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我的一点0-3岁的育儿实践心得

(2017-06-13 21:36:46)
分类: 自助.教育

    2017.6

    题记:因为《拣豆子》案例引发一些的讨论,特别鸣谢明心学堂的耿宁静老师和义工黄老师的邀请与安排,让我有机会聊聊自己在育儿方面的一些心得,让我也有机会随大家一起成长。

感谢明心学堂的堂主及所有义工老师们!

 

    在分享之前,我先做三点申明:

    1、本人的育儿实践,只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目标与认知,每个孩子的个性也都不相同,即使相同的教育目标也因不同的教育时机变化,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孩子真正负起全部的责任。

    2、我的育儿实践,主要源于我们家庭的教育目标,结合清一新教育相关理念的理解。由于本人资质水平有限,执行案例中可能会给您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如果大家因此而有所疑惑甚至有误解的地方,都是本人理解、实践或表述上的问题,跟真正的清一新教育理念本身没有关系。

    3、我的育儿方式可以参考,但切忌简单盲目模仿。育儿无小事,本身受天时、地理环境、人为认知及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适合这家人的孩子,不一定适合那家人。适合中国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欧美等其他国家,所以一定要慎重。唯有提升自我的育儿认知,做符合自己教育目标的事,然后用心、灵活去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到孩子的成长。

在这些前提之下,今天我主要和大家分享:

我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在3岁之前的一点育儿心得体会与实操案例

希望我的分享能成为大家的礼物。

 

《拣豆子》中,我的小宝现在刚好是两岁半,作为孩子成长路上重要的陪伴者——母亲。

首先,我要思考:在3岁前的这个年龄段,根据其身心特点,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我要明确育儿的重点应该在哪里?

    著名的教育家王金战先生,曾在他的博文中提到: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孩子三岁前后,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

    问题是:自理能力为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您是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您的孩子自理能力如何?

 为什么三岁之前对一个孩子的一生影响如此重大呢?

    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三点思考,供您参考:

    第一点:3岁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给什么就有什么,不给就没有,也称之为有心“无脑”时期。也即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没有任何概念性的东西,主要是通过心来感知、探索外在的世界,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感受力特别强。这一点,当过母亲就会有比较深的体会:比如有的时候既使我们什么也不跟他说,婴儿都能感受我们的情感起伏比如妈妈生气的情绪会导婴儿爱哭,睡不踏实,甚至会通过便秘的形式体现出来。

    第二点:3岁之前,用行为能力训练的方式,让他的心意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后果,胜过3岁之后任何言语的教育。

    因为3岁之前小宝,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语言理解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他的动物本性很强大。比如,我们告诉小宝陌生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吃,但真要出现好吃的,早已忘了这些所谓的道理。所以,即便您很善于讲道理,大多数孩子往往是听不懂甚至不想听。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是依靠体验和感受来认知世界的。因此,我们需要用这种生活、运动等行为能力来训练和实施最直接、最真实的行为教育。

    另外,3岁前的小宝,这个时期是最敏感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大人眼中的“玩”和“做”,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无意识的状态下和外界产生各种链接然后形成各式反应,这都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训练。比如玩滑滑梯与帮爸爸妈妈做事——拆快递,甚至包括学习语言,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比如孩子要准确地发音,对小宝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调动身体不同器官的过程,当某种声音植入的时候,他会努力地模仿发出这个声音,最后这个嗓子发出标准的音来,他是费了很大力气的,因为那是一个近乎本能的一种训练,跟玩一样,都能促进小宝大脑、神经、肌体等各方面更好地发育。

    第三点:3岁前最重要的自理能力是陪伴人一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重要的行为能力。

    这种自理能力就是培养自我负责的价值观,它将决定未来生活是否幸福和快乐的基础。自理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指吃喝拉撒的最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 ,在这样三点认知的情况之下。

 接下来,我们要搞清楚自己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因为我们的行为是用来服务于我们的目标的,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的方向,也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

一,确立教育目标

1、长远目标

【那么如何确立目标呢?】

【故事】

    英国的依顿公学伊顿公学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创办距今具有577年的历史是一座古老的学府,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这里曾造就过很多名人:比如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了很多的诗人经济学家等等伊顿倡导的是斯巴达式的教育,严酷却磨练学生们的心志。有些运动不仅勇猛甚至粗鲁,以此来让这些贵族男孩,真正拥有男子汉的体魄和魄力。包括英国王室,他们提供生活方式也是常人不能理解的:他们的孩子小时候,也不是很宠贯的,他们吃得很简朴的,那也是出乎普通人想象的,那么为什么王室要这么做呢?

