
【探究主题】
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情画意的江南,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感受诗人的江南情怀,学会带着一颗诗心生活。
【探究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探究江南诗歌情境的异同,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探究难点】
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江南诗歌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音乐:童丽,梦江南)
歌曲好听么?这首曲子叫做梦江南,旋律很是优美。关键也是因为,歌者所梦到的,是江南烟水路——那些如画的烟柳,飘飞的柳絮,水一般温婉可人的女子,小桥流水、春风抱月的闲适生活。早就从古诗词的沉淀里,串成了我们脑际的郁郁倩影。今天,我们就借古诗词的翩翩舟楫,进入梦里的江南水乡,去感受杏花烟雨里的江南情韵。我们一起来品读一首特别的江南词——唐末五代词人韦庄所书《菩萨蛮》。
二、菩萨蛮赏析示例
1、请大家看到赏析示例,结合注释,先轻声自读一遍诗歌。(板书)
好的,下面我们的同学来齐读一遍,初步感受诗韵。(生读)
2、读完之后对这首诗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美)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美?为什么会觉得这些诗句美?(去寻找景物的特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诗句如清新淡雅的一幅水墨画,作者从风景、生活和人物三个方面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美景图。白描勾勒美景,预留想象空间。水如碧,温度色泽都有;听雨眠,写出闲适。月与霜雪,写出人物的光华和神韵。
(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闭眼齐读感受诗中之画。)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此等美景,又让你体味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江南水乡的依恋(正衬)
(可以在此提问:只有此种感情吗?)
“莫”、“断肠”写出羁旅怀乡的深沉。(反衬)
(此处利用知人论世的基础,插入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4、方法小结
5、江南温润如碧的春水,平仄有声的雨丝,如月华般细腻清雅的女子,都让韦庄依恋着,愿意就此慢慢老去,然而故乡未息的战火,却引发他情眷眷而思归的深沉,请让我们走进韦庄的世界,再次深情吟诵这首词。(齐读全词)
三、学生自主探究一组江南诗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徜徉在烟笼的江南,不仅引发韦庄诗思,更引起了无数诗人的遐想与诗情。诗是常吟常新的,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下发的补充资料,我们今天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做一组关于江南诗歌的专题探究。
1、学生齐读资料上所选江南诗歌。
2、合作探究与交流(时间为10分钟。)
每个小组任选1-2首诗歌进行阅读,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体味杏花烟雨里的江南情怀。
四、学生成果展示
五、课堂小结及结语
江南诗歌的景,整体来看,多是温婉典雅、清绮而想象丰富的。通过我们探究所得,会发现,晴日的江南景,多明媚欢快;雨时的江南,朦胧而别有意境。诗歌中水和雨的景致特别多,这是水乡的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白、红、绿、青、蓝用的多,多是明快而不俗气的颜色,多姿多彩,富有生命力。
写江南的诗歌,通常会抒发作者对于江南那份赞美和依恋,是心头甜蜜的回忆。也会有写到羁旅怀乡的深沉的,而杜甫和几位作者的诗歌中,我们能体味到感时伤怀的沧桑感。从“人语驿边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水乡爱情的缠绵。
在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精彩发言,让我得以再次品味江南的小桥流水、春水抱月、诗风若酒,下一次,大家还可以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做其他类别的专题探究,我们已经体味了江南的委婉清绮,还可以去感受边塞诗的豪情,送别诗的深情,去比较不同诗人笔下,万紫千红的春天……我们可以通过《春江花月夜》去搜集古往今来“月”与我们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比较必修到选修课本中杜甫诗歌的特点……同学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唤醒心灵,展开联想,去享受诗歌中多彩多姿的情境。并在读诗中,带着一颗诗意的心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便处处都是如画的江南了,谢谢大家!最后我们在书声朗朗中,再次来感受美好的江南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