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一点0-3岁的育儿实践心得
(2017-06-13 21:36:46)分类: 自助.教育 |
感谢明心学堂的堂主及所有义工老师们!
在这些前提之下,今天我主要和大家分享:
我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在3岁之前的一点育儿心得体会与实操案例。
希望我的分享能成为大家的礼物。
《拣豆子》中,我的小宝现在刚好是两岁半,作为孩子成长路上重要的陪伴者——母亲。
首先,我要思考:在3岁前的这个年龄段,根据其身心特点,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我要明确育儿的重点应该在哪里?
因此 ,在这样三点认知的情况之下。
因为我们的行为是用来服务于我们的目标的,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的方向,也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
一,确立教育目标
1、长远目标
【那么如何确立目标呢?】
【故事】
在幼儿时期,如果在母亲的帮助下有更远大的教育目标,长大之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做一个追求卓越的人,还是做一个安于平庸的人呢?两个不同的目标养育方向肯定不一样。平庸的人到处都是,别人怎么养,您就怎么养,别人扔给爷爷奶奶养,您也可以,没有爷爷奶奶就交给保姆养,随大流就行了,不需要去特别的教养。
因为有了这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所以也就决定我在孩子3岁前的教育短期目标。
2、短期目标
如果,在小孩3岁之前,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包括大脑、神经、肌肉等身心系统,都刚好处于教育目标的萌芽阶段,也就是刚开始的阶段。如果在这个开始阶段就有明确的养育方向,童蒙的时候就养正,打下自立的基础,就可以给后续的成长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其他的品质,比如自强与自尊,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更好更长远的帮助。
那么,小结一下,3岁前孩子的教育重点,以下三点作参考:
第一,就是多做事。他能做的,比如穿衣、扫地,收拾玩具等,只要他能做的都让他自己去做。
第二,就是玩。不要让他不动,可以出去玩,比如经常带到外面去徙步,就挺好的,但不能对他提过多的要求,比如这个翻滚要多少个,更主要是您自己也要运动,给他做身教的示范。而您运动的时候,小宝愿意跟着就跟着,不愿意就让他自己,想玩啥就玩啥,只要带着他能动起来就好。
第三,语言学习。语言主要是拿来用的,就象汉语,刚开始叫妈妈,孩子是看到您才叫妈妈的,所以要建立视觉链接,这是任何语言的有效学习方式(比如这种婴儿的语言学习方式让今日学堂四个月就能突破一门外语)。那么幼儿英语,像迪斯尼神奇英语等材料,视觉与听觉一起输入,就挺好的。(如果只是光听《巴迪童谣》是不够的,因为只有声音,缺乏视觉的链接。)当然,看视频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呢?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个时候需要和孩子一起做约定,控制单次时间。此外,一般小孩子看视频中间,也会自己玩的。
当确立好了孩子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如何实现呢?接下来谈谈如何实现的问题。
二、如何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老祖宗早就告诉过我们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教育在7岁前,而3岁更是重中之重。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做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养育第一个孩子时,也是这样,3岁前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或者请保姆照料,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什么,谁看都无所谓。
但是三年来,我在清一新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中,除了养育自己的孩子,也接触了很多别的案例,比如我在一个学堂当新教育老师时,接触到一个6岁的孩子,还不会擦屁股,全身臭哄哄的,身边的同学都不喜欢他,为此父母每天警告他,拉屎再不擦屁股的话,要怎样怎样?我问这对父母,小时候教过他擦屁股了吗?他们说想不起来,好像是没有教过,以前都是奶奶带,奶奶疼孙子,孩子什么都不用做。
很显然,他是一个被溺爱的孩子。为此,这个孩子除了自理能力差,还特别爱哭,只要遇事就哭!在家哭,家人以他为中心,有大人满足他的任何需求。
但是离开了家,跟小朋友相处,别人不可能围绕着他来转,哭有用吗?没用,最后,只能成为一个不受人欢迎的人。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这个孩子在与人相处的受挫折的过程中,逐渐会将其内心关闭起来,最后成为宅男,还可能随着年龄的长大对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成就感而年纪轻轻就走向生命的尽头,或者不得不成为家庭的啃老族。
所以,今天大量的出现小孩子无能的表现,都是源自于家长最忽视的3岁之前的教育,3岁之前我们什么都可以为他做,孩子什么反应都会觉得特别的可爱,而一旦开始上幼儿园,他的行为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这恰恰是我们做错了的部分。
如果我们在孩子3岁之前,把他当作人生最重要的教育部分来做,就象刚才开头我提到的观念1)3岁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教什么就有什么,不教就没有。这时候的任何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从“心”就开始共振植入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观念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既然3岁前如此的重要,当确定好了这个养育目标以后,接下来要如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实现呢?过程中哪些行为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哪些行为对目标是既有帮助而又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呢?
