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融错”“荣错”--“融错教育”点燃创新“小宇宙”
(2012-06-02 07:55: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界正在寻求有效策略。没有勇敢试错,就很难有创新。对以追求正确答案为目标的“中国式”教学而言,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学会正确面对错误。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基于丰富的教学实践,创立了关于错误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解答,可能只是模仿;而错误的解答,却可能是创新。”老师往往在课堂上尽力避免学生犯错,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却对学生的差错赞赏有加,并在近二十年的探究中提出“融错教育”的思想。
“融‘错’是指把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日前召开的“华应龙教学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上,华应龙介绍了如何通过“容错”“融错”“荣错”三部曲,点燃学生心中潜藏的创新“小宇宙”。
“容错”呵护创新
观摩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一种趋向:老师们往往会在学生探究前安排大量复习和铺垫,加上“到位”的提示、“越位”的暗示,让学生按照预设“轨道”运行,得到“正确的、老师想要的答案”。
“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华应龙认为,过度的防错、避错,大大减少学生拓展认知范围、提高认知复杂度、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扼杀。“这种教育下生成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必然是谨小慎微、害怕出错,这与敢于冒险、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型个性和思维品质是背道而驰的。”
宽容、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即“容错”,是第一步。“学生有错的作业在我心中就是一幅画。”在批改学生统计图作业时,华应龙用“比萨斜塔?”“哈哈,个个都是武大郎”之类的批语,幽默形象地指出学生的差错,学生愉快接受、记忆深刻。一些学生毕业多年还珍藏着他批改的作业本。
在课堂上,学生出错了,华应龙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立马兴奋起来应对挑战。他甚至主动创造机会,暴露差错,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的机会。“善待差错,不是鼓励出错,而是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激发学生挑战的精神,保持学生创新的激情。”
绝大多数学生会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错误,将错误视为“失败”“耻辱”等负面体验。华应龙利用“课前精彩两分钟”,组织学生轮流讲数学家和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是创造的开始”。
“融错”变废为宝
“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老师的责任。”华应龙提出,教师不仅要能“容错”,更要能“融错”:“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的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这时的错误已不是教学的障碍,而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华应龙调查发现,67.9%的学生希望通过老师提示、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而现实中老师往往会直接告知学生答案。学生的差错千奇百怪,所以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让差错孕育出成功。“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在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实价值还是长远价值!这一价值的判断标准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会出错,老师也会,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华应龙曾被学生指出讲课的错误,他在第二天的课上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扬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科学精神,并将题有“敬赠我的一题之师”的名片赠送给学生。“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互为先生和学生。”华应龙认为教师要让自己处理失误的言行成为学生对待差错的榜样。
“荣错”教做真人
“学习不是为了解对一道题,而是为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融错”到“荣错”,华应龙发掘差错的育人价值,调整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勇敢健康的心态,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和善解人意的“同理心”。
“一名学生出错,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进程来说是很光荣的贡献,对于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段很荣幸的经历。”实验二小为学生准备了《拾错集》,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差错记下来。在这种理念的熏陶下,实验二小的课堂上,学生会踊跃地介绍与众不同的想法,也会大方地站起来说:“刚才,我这是这么错的……”
对学生有价值的错误,教师们会引导教室里响起三四次感谢的掌声——首先为他从不盲从的坚持,其次为他有理有据的说理,再次为他接纳他人观点后的修正,最后就是他带给老师和同学思考的贡献。
“学生不怕失败,敢于创新,我们能够听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华应龙提出了形象的比喻,“差错对于学习,就像砂粒之于河蚌,起初是拒绝,不愿接纳,但又没法排斥,后来改变策略,分泌汁液来包容砂粒,反而孕育出了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