    伊顿倡导的是斯巴达式的教育,什么是斯巴达式的教育呢?

   《斯巴达300勇士》这部影片当中,在斯巴达领土里出生的孩子从小就要接受摔打与磨砺,男孩子七岁就要离开父母接受鞭刑,要能够受得了苦,经过几轮这种残酷的训练,才能成为坚强的男子汉——真正的斯巴达人,才能在战场上以一敌百。

    比如还有日本,是亚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他的强盛主要也是源于他的教育,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磨砺教育、孩子的独立人格教育、动手能力等等,从小就开始培养做家务事洗衣裳、擦地板等。哪怕是在一年中的冬天下雪,孩子也穿短衣短袖,以此进行身体的磨练。

    他们的这种教育目标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精英的教育。

    因为从精英品质来说,首先他是要能吃苦的;其次,要勇毅担当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是要从小加以训练的,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

在幼儿时期,如果在母亲的帮助下有更远大的教育目标,长大之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做一个追求卓越的人,还是做一个安于平庸的人呢?两个不同的目标养育方向肯定不一样。平庸的人到处都是,别人怎么养,您就怎么养,别人扔给爷爷奶奶养,您也可以,没有爷爷奶奶就交给保姆养,随大流就行了,不需要去特别的教养。

    所以,如何实施教育决于您的教育目标,如果您并不希望您的孩子将来成为象斯巴达那样的具有坚韧的毅力和战斗力的这种人,那么您不需要用斯巴达人的那种方式去训练孩子。

    同样,作为母亲,您希望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您就选择什么样的教育,那么您的行为自然服务于您的目标。

    而我,为什么在养育小宝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是异类,那是因为我的行为服务于我的教育目标,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自立、自强、自尊的人,而这也是清一新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因为只有自立、自强、自尊的人才能自由地行走在这个星球上。

因为有了这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所以也就决定我在孩子3岁前的教育短期目标。

2、短期目标

    3岁前我的教育目标就是希望孩子能学会基本的理(自立)能力,学会那些基本的自我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古人云:三岁看大。因为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核心价值观并影响其一生。如果这个时候,让他学会穿衣吃饭、自己洗自己的小衣服、小袜子等。让他从小就自己能料理自己,给他的一生埋下自立的种子,自然长大就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

    相反,一个被全家溺爱的小孩,很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观念:我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必须为我服务。比如保姆或家长承担了这些工作,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会很差,很难自“立”起来,也就没有建立起自我负责的精神,就算长大以后学会做这些事情,也会做得很糟糕,无法承担更多的责任。

    现实生活中,这种糟糕例子一大把。

    上周我回厦门,一个亲戚的女儿,希望通过我的关系去厦门的一家中专学校,我正诧异那女孩子不是在深圳上学吗?经过了解,原来班上40多个学生没有一个要跟她说话,有一天跟同学吵架,就直接卷铺盖回家不读书了,回到家不煮饭,不叠被子,家里饭不好吃,就直接去馆子炒菜,家里也有钱。现在16岁了,没人管得了她,父母都很无奈!请我帮忙,大家说我能帮上什么忙?能帮吗?这种女孩子不知道哪家的儿子敢娶?您说,家长早干嘛去了?

    小时候,孩子最想动想做的时候,您都包办代替了,也不让做。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我比较了解这个妈妈,没上班,家里也请保姆,什么事都有保姆帮忙。在外面玩时,端着一个碗,随时跟着孩子后面喂饭,其他就不用说了,这也不让碰,那也不让碰,一摔倒没什么事也哭,等着大人过来牵。上幼儿园时都是保姆帮忙接送、背书包。上小学了还在喂饭,帮着洗澡等,妈妈没上班,整天跟人打麻将,孩子教育根本就不管,以为有保姆,有学校就可以了。孩子从小的能力就这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削弱掉了,现在孩子已经被您贯成习惯了,您又开始看不贯了。