首先,爸爸妈妈(包括同一家人的其他成员如爷爷奶奶等)要达一致的育儿理念。比如:做完一件事才可以做下一件事情,自己能做的必须自己做。
这里为什么说要达成一致的理念呢?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堵住孩子的退路与后路,我们的理念才能执行到位。
如果一个家庭中,爷爷也好,奶奶也好,父亲也好,只要不一致的一方,给孩子有空子可钻,比如我要小宝把扔下的豆子拣起来,但别人帮他拣了或爸爸帮他拣了,他从此就会意识到他不用对这个事情负责任,别人可以对这件事情负责,然后就学会了钻空子,这个是非常要命。
清一新教育当中,山长一再强调要堵住退路,就是堵住这种钻空子的空间,这个很重要。否则一旦建立了别人可以为他负责,自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的因果链接,这种装空子就会培养孩子的两面性: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个人面前一套,那个人面前一套;在老师面前一套,在父母亲面前又是另外一套,孩子很不合一,这个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例子。
比如,我们就遇过这样一个孩子,已经13岁,把家人操控的团团转,见爸爸说爸爸话,见妈妈说妈妈话,见爷爷说爷爷喜欢的话。。。。。。见老师说老师喜欢的话,你搞不清楚事实到底是如何?一家人鸡飞狗跳的。爸爸凶孩子,爷爷护孩子!也造成孩子飞扬跋扈的个性。
那你们想要这种孩子吗?你们想要,当然我是无话可说的,但是我是不想要的。
如果家人间有分歧怎么办呢?
至少必须明确一方(爸爸或妈妈)为主,一般情况下,0-3岁一般是以母亲的教育为主,父亲为辅。比如《拣豆子》中,我与孩子爸爸就事先达成一致共识,拣豆子的目的是什么,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有试探我们的底线行为,我们要如何做到平和的坚持(就是不带情绪的执行)?不能因为小宝哭一下,一方就放弃,或认为是一件小事,没拣完豆子吃饭也是可以的,或者有的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没有达成共识,背后偷偷地给吃的,或者帮孩子收拾等,这些都是很要命的:为日后埋下投机的种子,甚至培养成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变色人。
如果在0-3岁植入了这种投机的这颗种子,即使后面意识到问题,也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修正。再大一点说,很可能就成为那种特别虚伪,知行不合一的人。
以我们家庭为例:尽管我与爱人都信奉清一新教育理念,但在具体的事情上,还是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我个性比较直,大小事都比较较真;而我的爱人个性相对随和,遇事就不会像我一样讲究条条框框。所以,在教育小宝的过程中我比较严格,他就相对比较松,以致有一段时间,只要我叫小宝做好一件事情才能做下一件事件的时候,他就会跑去爸爸那里撒娇,哭,装可怜、装无能等。以此逃避要做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他特别喜欢粘爸爸,但实际上体现的是两人理念上有偏差。如果理念一致的话,正常的应该是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表现是一样的。怎么办呢?赶紧两个人找时间沟通,教育无小事,一起心平气和地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正确的做法可以是怎样?怎样才能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夫妻双方赶紧调整,至少要做到一方全力支持另一方,在事情发生时要执行到位,有意见可以过后私底下再作商量,切不可双方当作孩子的面起争执。
常常看到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不同的意见,从而影响到夫妻双方的感情,进而更加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所以,家庭育儿,不管坚持什么样的理论,夫妻双方达成共识都是特别的重要。
其次,捕捉好小宝的敏感期,把握好最佳育儿时机。
在小宝成长的过程中,只要细心的妈妈都会发现,敏感期是一个接着一个。比如小宝几个月大的时候,特别喜欢吮吸手指;接下来,特别地喜欢抽纸巾;还有喜欢扔东西,听各种器具发出的不同声音等等。
但是如果妈妈粗心大意,或省事交给老人家养育时,可能会错失很多的教育时机,造成心理问题而不自知。
举个例子,在厦门我们小区有一个爷爷抱着小孙子,经常会凑在一起玩,他的孙子不到一岁,一直不停地把手放在嘴里,每放一次,爷爷就狠狠地打一次,我看见以后,就问他:爷爷,您为什么老打小宝宝呢?
