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隶书(曹全碑)与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的特点分析

(2011-04-28 10:34:17)
标签:

杂谈

 
  隶   楷   
简介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曹全字景完,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刊立。明万历初在合阳(今陕西省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移至西安碑林。全碑24行,每行45字。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祖籍渤海千乘。欧阳询书法初学王羲之,但比王字更险劲。欧阳询综合了汉代隶书和魏晋楷书的特点后形成了自已的风格,所以在欧体中有很多笔意带有隶书的笔意。
概述 1、以圆取势,方圆结合,圆韵秀丽,寓方于圆,虽瘦而谀,中锋行笔,柔中带钢。 1、 瘦硬清寒,结构体势趋于纵势,笔划内敛,楷书严谨峻拔。以方笔为主,似方似圆,行笔雄健含蓄,劲直有力。
2、笔笔逆,笔笔藏,笔笔中锋,尾,厚重而特长可平衡重心。以反挑为主笔时,圆转为弯钩; 2、 横、竖用方笔,起收多呈三角形;撇捺方圆兼用,外形撇弯捺直,灵活生动而极富变化;转折方中显圆,厚重有力;点画用方笔,多为三角形,或藏或露,连带自然;钩画较大,丰富挺拔。横平竖正,排列匀称,重心稳定。
3、以撇捺为主笔时,左右相对舒展。 3、 中间部分笔画紧凑,四周长画外展,形成中宫收紧的特点。从而重心位置也随之变化,形成险峻的特色。
4、内紧外松,中空收紧;左紧右松; 4、 上下结构的字各部形成字形的偏斜,各部的相互配合,越是偏斜、险峻的字,越显得平稳凝重。
布白疏而空,密而不闷。 5、 有隶书笔意。6、 逆锋为主,以藏锋为辅;以中锋为主,以侧锋为辅。
5、字形扁平,横画上下靠拢,左右波捺以横向取势。字中波挑、钩捺,厚重伸展,有飘逸之感;  
6、一字中“雁不双飞”,以免重复,要有主次之分;  
7、字形虽取横势,但仍有长短之分,随字赋形,各具变化  
结构特点 上下结构 1、上窄下宽:下部有特别需要拉长的笔画,它的结构被处理成为上窄下宽的效果。如:易,鼎 1、上下对正:上下各部分的中心应对正,各部分的中心位置一般在它的中点、中竖、撇捺的交点上。如:养
2、上短下长:上部笔画呈横势,下部笔画呈竖势,它的结构被处理为上短下长的效果。如:胄,李 2、左右对称:上下结构的字大多左右对称。如:黄,参
3、上宽下窄:上部有特别需要拉长的笔画,应处理为上宽下窄。如:告,高 3、上紧下松:欧字中,上下结构的字大多上紧下松,即上部笔画紧凑,下部笔画疏郎。如:双,享
4、上长下短:上部笔画的数量明显大于下部,应处理为上长下短。如:曹,鱼 4、上松下紧:上松下紧是欧体字所特有的一种疏密处理。如:皆,荡
5、上下平衡:上下部分笔画数量字形要求基本相同,且上下两部分没有特别需要拉长的笔画,应处理为上下平衡。如:圣,栗 5、上宽下窄:上部有长横宝盖或“人”字形的,上部宜宽。上部宽的字,下部宜窄,下宽要盖下,要将下部完全盖住。如:登,霄
6、上中下结构:上中下结构的字一般写成长方形,不能强行把它压成正方形,在书写时心须将上中下三部分紧密结合,并且进行长短、宽窄的变化,使整个字显得紧凑而不失变化。如:药,意 6、上窄下宽:下部有长横、长捺或“儿、戊”等字底的,下部要宽,上部一般较窄。如:呈,葳
  7、上中下:上中下结构的字,各部宽度应各不相等,以免字形呆板。如:虑,寰
左右结构 1、左右平衡:左右两部分笔画数量、字形基本相同,且左右没有需要拉长的笔画,应处理为左右平衡。如:斯,段 1、左右平衡:左右两部分笔画数量、字形基本相同,特别是竖向笔画相等的且没有拉长的笔画,应处理为左右平衡。如:体,验,精,般
2、左宽右窄:右边笔画数量明显少于左边或左边笔画呈横势,应处理为左宽右窄。如:都,刊 2、左窄右宽:左轻右重,以右部为主笔,左部多为偏旁部首应尊循左紧右松。如:清,接,竹
3、左窄右宽:左边笔画数量明显少于右边或右边有需要拉伸的笔画,应处理为左窄右宽。如:肆,掾 3、左宽右窄:左部笔画较多,应以左部为主,必须有错落感,遵循左高右低。如:欢,勤,观