    还有去大学宿舍看看就知道了,脏乱臭,一塌糊涂。

    【所以,在清一新教育学堂里,之所以会给孩子们搞卫生评级,内务评级,虽然有点麻烦,但是都是老师在给孩子补课: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课。很多家长不了解清一新教育的这种做法,经常帮助孩子打点,没错,您是给孩子打理干净了,但他的这种自理能力却被您削弱了。】

如果,在小孩3岁之前,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包括大脑、神经、肌肉等身心系统,都刚好处于教育目标的萌芽阶段,也就是刚开始的阶段。如果在这个开始阶段就有明确的养育方向,童蒙的时候就养正,打下自立的基础,就可以给后续的成长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其他的品质,比如自强与自尊,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更好更长远的帮助。

那么,小结一下,3岁前孩子的教育重点,以下三点作参考

第一,就是多做事。他能做的,比如穿衣、扫地,收拾玩具等,只要他能做的都让他自己去做。

第二,就是玩。不要让他不动,可以出去玩,比如经常带到外面去徙步,就挺好的,但不能对他提过多的要求,比如这个翻滚要多少个,更主要是您自己也要运动,给他做身教的示范。而您运动的时候,小宝愿意跟着就跟着,不愿意就让他自己,想玩啥就玩啥,只要带着他能动起来就好。

第三,语言学习。语言主要是拿来用的,就象汉语,刚开始叫妈妈,孩子是看到您才叫妈妈的,所以要建立视觉链接,这是任何语言的有效学习方式(比如这种婴儿的语言学习方式让今日学堂四个月就能突破一门外语)。那么幼儿英语,像迪斯尼神奇英语等材料,视觉与听觉一起输入,就挺好的。(如果只是光听《巴迪童谣》是不够的,因为只有声音,缺乏视觉的链接。)当然,看视频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呢?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个时候需要和孩子一起做约定,控制单次时间。此外,一般小孩子看视频中间,也会自己玩的。

当确立好了孩子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如何实现呢?接下来谈谈如何实现的问题。

二、如何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老祖宗早就告诉过我们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教育在7岁前,而3岁更是重中之重。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做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养育第一个孩子时,也是这样,3岁前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或者请保姆照料,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什么,谁看都无所谓。

但是三年来,我在清一新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中,除了养育自己的孩子,也接触了很多别的案例,比如我在一个学堂当新教育老师时,接触到一个6岁的孩子,还不会擦屁股,全身臭哄哄的,身边的同学都不喜欢他,为此父母每天警告他,拉屎再不擦屁股的话,要怎样怎样?我问这对父母,小时候教过他擦屁股了吗?他们说想不起来,好像是没有教过,以前都是奶奶带,奶奶疼孙子,孩子什么都不用做。

很显然,他是一个被溺爱的孩子。为此,这个孩子除了自理能力差,还特别爱哭,只要遇事就哭!在家哭,家人以他为中心,有大人满足他的任何需求。

但是离开了家,跟小朋友相处,别人不可能围绕着他来转,哭有用吗?没用,最后,只能成为一个不受人欢迎的人。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这个孩子在与人相处的受挫折的过程中,逐渐会将其内心关闭起来,最后成为宅男,还可能随着年龄的长大对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成就感而年纪轻轻就走向生命的尽头,或者不得不成为家庭的啃老族。

所以,今天大量的出现小孩子无能的表现,都是源自于家长最忽视的3岁之前的教育,3岁之前我们什么都可以为他做,孩子什么反应都会觉得特别的可爱,而一旦开始上幼儿园,他的行为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这恰恰是我们做错了的部分。

如果我们在孩子3岁之前,把他当作人生最重要的教育部分来做,就象刚才开头我提到的观念1)3岁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教什么就有什么,不教就没有。这时候的任何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从“心”就开始共振植入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观念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既然3岁前如此的重要,当确定好了这个养育目标以后,接下来要如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实现呢?过程中哪些行为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哪些行为对目标是既有帮助而又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呢?