爷爷说,他这是有心理问题:不打不行的!
我又问:您是怎么看出来小宝宝有心理问题呢?
他说他们村子里的孩子上小学了,还在吸手,那些都是有心理问题的!【通过村子里大孩子的这个现象,来判定婴儿吸手是有心理问题的!】
听众朋友,听了这个故事,不知您有什么反应?到底什么情况下有心理问题呢?
很明显,几个月大的婴儿吸手,是敏感期到来,利用吸手的这个动作去探知世界。那个时候,他的各种探索才开始起来,或许他根本就分不清那是他的手。如果这个时候您去压抑打它,这种敏感期会本能地又收起来,直到12岁之前的某个时间,又会重来一次敏感期,如果父母能意识到,那是一个很好的心理修复期。在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阐述,建议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
所以,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没有把握好,甚至乱加评判与作为,不但不能趁机实施良好的体验教育,很可能真的会造成孩子一生的心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的做法是:
如果细心的妈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敏锐捕捉到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并在敏感期内顺势而为,充分体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我对自己的小宝比较熟悉,我依然举自己在养育小宝的过程中进行举例说明。
有一段时间,小宝特别爱抽纸巾,不知道你们的家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这个时候大部分人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让他抽,嫌浪费了纸,弄脏了纸等,特别家里有老人家,估计就收了起来,让小宝够不着了。
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小宝为什么爱抽纸巾?如果纸巾就是他的玩具,或探索世界的一个部分,您愿意提供给他玩吗?很显然,我们是愿意的。
如果这个时候,同时又告诉他,这是纸,有什么用处,比如可以用来擦鼻涕等,当他抽出来以后,还教他如何收起来,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行为训练方式呢。
所以在我们家里,就让小宝充分体验,有一次他把自己埋在纸堆里,造成整个房间只看到白白满地板的纸,又或者长长的卷纸,从客厅牵到了房间,玩得很是兴奋。
我自己的小宝,现在2岁半,就已经会自己擦屁股、洗澡、洗碗等。但这些行为的训练都是他主动要我教的时候,我才给予的。在《易经》第3卦,蒙卦中对儿童教育有一个很好的诠释: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说的就是要等时机,特别等待孩子非常想要的时候给予他。
但是等待这个机会的来临之前,我们都是身教,比如每次洗澡上厕所、生活中的大小事,我们都不介意他当观众,比如洗澡,我们就跟他一起洗澡,在洗的时候还会告诉他人体的各个部位,如何清洗等,这样的次数多了,自然他要求自己洗,这个时候,您就在旁边实际指导几次,等他真的会洗了,他是非常开心的。
还有擦屁股也是一样,当几次旁观示范后,小宝问我:妈妈可不可教我擦屁股?我说当然可以啊。为此,我教了他一个星期,如何抽纸,每次擦完如何对折,如何不会弄到手上,擦完屁股后再去洗手,孩子学得很开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擦屁股的,他能象大人一样做自己的事,那是一件多有成就的事情啊!
案例:小宝切菜 我在博文中也分享到这个案例,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看到有危险,就通过禁止来打击孩子体验世界的热情。任何事情都有阴阳两面,比如我的小宝切菜事件中。小宝本身他会在不断的体验中,积累掌控能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观察:他到底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让他依能力行事!刚开始,当您不能确认:他的能力与安全感到底如何的时候,一定要有大人陪着,以防意外。
一种办法是:就是家长严加管教,甚至动用鞭子的威吓,表面上看来他很快就范,事情也很快做完了,达成了穿衣服的目的。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告诉他穿完了衣服才下床吃饭等,因为爸爸妈妈、家庭的每个人都是这么示范。但孩子就是在床上慢慢磨,甚至哭闹,很有可能与父母耗上一天,那作为父母是否能坚持得了呢?这个过程非常考验父母,对于孩子也是很考验,他会想尽办法试探父母的底线,看谁先妥协?