4、左短右长:右边有需要拉长的笔画,应处理为左短右长。如:功,时 4、左短右长:左旁较短的字要偏上,以免上部空虚。如:颂,锡 “忽”部的撇、钩应向左斜,可稳定重心。
5、左长右短:左边有需拉长笔画的前提下应处理为左长右短。如:如,和 5、左长右短:右旁较小的字应处理为右部偏下,底部与左部平齐。如:物,记
6、左中右结构:左中右的字一般处理为扁形。书写时一定要左中右三部分紧密结合,并且要有长短、大小的变化,使字显得紧凑而不呆板。 6、有“L”结构的字则“L”必须往上张仰。如:乱
  7、左中右的字一般处理为扁形。书写时一定要左中右三部分紧密结合,并且要有长短、大小的变化,使字显得紧凑而不呆板。若右部短小的,右部要偏下,以稳定重心。必须写成左上右下,不可平齐。如:职,微,卿
独体字结构 1、横画要平:隶书中字的横画包括平横与波横都要写得平平正正,起收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字才会显得平稳,端庄。如:士,下 1、横画要平:字中的横画要写得平平正正,尤其是长横,多为字的主笔。字中的短横可平可斜,“斜”向应向右上仰起,以求横的变化。如:丘,上,工
2、竖画要正:竖画要写得端端正正,特别是长竖、中竖;即是弯尾竖也要写得正直,不偏不斜。        如:米,年。 2、竖画要正:字中的竖画包括竖钩要写得端端正正,长竖,中竖多为主笔,字中的短横要向内斜(如:字中的“口”)如:申,可
3、左右对称:左右对称的字一般不带斜度,撇,捺左右长度一样。如:不,大 3、弯中求正:弯钩作为主笔,也要弯中求正。指的是弯钩的首尾上下对齐,首尾的连线为垂线,钩画的弯曲程度应因字而异。如:子,乎
4、左右不对称:这种字缺乏横或竖的主笔,而是以斜笔为主笔,需要其它小的斜笔进行平衡,从而保正形端正。如:人,之 4、斜中求正:斜钩作为字的主笔,支撑字的重心时,斜钩的钩部要居中,字形才能平稳。如:力,乃
5、横平竖直:这种字由横与竖组成,无大量的斜笔,有小斜笔也是起点缀作用。如:右,三 5、横竖斜画均匀:字中的横与横,竖与竖,斜画之间要排列均匀,空白均匀。如:事,弗,本,水
6、斜画均匀:字中斜向、弯形笔画之间,排列要均匀。这主要看笔画之间的空白,空白大小相当就是排列均匀。如:方,史 6、左右对称:字分左右,左右两部分相互对应的笔画,其长短、大小位置要互相对称,尤其是撇捺,其倾斜程度也要相同,而长短则互相搭配。如:重,来
半包围结构 1, 左上包围:上边与左边包围的字一般不特别扁,中间的部分包在字的中间,只有很少露出。如:岸,廓 1、左上包围:左上包围部首在左上两边内包部分向左上靠拢,而它的长笔画可向右、下边伸展,不可完全包住。如:应,厥
2, 左下包围:左边与下边包围的字一般呈左收右放,中间部分略高于外框,大大窄于外框,与半包围部分相互平衡。如:遗,建 2、左下包围:左下包围部首在左下两边,内包部分应向左倾斜,形成呼应关系,而部首的长捺应尽力右展,完全托住内包部分。如:还,避
3, 右上包围:上边与右边包围的字中间部分因字形不同,有的全部缩在包围结构中,有的则露出一小部分。如:司,哉 3、右上包围:右上包围部首在右上两边,内包部分向上靠拢,而左下笔画则向外突出;内包部分的中心也适当向左偏移。如:气,旬
4, 上包下:左、上、右三部分包围的字一般外框左长右短,中间部分必须略短或长于两边,左右两边一般为左长右短。如:阙,同 4、左包右:部首在上、左、下三边,内包部分应向左靠拢。部首上下两横的上短下长,下横右伸长于内包部分。如:匪,臣
5, 下包上:左、下、右三部分包围的字一般呈左右基本对称,中间略高,两边略低。 5、上包下:部首略带长形。内包部分居中,笔画均匀,并向上靠拢,决不可向下突出。如:同,周
     如: 出,幽 6、全包围:部首横平竖正,外形比较方正。内包部分居中,笔画在框内排列均匀,一般不能有疏密之分,重心才能平稳。如:因,国,四
全包围:全包围的字一般处理成略带扁形,而不是规整的正方形,并且会显得上下不齐宽,同时有的地方要留有空隙。如:国,因  
规则 1、包围框架的字与开放式相比若小; 1、左右结构稍宽(左小右大)
2、上、下结构的字不宜太扁; 2、上下结构稍高(左高右低)
3、独体字不宜太大 3、包围结构稍方
4、主笔为竖的字竖要垂直,不能弯曲。小笔划的竖要写为“S”使字显得灵活不生硬。 4、独体字略小
  5、合体字稍大