首先,爸爸妈妈(包括同一家人的其他成员如爷爷奶奶等)要达一致的育儿理念。比如:做完一件事才可以做下一件事情,自己能做的必须自己做。

这里为什么说要达成一致的理念呢?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堵住孩子的退路与后路,我们的理念才能执行到位。

如果一个家庭中,爷爷也好,奶奶也好,父亲也好,只要不一致的一方,给孩子有空子可钻,比如我要小宝把扔下的豆子拣起来,但别人帮他拣了或爸爸帮他拣了,他从此就会意识到他不用对这个事情负责任,别人可以对这件事情负责,然后就学会了钻空子,这个是非常要命。

清一新教育当中,山长一再强调要堵住退路,就是堵住这种钻空子的空间,这个很重要。否则一旦建立了别人可以为他负责,自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的因果链接,这种装空子就会培养孩子的两面性: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个人面前一套,那个人面前一套;在老师面前一套,在父母亲面前又是另外一套,孩子很不合一,这个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例子。

比如,我们就遇过这样一个孩子,已经13岁,把家人操控的团团转,见爸爸说爸爸话,见妈妈说妈妈话,见爷爷说爷爷喜欢的话。。。。。。见老师说老师喜欢的话,你搞不清楚事实到底是如何?一家人鸡飞狗跳的。爸爸凶孩子,爷爷护孩子!也造成孩子飞扬跋扈的个性。

那你们想要这种孩子吗?你们想要,当然我是无话可说的,但是我是不想要的。

如果家人间有分歧怎么办呢?

至少必须明确一方(爸爸或妈妈)为主,一般情况下,0-3岁一般是以母亲的教育为主,父亲为辅。比如《拣豆子》中,我与孩子爸爸就事先达成一致共识,拣豆子的目的是什么,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有试探我们的底线行为,我们要如何做到平和的坚持(就是不带情绪的执行)?不能因为小宝哭一下,一方就放弃,或认为是一件小事,没拣完豆子吃饭也是可以的,或者有的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没有达成共识,背后偷偷地给吃的,或者帮孩子收拾等,这些都是很要命的:为日后埋下投机的种子,甚至培养成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变色人。

如果在0-3岁植入了这种投机的这颗种子,即使后面意识到问题,也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修正。再大一点说,很可能就成为那种特别虚伪,知行不合一的人。

以我们家庭为例:尽管我与爱人都信奉清一新教育理念,但在具体的事情上,还是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我个性比较直,大小事都比较较真;而我的爱人个性相对随和,遇事就不会像我一样讲究条条框框。所以,在教育小宝的过程中我比较严格,他就相对比较松,以致有一段时间,只要我叫小宝做好一件事情才能做下一件事件的时候,他就会跑去爸爸那里撒娇,哭,装可怜、装无能等。以此逃避要做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他特别喜欢粘爸爸,但实际上体现的是两人理念上有偏差。如果理念一致的话,正常的应该是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表现是一样的。怎么办呢?赶紧两个人找时间沟通,教育无小事,一起心平气和地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正确的做法可以是怎样?怎样才能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夫妻双方赶紧调整,至少要做到一方全力支持另一方,在事情发生时要执行到位,有意见可以过后私底下再作商量,切不可双方当作孩子的面起争执。

常常看到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不同的意见,从而影响到夫妻双方的感情,进而更加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所以,家庭育儿,不管坚持什么样的理论,夫妻双方达成共识都是特别的重要。

其次,捕捉好小宝的敏感期,把握好最佳育儿时机。

在小宝成长的过程中,只要细心的妈妈都会发现,敏感期是一个接着一个。比如小宝几个月大的时候,特别喜欢吮吸手指;接下来,特别地喜欢抽纸巾;还有喜欢扔东西,听各种器具发出的不同声音等等

但是如果妈妈粗心大意,或省事交给老人家养育时,可能会错失很多的教育时机,造成心理问题而不自知。

举个例子,在厦门我们小区有一个爷爷抱着小孙子,经常会凑在一起玩,他的孙子不到一岁,一直不停地把手放在嘴里,每放一次,爷爷就狠狠地打一次,我看见以后,就问他:爷爷,您为什么老打小宝宝呢?

爷爷说,他这是有心理问题:不打不行的!

我又问:您是怎么看出来小宝宝有心理问题呢?

他说他们村子里的孩子上小学了,还在吸手,那些都是有心理问题的!【通过村子里大孩子的这个现象,来判定婴儿吸手是有心理问题的!】

听众朋友,听了这个故事,不知您有什么反应?到底什么情况下有心理问题呢?

