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访问博客之十三——德州牛仔竞技表演的“过把瘾”

标签:
德州牛仔竞技牛排斗牛笪志刚 |
分类: 域外见闻散记 |
赴美访问博客之十三——德州牛仔竞技表演的“过把瘾”
笪志刚
这次美国国际学者访问项目,美方煞费苦心底安排了诸多可以反映美国文化和民俗的活动。例如纽约的百老汇音乐剧、肯尼迪艺术中心千年剧场世界难民日全球少年合唱表演、德克萨斯州牛仔竞技表演。虽然因为每个人喜欢不同的表演种类,无法较真地评判孰优孰劣, 但笔者则更喜欢德州的牛仔表演。这种表演让笔者在现场感受到了久违的呐喊和激情,体会到了美国中西部牛仔曾有过的历史喧嚣和地域骄傲,当然也认同包括爱德华在内的很多德州人所说的牛仔是最美国化的一个缩影的说法。来美国没有看过牛仔表演,那你就像没来过,来美国没到德州看牛仔表演,那你就是错过一场美国式盛宴,来美国.....还有其他诸多理由就不再吊博友的胃口啦。
观看德州牛仔竞技表演需要到与达拉斯相聚30英里左右的另一个城市沃斯堡,它与达拉斯共同组成一个大达拉斯城区,也是全美第五大都市区,沃斯堡还是塔兰特县首府。沃斯堡最早以“西部开拓开始之地”和牲畜交易闻名,至今还保留牲畜交易所旧址,后来随着整个德州境内发现石油,牲畜和石油成为沃斯堡并肩齐驱的产业,沃斯堡也籍此成为德州第六大城市。现在的沃斯堡除了成为美国著名的生活和商业中心,拥有诺基亚、摩托罗拉、美国航空等大牌企业,也是著名的西服产地、棉花和谷物交易地方。而且对于喜欢淘宝的人来说,这里有很多古董店和跳蚤市场,说不定能淘到“大鱼”噢!还因为保留和继承了丰富的西部牛仔文化而蜚声中外,现在除了高科技,牛仔娱乐、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成为沃斯堡的一大特色。爱德华的介绍言简意赅,加上其白色牛仔帽、黑色大墨镜、灰白牛仔裤、橘色短马甲的一身典型牛仔打扮的现身说法,不仅使大家对牛仔竞技及文化由浅入深了解很多,也使40多分钟的车程不再寂寞,车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距离竞技表演场很近的地方下车后,爱德华领着我们边参观边打发入场前的这段时间。满眼望去,四周都是美国西部电影中常出现的街景,灰白色的墙壁,橘红色的斜坡向上的尖状瓦片,牛头的装饰物随处可见,同样橘红色窗棂和拱形的窗户,红色古旧立柱的白炽街灯,迎风飘扬的美国国旗和不知寓意的旗帜,还有路边停放的木质轮子的古老马车,车手均是一袭牛仔打扮,每个车座的后面都镶嵌有一个牛头装饰物,下面摆放着类似工具箱的小皮箱。一些建筑物门前还有真马大小的造型,街头不是闪过牛仔竞技相关的青铜雕塑,各种广告和海报招贴目不暇接,想起了上海的月份牌画,英雄配美人,德州牛仔也一样吧。昔日的牲畜交易所已演变成比赛用牛马的马厩或牛圈,但红砖装饰和整齐划一的排列,给人蔚为壮观的震撼。竞技场的外观令人想起中南美的热带风情建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西部”和“牛仔”的重现吧。
爱德华领大家来到一面墙壁上画有牛仔牧牛图前给大家讲解德州牛仔的牧牛生活程序。原来牛仔原意就是指在牧场照料牛马的人,所谓牛仔裤也不过是这些人日常生活的劳作裤。按照这张图的示意,放牧30头牛,需要是一个牛仔,每隔一定距离将整个牛群围住,而且附近还有一个专门的马车装着牛仔们的食物和水等杂物。当时的作业服现在已经跻身时装界,成为年轻人的宠儿,也是美国赚取外汇的一大来源。
参观紧挨着竞技表演场的牛圈也很有趣,因为从小到大,见过很多牛但没见过这么多集聚在一起,有些则种类很特别,根本没有见过。站在木质的二层观览台欣赏德州牛绝对是难得的体验。你看,长短接近两米,像象牙一样白皙,而且左右互为弯月形,与黑色、白色、黄色、黑白花和五色花等的身躯颜色相映衬,有些牛的身体颜色甚至像大理石纹路一样令人着迷。不仅将牛作为餐饮文化的一部分,还将其娱乐化和文化产业化,美国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距离开演还有时间,爱德华领着我们先解决肚子温饱问题。既然来到沃斯堡,品尝当地的“牛餐”那就是必须的。在一家名为“RISCKY’S