附:学过的对联及作品创作内容集锦:

 

隶  

 

楷  

 

1、韶花易逝,岁月难留。

2、和风暖人潜默,好雨润物无细声。

3、缚苍龙,抽宝剑。

4、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5、旧学商量加遂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6、深心讬豪素,斗酒散襟颜。

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8、心无物趣,坐有琴书。

9、山静声远,秋清气香。

10、风原蔼吉,皎如秋同亦清严。

11、佳思忽来诗能下酒,豪情一往剑可赠人。12、为人谦厚挺而立,事光明正以行。

13、云鹤游天群戏海,梅炎藻夏麦气迎秋。

14、登黄鹤楼读赤壁赋,磨清铁砚歌白云诗。

15、云出人间合而为雨,泉流石上清于在山。

16、白也风流舆神人等,退之文字为学者宗。

17、松风水月皆诗意,云影秋声作画屏。

18、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19、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寒有雪;若无闲事挂心闲,便是人间好时节。

20、文武深通,品风明达。

2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2、人以才名重,泉同诗酒清。

23、知人其难九德贵,间过则喜百世师。

24、铁肩护道义,妙手著文章。

25、冲霄鹏鸟云翎健,献岁梅花雪蕊香。

26、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

27、沧桑百年,瞬间春秋。

28、事能知足心长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29、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清心。

30、寒雪梅花尽,春风柳上归。

31、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32、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3、神州春浩荡,寰海日光花。

34、椒花献颂,箔酒迎春。

35、珠联璧合,凤翥鸾翔。

36、万里河山迎丽日,满圆桃李笑春风。

 

1、仰观俯察

2、风规自远

3、千载风云来槛下,万家必乐在心中。

4、三礼无非王者训,六经咸是圣人心。

5、俯仰随风成旧事,往来率生去机心。

6、参差台榭成佳景,杂沓云霞乱远山。

7、明德惟馨

8、学以致用

9、温恭自虚

10、温婉诚信

11、恭谦惟德

12、学海无涯

13、颐性养寿

14、临武始知书有味,观心斯怡道生华。

15、远山无墨千秋画,近水带弦万古琴。

16、艺学通事,清游畅怀。

17、方庭有池月,高阁接天风。

18、为人真善美,作事信诚勤。

19、天池照明月,山间有潜龙。

20、迢递源流远,峥嵘日月长。

 

 

 

 

内容提要:《曹全碑》及其审美特征粗析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尤其到了东汉,碑刻最为发达,留下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精品,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发展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碑阳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此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从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迹保存较为完好,虽不免少有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的起讫用笔都仍清晰,这无疑为后人临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从前人诸多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极高的修养,其个性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曹全碑》典雅逸静的审美特征,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一、纯用圆笔,内含蕴藉。书法的用笔方法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为方笔,碑刻中较多见。因为镌刻的原因,其笔画起讫处大多呈方形,后人写字则有以刀痕的方角为美者,就是追求因之而成的坚劲刚狠的审美效果。汉碑中如《张迁碑》多为方笔。第二类为圆笔,笔画起收都呈圆势,行笔以中锋为主。第三类为方圆并用。历代多数作品中的笔法以方圆并用居多:有的以方圆为主,辅以圆笔;有的以圆笔为主,兼有方笔。《曹全碑》的用笔从完整的拓本看,则基本为圆笔。圆笔较为温和含蓄,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运笔平实柔顺。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其线条绝对不能如行草书一样跌宕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主静的天性。但同是主静的隶书,由于运笔方法不尽一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显的,如《石门颂》等,则有奔放飘逸之致;而《曹全碑》的运笔平稳徐行,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道中行,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其线条更趋于内敛。而其所具有的动感,多半是因为有一些弧形长线造成的,如撇、捺、钩及横挑的弧势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平顺柔实的线条,是构成《曹全碑》典雅逸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线条凝练、简省,意到为止。汉碑线条各具不同的审美特征,如《张迁碑》的粗涩,《石门颂》的灵动,《乙瑛碑》的丰腴,《张景碑》的细劲,《夏承碑》的缠绵……,《曹全碑》则为凝练简省。观其碑中字,线条没有装饰的迹象,往往一笔出去,至意想不到的位置便嘎然止住。许多点、短横尽量浓缩,多数字在上、下笔的承接处断开,留出较多空白。而其笔意丝毫不因笔画简缩而出现阻隔,反而显得更协调自然,空间更圆融、静和,使其卓然独立于其他汉碑之外。
四、结构稳定调匀。《曹全碑》形体多呈扁形,少数有方或长方形。由于形扁,其势必呈横向,故而有稳的感觉。扁、横的形体主要由字的主横画拉长或撇捺开展造成的。与《礼器碑》相比,《曹全碑》的结构显得更调匀。这倒不是因为《曹全碑》比《礼器碑》规范或布置均等的缘故(其实,从结字的均匀程度看,可能《礼器碑》比《曹全碑》还要规整些),而是由于《曹全碑》的扁平及其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自然合理的缘故。也正因此,《曹全碑》比《礼器碑》、《张景碑》等显得更加素静雅致,格调上高出一筹。其字形扁平,造成左右舒展,舒展的结构加之以圆笔的收敛,于是出现典雅的品格。
于是,我们学习《曹全碑》,除了从基本的用笔及结字入手外,更应从品位上去把握它,反过来说,只有对《曹全碑》有高层次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或解剖其基本技法,从而进入“形神兼备”的学书状态。
笔者不揣浅陋,于《曹全碑》点滴体会拉杂成文,并附用笔、结字法于后,以抛砖引玉,求正于方家、学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曹全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