    不要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很有可能我们的评判是在抹杀孩子的探索世界的热情。

很明显,几个月大的婴儿吸手,是敏感期到来,利用吸手的这个动作去探知世界。那个时候,他的各种探索才开始起来,或许他根本就分不清那是他的手。如果这个时候您去压抑打它,这种敏感期会本能地又收起来,直到12岁之前的某个时间,又会重来一次敏感期,如果父母能意识到,那是一个很好的心理修复期。在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阐述,建议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

所以,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没有把握好,甚至乱加评判与作为,不但不能趁机实施良好的体验教育,很可能真的会造成孩子一生的心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的做法是:

    第三,在敏感期内把握教机顺势而为,再择优方案充分体验。

如果细心的妈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敏锐捕捉到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并在敏感期内顺势而为,充分体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我对自己的小宝比较熟悉,我依然举自己在养育小宝的过程中进行举例说明。

    案例:抽纸巾

有一段时间,小宝特别爱抽纸巾,不知道你们的家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这个时候大部分人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让他抽,嫌浪费了纸,弄脏了纸等,特别家里有老人家,估计就收了起来,让小宝够不着了。

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小宝为什么爱抽纸巾?如果纸巾就是他的玩具,或探索世界的一个部分,您愿意提供给他玩吗?很显然,我们是愿意的。

如果这个时候,同时又告诉他,这是纸,有什么用处,比如可以用来擦鼻涕等,当他抽出来以后,还教他如何收起来,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行为训练方式呢。

所以在我们家里,就让小宝充分体验,有一次他把自己埋在纸堆里,造成整个房间只看到白白满地板的纸,又或者长长的卷纸,从客厅牵到了房间,玩得很是兴奋。

    案例:学洗澡、擦屁股

我自己的小宝,现在2岁半,就已经会自己擦屁股、洗澡、洗碗等。但这些行为的训练都是他主动要我教的时候,我才给予的。在《易经》第3卦,蒙卦中对儿童教育有一个很好的诠释: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说的就是要等时机,特别等待孩子非常想要的时候给予他。

但是等待这个机会的来临之前,我们都是身教,比如每次洗澡上厕所、生活中的大小事,我们都不介意他当观众,比如洗澡,我们就跟他一起洗澡,在洗的时候还会告诉他人体的各个部位,如何清洗等,这样的次数多了,自然他要求自己洗,这个时候,您就在旁边实际指导几次,等他真的会洗了,他是非常开心的。

还有擦屁股也是一样,当几次旁观示范后,小宝问我:妈妈可不可教我擦屁股?我说当然可以啊。为此,我教了他一个星期,如何抽纸,每次擦完如何对折,如何不会弄到手上,擦完屁股后再去洗手,孩子学得很开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擦屁股的,他能象大人一样做自己的事,那是一件多有成就的事情啊!

案例:小宝切菜 我在博文中也分享到这个案例,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看到有危险,就通过禁止来打击孩子体验世界的热情。任何事情都有阴阳两面,比如我的小宝切菜事件中。小宝本身他会在不断的体验中,积累掌控能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观察:他到底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让他依能力行事!刚开始,当您不能确认:他的能力与安全感到底如何的时候,一定要有大人陪着,以防意外。

 

    在实操的过程中如何择优方案呢?

    就拿小宝学穿衣服来举例,当他学会的时候,有的时候起床他会撒妖,装无能,怎么办呢?

一种办法是就是家长严加管教,甚至动用鞭子的威吓,表面上看来他很快就范,事情也很快做完了,达成了穿衣服的目的。

还有一种做法就告诉他穿完了衣服才下床吃饭等,因为爸爸妈妈、家庭的每个人都是这么示范。但孩子就是在床上慢慢磨,甚至哭闹,很有可能与父母耗上一天,那作为父母是否能坚持得了呢?这个过程非常考验父母,对于孩子也是很考验,他会想尽办法试探父母的底线,看谁先妥协?

