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传育种几个概念------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基因组,单倍型

(2011-05-19 09:06:58)
标签:

德国

野生型

基因座

基因组

同源染色体

分类: 遗传育种

转引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87876.htm

       http://www.hudong.com/wiki/非等位基因

       http://www.med66.com/html/2009/1/liujia8234203936181900215210.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基因組

       http://baike.baidu.com/view/99608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26743.htm

 

连锁群  同源染色体  基因座  等位基因 间关系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T. H. Morgan)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把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称为连锁群。大多数真核生物的体细胞是二倍体细胞,细胞里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二者互为同源染色体;而生殖细胞里每种染色体都只有一条,所以是单倍体细胞。二倍体细胞每个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每一对基因分别位于来自双亲的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这个位置称为基因座。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一对基因称为一对等位基因。例如,豌豆的高茎基因与矮茎基因互为等位基因。一个二倍体生物如果具有一对不同的等位基因,则这种生物为该基因的杂合子,反之则为纯合子。若杂合子的一对等位基因中只有一个能表达出性状,另一个不表达,则前者称显性基因,后者称隐性基因。如果一对等位基因同时表达,则称为共显性。

  对个体而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一个基因座上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但在一个生物群体中,一个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多于两种时,称为复等位基因。例如决定人类ABO血型系统的等位基因有三种,分别为A、B和i。就每个人而言,只可能具有这3种复等位基因中的1种或2种,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血型。在这里,A和B对i而言是显性,A和B是共显性,i是隐性。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3a86813dfefe7635baa167fc.jpg

 

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s)有丝分裂中期看到的长度和着丝点位置相同的两个染色体,或减数分裂时看到的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结构相同。由于每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所以它们的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也一定。例如豌豆有14条染色体,7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常含有不同的等位基因,减数分裂时又进行了交换并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性细胞中去,这对于遗传重组有重要意义。

 

 

等位基因

  • 等位基因(allele):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某一性状的不同形态的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产生例如发色或血型等遗传特征的变化。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遗传效应,可将等位基因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在个体中,等位基因的某个形式(显性的)可以比其他形式(隐性的)表达得多。
  • 等位基因是一些占据染色体的基因座的可以复制的脱氧核糖核酸。大部分时候是脱氧核糖核酸列,有的时候也被用来形容非基因序列。英文原文为"allele"(由希腊文αλληλος而来,代表each other的意思)。
  • 复等位基因:基因如果存在多种等位基因的形式,这种现象就称为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ism)。任何一个二倍体个体只存在复等位基中的二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 拟等位基因(pseudoalleles):表型效应相似,功能密切相关,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又紧密连锁的基因。它们象是等位基因,而实际不是等位基因。
  • 当一个生物体带有一对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时,则该生物体就该基因而言是纯合的(homozygous)或可称纯种(true-breeding);反之,如果一对等位基因不相同,则该生物体是杂合的(heterozygous)或可称杂种(hybrid)。等位基因各自编码蛋白质产物,决定某一性状,并可因突变而失去功能。

 

非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同一个性状有多个非等位基因控制,每个基因对该性状都有影响。在玉米中,至少有50个不同位置的基因影响着叶绿素的形成。

 

依据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性质可以将它们归纳为:

  ①互补基因。若干非等位基因只有同时存在时才出现某一性状,其中任何一个发生突变时都会导致同一突变型性状,这些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②异位显性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一起时,得以表现性状的基因称为异位显性基因或称上位基因。

  ③累加基因。对于同一性状的表型来讲,几个非等位基因中的每一个都只有部分的影响,这样的几个基因称为累加基因或多基因。在累加基因中每一个基因只有较小的一部分表型效应,所以又称为微效基因。相对于微效基因来讲,由单个基因决定某一性状的基因称为主效基因。

  ④修饰基因。本身具有或者没有任何表型效应,可是和另一突变基因同时存在便会影响另一基因的表现程度的基因。如果本身具有同一表型效应则和累加基因没有区别。

  ⑤抑制基因。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后使另一突变基因的表型效应消失而恢复野生型表型,称前一基因为后一基因的抑制基因。如果前一基因本身具有表型效应则抑制基因和异位显性基因没有区别。

  ⑥调节基因。一个基因如果对另一个或几个基因具有阻遏作用或激活作用则称该基因为调节基因。调节基因通过对被调节的结构基因转录的控制而发挥作用。具有阻遏作用的调节基因不同于抑制基因,因为抑制基因作用于突变基因而且本身就是突变基因,调节基因则作用于野生型基因而且本身也是野生型基因。

  ⑦微效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基因为数较多,以致无法在杂交子代中明显地区分它们的类型,这些基因统称为微效多基因或称多基因。

  ⑧背景基因型。从理论上看,任何一个基因的作用都要受到同一细胞中其他基因的影响。除了人们正在研究的少数基因以外,其余的全部基因构成所谓的背景基因型或称残余基因型。

  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1932年H.J.马勒依据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关系归纳为无效基因、亚效基因、超效基因、新效基因和反效基因。

  ①无效基因。不能产生野生型表型的、完全失去活性的突变型基因。一般的无效基因却能通过回复突变而成为野生型基因。

  ②亚效基因。表型效应在性质上相同于野生型,可是在程度上次于野生型的突变型基因。

  ③超效基因。表型效应超过野生型等位基因的突变型基因。

  ④新效基因。产生野生型等位基因所没有的新性状的突变型基因。

  ⑤反效基因。作用和野生型等位基因相对抗的突变型基因。

  ⑥镶嵌显性。对于某一性状来讲,一个等位基因影响身体的一个部分,另一等位基因则影响身体的另一部分,而在杂合体中两个部分都受到影响的现象称为镶嵌显性。

 

基因组

生物学中,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是指包含在该生物的DNA(部分病毒是RNA)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又称基因体。基因组包括基因非编码DNA1920年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温克勒(Hans Winkler)首次使用基因组这一名词。

更精确地讲,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是指一套染色体中的完整的DNA序列。例如,生物个体体细胞中的二倍体由两套染色体组成,其中一套DNA序列就是一个基因组。基因组一词可以特指整套DNA(例如,核基因组),也可以用于包含自己DNA序列的细胞器基因组,如粒线体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当人们说一个有性生殖物种的基因组正在测序时,通常是指测定一套常染色体和两种性染色体的序列,这样来代表可能的两种性别。即使在只有一种性别的物种中,“一套基因组序列”可能也综合了来自不同个体的染色体。通常使用中,“遗传组成”一词有时在交流中即指某特定个体或物种的基因组。对相关物种全部基因组性质的研究通常被称为基因组学,该学科与遗传学不同,后者一般研究单个或一组基因的性质。

 

单倍型

  • 单倍型:是单倍体基因型的简称,在遗传学上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进行共同遗传的多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组合;通俗的说法就是若干个决定同一性状的紧密连锁的基因构成的基因型。按照某一指定基因座上基因重组发生的数量,单倍型甚至可以指至少两个基因座或整个染色体。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f7426d8d50a9c00cb21bba5b.jpg
  • 与基因型的区别:更进一步的讲,单倍型也是指一个染色单体里面具有统计学关联性的一类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一个单倍型内的这类统计学关联性和等位基因的确认被认为是可以明确的识别所有其他多态区域。这些信息对于探查普通疾病的基因学非常有用,也被用于人类单倍体型图计划HapMap)中。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单元型 (haplotype ,又称单倍型 ) ,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基因型,其表达的特异性别称表型。

单倍型分析及连锁分析 参见http://www.biomart.cn/experiment/430/590/597/2104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