前一种方法,可能效果来得快,但是会一直反复,或者在父母面前会穿,在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估计就开始拖拉、装无能等,我自己就碰到这么一个孩子,五岁左右,在父母面前表现很乖很会做事(被父母逼的),但在老师同学面前自理能力表现很差,故意不做等。当然也有得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里却相反。
后一种方法,当时效果来得慢,但是会慢慢建立起自我负责的因果链接,穿衣服是你自己的事,没穿好,等你穿好再做下一件事情。但是过程中对父母的认知很考验,很多的父母不一定能坚持得下去。但是一般熬过去之后,孩子知道拖拉、逃避对他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最后大家吃饭的时候,他还没有饭吃。下次一般会主动自发地做自己的事情。相反,如果父母没有坚持,接下来可能就是变本加厉的哭闹了。
具体要选哪一个方案呢?跟我们自己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就是常常总结反省。
育儿无小事,在每一次的体验过程中,经常思考我们的行为有无不妥的地方,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有伤害的话,下次遇到要如何改进?
比如,小宝“拣豆子”事例。
未拣完豆子就没饭吃,饿饭或别的惩罚到底行不行?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与心理造成伤害呢?
这里我们就要进行思考:教育行为的正确性到底有没有什么参考标准?
以下两个标准供大家参考:
第一,我们做的事情符不符合孩子成长的需要(目标)?
比如,我要孩子自立,我的言行以及所有实施的日常行为能不能让孩子更好的自立起来?如果能,就做对了。相反如果不能,家长只会考虑自己的好恶,在孩子面前随意挥洒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很可能我们就做错了,因为我们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或者从孩子身上获取成就感。
第二,孩子是否开心,灵魂是否真正的快乐?
《心经》说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其实心是没有那么多的规则、那么多的心理理论的。比如我们用运动惩罚,或者饿饭,他只是身体上暂时的不舒服,会让他暂时的不快乐,可是从灵魂层面,成长是唯一帮助孩子的心走向真正的喜悦!
所以,身体的伤害是一时的,而心里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因此教育孩子应该更关注“心”的培养。
这也是清一新教育理念一直讲“教其心!”
那么拣豆子也好,收拾玩具也好,这些行为体验要给孩子树立一颗什么样的心呢?
第一颗心:自己行为自己负责的心;【前面讲了很多,这里不展开来说】
第二颗心:对因果的敬畏之心 。
比如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有家长为他负责,凡事家长替他擦屁股,他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这种孩子出来社会无法无天,到最后连父母都不放在眼里,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现在社会也很多这种孩子,您想要这样的孩子吗?
在西方,虽然崇尚爱与自由,但他们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有一颗敬畏上帝的心。而我们中国人是没有什么信仰的,只能用传统的因果关系来帮助孩子成长这颗敬畏之心。
当然,家长在培养这颗心的时候,家长能否能觉察到孩子的心,真正关注到孩子的心,再对这颗心有所觉察并适时引导呢?如果能做到,这就是一个大道至简的方法。但是往往因为我们过往的经历,形成了很多固化的模式,无法去掉我心,无法真正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去思考,甚至还生出很多的“担心”。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担心(恐惧心)呢?
从心理层面进,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这里简单讲两方面:
一方面,担心来源于我们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担忧;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没有安全信任范围与认知界限。(这也是我们常提的,自我内在信任的力量不够!)
当我们有了行为目标,又有了行为后果的承担认知,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教育行为自然会更关注孩子的心,有了这样的理解以后,我们还会心疼孩子没能按时吃饭去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吗?
那么来看看,到底我的这次拣豆子有没有对小宝造成心理与身体上的伤害呢?