前一种方法,可能效果来得快,但是会一直反复,或者在父母面前会穿,在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估计就开始拖拉、装无能等,我自己就碰到这么一个孩子,五岁左右,在父母面前表现很乖很会做事(被父母逼的),但在老师同学面前自理能力表现很差,故意不做等。当然也有得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里却相反。

后一种方法,当时效果来得慢,但是会慢慢建立起自我负责的因果链接,穿衣服是你自己的事,没穿好,等你穿好再做下一件事情。但是过程中对父母的认知很考验,很多的父母不一定能坚持得下去。但是一般熬过去之后,孩子知道拖拉、逃避对他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最后大家吃饭的时候,他还没有饭吃。下次一般会主动自发地做自己的事情。相反,如果父母没有坚持,接下来可能就是变本加厉的哭闹了。

具体要选哪一个方案呢?跟我们自己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就是常常总结反省。

育儿无小事,在每一次的体验过程中,经常思考我们的行为有无不妥的地方,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有伤害的话,下次遇到要如何改进?

比如,小宝“拣豆子”事例。

未拣完豆子就没饭吃,饿饭或别的惩罚到底行不行?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与心理造成伤害呢?

这里我们就要进行思考:教育行为的正确性到底有没有什么参考标准?

以下两个标准供大家参考:

第一,我们做的事情符不符合孩子成长的需要(目标)?

比如,我要孩子自立,我的言行以及所有实施的日常行为能不能让孩子更好的自立起来?如果能,就做对了。相反如果不能,家长只会考虑自己的好恶,在孩子面前随意挥洒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很可能我们就做错了,因为我们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或者从孩子身上获取成就感。

第二,孩子是否开心,灵魂是否真正的快乐?

《心经》说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其实心是没有那么多的规则、那么多的心理理论的。比如我们用运动惩罚,或者饿饭,他只是身体上暂时的不舒服,会让他暂时的不快乐,可是从灵魂层面,成长是唯一帮助孩子的心走向真正的喜悦!

所以,身体的伤害是一时的,而心里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因此教育孩子应该更关注“心”的培养。

这也是清一新教育理念一直讲“教其心!”

那么拣豆子也好,收拾玩具也好,这些行为体验要给孩子树立一颗什么样的心呢?

第一颗心:自己行为自己负责的心;【前面讲了很多,这里不展开来说】

第二颗心:对因果的敬畏之心

比如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有家长为他负责,凡事家长替他擦屁股,他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这种孩子出来社会无法无天,到最后连父母都不放在眼里,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现在社会也很多这种孩子,您想要这样的孩子吗?

在西方,虽然崇尚爱与自由,但他们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有一颗敬畏上帝的心。而我们中国人是没有什么信仰的,只能用传统的因果关系来帮助孩子成长这颗敬畏之心。

当然,家长在培养这颗心的时候,家长能否能觉察到孩子的心,真正关注到孩子的心,再对这颗心有所觉察并适时引导呢?如果能做到,这就是一个大道至简的方法。但是往往因为我们过往的经历,形成了很多固化的模式,无法去掉我心,无法真正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去思考,甚至还生出很多的“担心”。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担心(恐惧心)呢?

从心理层面进,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这里简单讲两方面:

一方面,担心来源于我们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担忧;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没有安全信任范围与认知界限。(这也是我们常提的,自我内在信任的力量不够!)

当我们有了行为目标,又有了行为后果的承担认知,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教育行为自然会更关注孩子的心,有了这样的理解以后,我们还会心疼孩子没能按时吃饭去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吗?

那么来看看,到底我的这次拣豆子有没有对小宝造成心理与身体上的伤害呢?

我依然用亲身实践体验来现身说法。

第一次拣豆子,用了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拣完了,但是试探我们的底线就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直到吃中午饭的时候,发现爸爸妈妈真的不让吃饭,才哭着真正认真拣了起来。

当时我的总结是:体验不深刻,太容易就达成了。考虑第二次加量体验。

由于第一次体验不深刻,第二次玩豆子时,小宝依然玩得超“嗨”!当洒完豆子,看到满地的豆子真要拣时,他就开始傻眼了!试途用哭来逃避!到了吃饭的时候又真的没有饭吃,本能就开始哭,以寻求支持。这个时候,作为母亲又承担教育者的角色时,需要根据孩子的状态,有的时候需要陪伴着他,站在他的角度,给他支持与力量,鼓励他一定可以做到。比如,我们当时就帮他备好饭,帮他守着,告诉他,爸爸妈妈会一直等着他!直到拣完豆子。

第二次拣豆子,在博文中有描述大致的过程,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里不再重复。

小宝拣完豆子以后,我就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小宝专注力再提升一些,主动性也提高一点。而且哭的次数也太多了,有什么方法能让他意识到与其哭,还不如快点拣豆子。