三块牛排、两片面包、一小碟拌蔬菜色拉、一大杯柠檬水,服务员端上来的时候,还真吓住了,根本吃不了啊!爱德华告诉大家,不够还可以再要直到吃饱,什么样的饭量,这么大的三块牛排。果然
很多人以为牛仔已成为历史,像古董和文物一样只能在博物馆、电影和书籍中看到,其实就是在现在的美国,牛仔依然是合法职业和工种。不过牛仔的风行还真要感谢美国的而好莱坞影业,是他们用娱乐的手法将德州牛仔推向全美和世界各地,也催生了美国牛仔文化和相关产业联姻至今经久不衰的传奇。在入口处的路边上,一位上身穿红底白碎花短坎肩,下身穿黑色短裤的金发美女歌手弹着吉他给大家助兴,同时也在赚取大家的小费。吉它内盒上写着“GLADYS and MAYBELLE”,不知道什么意思,给一美元先听听看,再说挺养眼的,值得。
会场内部看上去像由一个长条形的大仓库改建而成,拱形穹庐造型,天井和内墙装修简洁,可口可乐及C&S等广告遮掩了大部分墙壁,四周的观众席一二层和过道等地方到处张贴者斗牛和竞技想换的旗帜和牛头图案。会场大概容纳五六千人的样子。观众席为阶梯状二层结构,两边二层分别为贵宾席和解说员及工作人员席位。一层则是分成三个出入口和1-6号的六个铁栅栏围栏,也是关牛和竞技牛、马的出入口。
开始的时候,全场灯光骤灭,一片黝黑中,观众席后侧的两个聚光兼探照灯开始定格出场人,随着解说员高亢的声音,一位骑着棕色马、头戴黑色牛仔帽、上身白色衬衣、下身国旗裤,一手抓缰绳,一手擎着一面黄色丝边的美国国旗的牛仔入场,骑马的速度也由缓至急,最后形成快马加鞭状,然后勒缰肃立会场中央。全场起立,唱美国国歌和德州州歌。说真的,这种场面除了兴奋,就是自豪,一种想流泪和欢呼的冲动。
整个竞技分为斗牛和竞马,比赛和表演。斗牛则有套牛和骑牛。所谓套牛就是从小牛跑出铁栅栏瞬间开始,看谁能在最短时间从马上抛出绳套将其套住,然后飞快下马绑住牛腿,解说员下面围栏上挂着的计时器则飞快读秒,时间越短获得掌声越高。套牛由两侧分别出场,斗牛则集中在解说员一侧出场。斗牛则是身穿斗牛衣的骑手在五六个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铁栅栏里面就要骑在牛背上,铁门一开,成年野牛的野性大发,人若想不被摔下和甩下来,还真需要智慧、体力和勇气,关键与套小牛相比斗牛确实有身体受伤的风险。斗牛之后如何让牛温顺地回去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需要两三个骑手手拿套牛缰绳将其套回去。为了保护斗牛手,小丑们则负责用鲜艳的桶状物和假人玩偶及各种小东西去将牛从骑手身边引开,好让骑手逃脱。所谓竞马则是看谁能在马背上待得时间长,与斗牛差不多,差别在于换成了马。其实马的狂野一点也不照牛差,笔者经常紧握拳头,手心出汗,为骑手捏着一把汗。还有一种是竞技马技巧,骑手都是女性,在比赛场中央两边分别放置两个向过去的橡木啤酒桶一样的东西,骑手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里从两边绕过,然后飞奔回去。用时不能超过40秒,但遗憾的是几乎都做不到。
随着开场的骑手手擎着竞技旗帜绕场几周,上半场结束,进入休息阶段。爱德华告诉我们,这里的礼品比外面的街头店还便宜,有些很有特色可以选择。既来之则买之,笔者选了一件德州斗牛的体恤衫和牛仔靴造型的饰品做纪念。
下半场的比赛与上半场差不多,但观众的激情则依然亢奋,整个赛场充满了动物的咆哮和人的呐喊。而且,与上半场的赛场厮杀不同,下半场一个时段出场的小朋友们则让现场充满了柔情和古道,想来美国西部片里经常出现的不就是英雄救美、少年机智吗?感觉德州牛仔竞技传染给人一种英雄威猛、侠肝义胆、胆识过人、自然朴实的情愫,实际上,爱德华和卡拉女孩的很多表现给我们的也是一种仗义和朴实的感觉。
德州牛仔已是勇敢和智慧的代名词,一场比赛看下来,但愿笔者能带着一点勇气和智慧的“后遗症”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