我依然用亲身实践体验来现身说法。
第一次拣豆子,用了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拣完了,但是试探我们的底线就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直到吃中午饭的时候,发现爸爸妈妈真的不让吃饭,才哭着真正认真拣了起来。
当时我的总结是:体验不深刻,太容易就达成了。考虑第二次加量体验。
由于第一次体验不深刻,第二次玩豆子时,小宝依然玩得超“嗨”!当洒完豆子,看到满地的豆子真要拣时,他就开始傻眼了!试途用哭来逃避!到了吃饭的时候又真的没有饭吃,本能就开始哭,以寻求支持。这个时候,作为母亲又承担教育者的角色时,需要根据孩子的状态,有的时候需要陪伴着他,站在他的角度,给他支持与力量,鼓励他一定可以做到。比如,我们当时就帮他备好饭,帮他守着,告诉他,爸爸妈妈会一直等着他!直到拣完豆子。
第二次拣豆子,在博文中有描述大致的过程,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里不再重复。
小宝拣完豆子以后,我就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小宝专注力再提升一些,主动性也提高一点。而且哭的次数也太多了,有什么方法能让他意识到与其哭,还不如快点拣豆子。
这就有了第三次拣豆子,用红糖水分解小目标,当拣完半碗豆子的时候,就可以找我喝一口红糖水解渴。
经过几次拣豆子的体验,我们会发现小宝慢慢有“做完一件事情再做下一件事情”的意识了。
那我是如何看出来的呢?刚好有一个机会对他进行检验,在第三次玩豆子的时候,不小心,抽屉也有一些豆了,被小宝发现以后,他主动收拾,当时是早上,我叫他先不拣豆子,先当妈妈的小帮手,去帮我拿扫把。
可是小宝告诉我:妈妈,我现在没有空,得把小豆子拣完才有办法帮你拿扫把!
第四次拣豆子,就更顺了:自己玩,自己拣。我们不说,他自己扔豆子时说:洒完了我自己捡!
同时,上次我们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陪的时间太多,没有分解好小目标等),这次补上,比如我这次就替他分解目标,同时不陪伴,他单独拣,每拣完半碗倒到我做事的另外一个房间,然后也顺便可以喝一口红糖水,总目标依然是捡完豆子才有饭吃,所以也捡得特别快,边拣边唱《巴迪童谣》,边拣豆子还跟我说:妈妈,我下次再拣豆子的时候,你就给我放《巴迪童谣》吧,这样我可以拣得更认真了。
不象以前可能要折腾两天,这次不到两小时就被他认真地拣完了。
第五次拣豆子就更好了,依然唱着歌,而且小宝在方法上又改进了很多,比如可以把豆子扫成一堆,很开心地用双手捧豆子,或双手抓豆了,拣得又快又开心,超有成就感!连红糖水也不用喝了。
其实,每次拣完他都会发出欢快的声音,而且很兴奋,吃饭的时候也特别地开心,甚至都忍不住边吃饭边唱歌。
所以,只要体验得当,操作得法,不是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对小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说对豆子产生恐惧心的。
相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帮助了孩子这颗心的成长,他能感受到您对他的爱,他会与您更加的亲密,会做出很多让您很感动的的事情。比如,我最近一次带小宝回厦门,从早上6点要坐车到晚上6点多才到,我背着行李,牵着他的小手,转车的路上,他小跑着一路随着我,还唱起了歌,从来不闹着要我抱,他好像知道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一样,在车上也很安静,自己玩,不想玩了就趴在我身上睡觉,就好像能理解我在路上的这颗辛苦的心似的。
还有一次,我跟一个阿姨多说了两句,他就撑着上来要我抱,然后捂住我的嘴巴说:妈妈,你话说多了!
那一刻,我有说不出的感动,因为在当时我确实是说多了,没有考虑到别人异常的感受。
我们与小宝的这种心心相印的事情很多,比如我渴了他主动倒水给我喝,我累了他会学爸爸的样子帮我拍打等等。在生活中,小宝还有很多,在我们看来是无意识的行为与言语,当时对我们处理事情却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过后验证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不管去哪里,都会顾及小宝的感受,小宝不喜欢的地方我们也不会久留。
我与小宝爸爸总是很感慨,觉得他是我们生命中的又一名小天使,我与爱人都约定,在3岁前不管刮风下雨,都会每天共同陪伴他,至少半小时以上。所以,两年多来,我们出门不管路途有多远、有多辛苦都会带上他,一路在陪他、帮助他的成长过程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自身成长的喜悦。
最后,感谢大家在《拣豆子》的讨论中,对我们家庭的关心与关爱,特别是对我们小宝的成长表达了特别的关爱之情,在此,非常感谢大家!谢谢你们!
祝福天下有更多的好父母,好儿女,好教育!
相关育儿清一山长博文链接:
1、《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行为和心理教育;小女一年来的成长和变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2e26s.html
2、《三岁看大看什么?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2dsh4.html
3、《-2岁至6岁的孩子养育要点简介---推荐家长们好好读读南怀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m1y5.html
4、0-6岁孩子养成“秘诀”,以及推荐两本有价值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