这就有了第三次拣豆子,用红糖水分解小目标,当拣完半碗豆子的时候,就可以找我喝一口红糖水解渴。

经过几次拣豆子的体验,我们会发现小宝慢慢有“做完一件事情再做下一件事情”的意识了。

那我是如何看出来的呢?刚好有一个机会对他进行检验,在第三次玩豆子的时候,不小心,抽屉也有一些豆了,被小宝发现以后,他主动收拾,当时是早上,我叫他先不拣豆子,先当妈妈的小帮手,去帮我拿扫把。

可是小宝告诉我:妈妈,我现在没有空,得把小豆子拣完才有办法帮你拿扫把!

第四次拣豆子,就更顺了:自己玩,自己拣。我们不说,他自己扔豆子时说:洒完了我自己捡!

同时,上次我们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陪的时间太多,没有分解好小目标等),这次补上,比如我这次就替他分解目标,同时不陪伴,他单独拣,每拣完半碗倒到我做事的另外一个房间,然后也顺便可以喝一口红糖水,总目标依然是捡完豆子才有饭吃,所以也捡得特别快,边拣边唱《巴迪童谣》,边拣豆子还跟我说:妈妈,我下次再拣豆子的时候,你就给我放《巴迪童谣》吧,这样我可以拣得更认真了。

不象以前可能要折腾两天,这次不到两小时就被他认真地拣完了。

第五次拣豆子就更好了,依然唱着歌,而且小宝在方法上又改进了很多,比如可以把豆子扫成一堆,很开心地用双手捧豆子,或双手抓豆了,拣得又快又开心,超有成就感!连红糖水也不用喝了。

其实,每次拣完他都会发出欢快的声音,而且很兴奋,吃饭的时候也特别地开心,甚至都忍不住边吃饭边唱歌。

    这里,我们需要一起来思考:造成孩子任何的心理问题会是什么呢?很可能都是家长的情绪给的。所以在执行幼儿教育体验的过程中,做到平息好自己的情绪后,做到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很重要。

 

所以,只要体验得当,操作得法,不是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对小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说对豆子产生恐惧心的。

相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帮助了孩子这颗心的成长,他能感受到您对他的爱,他会与您更加的亲密,会做出很多让您很感动的的事情。比如,我最近一次带小宝回厦门,从早上6点要坐车到晚上6点多才到,我背着行李,牵着他的小手,转车的路上,他小跑着一路随着我,还唱起了歌,从来不闹着要我抱,他好像知道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一样,在车上也很安静,自己玩,不想玩了就趴在我身上睡觉,就好像能理解我在路上的这颗辛苦的心似的。

还有一次,我跟一个阿姨多说了两句,他就撑着上来要我抱,然后捂住我的嘴巴说:妈妈,你话说多了!

那一刻,我有说不出的感动,因为在当时我确实是说多了,没有考虑到别人异常的感受。

我们与小宝的这种心心相印的事情很多,比如我渴了他主动倒水给我喝,我累了他会学爸爸的样子帮我拍打等等。在生活中,小宝还有很多,在我们看来是无意识的行为与言语,当时对我们处理事情却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过后验证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不管去哪里,都会顾及小宝的感受,小宝不喜欢的地方我们也不会久留。

我与小宝爸爸总是很感慨,觉得他是我们生命中的又一名小天使,我与爱人都约定,在3岁前不管刮风下雨,都会每天共同陪伴他,至少半小时以上。所以,两年多来,我们出门不管路途有多远、有多辛苦都会带上他,一路在陪他、帮助他的成长过程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自身成长的喜悦。

 

最后,感谢大家在《拣豆子》的讨论中,对我们家庭的关心与关爱,特别是对我们小宝的成长表达了特别的关爱之情,在此,非常感谢大家!谢谢你们!

祝福天下有更多的好父母,好儿女,好教育!

    【完】

相关育儿清一山长博文链接:

1、《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行为和心理教育;小女一年来的成长和变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2e26s.html

2、《三岁看大看什么?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2dsh4.html

3、-2岁至6岁的孩子养育要点简介---推荐家长们好好读读南怀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m1y5.html

4、0-6岁孩子养成“秘诀”,以及推荐两本有价值的书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lxji.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