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鹿柴》教学研讨案例

(2011-05-10 12:42:37)
标签:

杂谈

分类: 莲之心语

                  古诗《鹿柴》教学研讨案例

教研时间:4月12日——4月14日
教研地点:本校教研室
学    科:语文     
主 持 人:张主任

参加人员:1——6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教研主题:古诗《鹿柴》教学研讨
教研内容:《鹿柴》
教研模式:“一课三议、三课一评”
                             第一环节
教研时间:4月12日
教研主题:解读文本,明确目标(古诗备课教学研讨)
教研过程:
    一、主持人谈话:
    1、问题提出:
    近几年,在校本研修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成了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主渠道。其中,古诗教学是让教师较迷惘的一种课型,如何做到短文长教并深入浅出的教学古诗呢?
    2、教研主题:
    古诗《鹿柴》备课教学研讨
    3、教研目的:
    古诗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让学生在古诗的殿堂中遨游,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既积累语言,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底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思维,达成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二、外出听课教师交流收获、心得:
    李老师:古诗备课应注意:1、读的形式要多样,要把枯燥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变得生动有趣。2、备课时要做到适时拓展,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甄老师:古诗词教学备课应做到:1、以读为主,读的形式要多样,并要读出韵味。设计教学时可让学生采用品读、赛读、引读、吟读来读出诗的感情和诗的韵味。2、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整合联系。3、备课时要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4、教学中注重透过课本插图为学生创设情境。5、学会抓住诗眼,引导学生领悟诗意。总之,古诗备课要做到短文长教,深入浅出。
    张主任:读、唱、吟、舞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反复诵读——悟感;创设情境——悟景;对比赏析——悟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学圣人,吟、诵、舞;抛诱饵,吊胃口!
    三、主持人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低段: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悟语言的优美。
    中段: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验作品的内容。
    四、全体授课教师探讨备课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并达成共识。
    ⑴1、标题中“柴”字的读音?(ch‚i)
      2、诗句“返景入深林”中“景”字的读音?(j‹ng)“返景”的意思?(夕阳返照的光。)
      3、备课时要适当补充诗人王维的资料及诗的背景。
    ⑵达成备课共识:
      1、用课标,定内容
    首先我们通过阅读文质兼美,思想内涵丰富的古诗《鹿柴》,要求老师按学生学习要求制定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大概的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谱。
      2、齐设计,共研讨
    随后,我们组织大家一起交流分析设计,平时忙于工作的老师有机会静下心来仔细地看着文章,并不时地用笔在文章上圈圈划划。接着,大家分别在自己的设计后面做了相应的修改。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在各自设计完后,大家共同交流设计意图,分享教学资源。从而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主持人小结:
    通过本次教学研讨,我们以大致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自己心中构建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下一环节就让我们的两位外出学习教师做公开示范课。

                       

                         第二环节
教研时间:4月13日
教研主题:外出听课教师授课、评课
教研过程:
    一、授课教师说课及自我反思:
    李老师: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句描绘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
    为了便于教学,便于学生学习,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学法:以读促悟、关键精讲、诗画结合。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课后自己有以下几点感受:1、备课的目标过高,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困难;2、教师教学语言不够严谨,讲解较多。
    甄老师:基于我和李老师的学生处于一个年龄段,所以我们制定的相同的教学目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学中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课后我觉得自己教学中有以下不足:1、课堂语言没有指导性和激励性。2、引导学生学习和读书不到位。
    二、听课教师谈感受:
    张老师:李老师的课注重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重训练,学生受益匪浅;甄老师的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交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效果不错。
    刑老师:李老师的课上教师语言如诗般简洁凝练,具有指导性;甄老师的课如其诗,情感流露水到渠成。
    卢老师:两节语文课各具特色,既交给了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交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
    三、主持人小结:
    听了刚才各位老师交流的感受,我也深有同感:这两节古诗教学课给我们起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引导我们如何做到短文长教、如何深入浅出的学习古诗、如何在交给基础知识的同时训练基本技能,如果能更好地在朗读上下一番工夫,相信效果会更好。下一环节就由我们的这几位听课教师执教,继续我们的古诗教学。

                     

                      第三环节
教研时间:4月14日
教研主题:公开课教学研讨
教研过程:
    一、授课教师说课、自我反思及听课教师针对性的点评:
    卢老师自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能大致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课中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创设情境法、自读自悟法。课后最大感受就是要想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教师就必须学会创设各种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李老师点评: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课上须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作为教师本身要能作出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投入到学习的热潮中去,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茹老师自评:我和卢老师一样属于中段教学,所以目标制定一样。我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上课以后自己感觉较好,《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节课中,我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乐在其中。但对于诗句的理解还不到位。
    原老师点评:听了茹老师的课,自己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师能够把自己放进课堂,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学生的学习中去,师者激情澎湃,生者身临其境。作为我们教师如能长久地这样坚持下去,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
    二、主持人总结:
    本次教研采用了“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模式,几位授课教师课堂展示异彩纷呈,学生在学到方法的同时提高了能力。
但通过教学我们也发现了古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以情激趣,尤其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放手,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会知识,特别是古诗要在反复诵读中悟情,读的形式要多样,如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引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配乐读等;3、有句话这样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再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活动后反思:
    1、今天我们语文组围绕“有效教学”这一课题,以“解读文本 ,明确目标 ”为切入点,进行了现场集体备课,对话交流,课例展示,评课反思等活动,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来保障有效教学的实践。虽然我们来不及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但只要老师们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潜心会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目标导航”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游离保障,能引起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目标及文本的关注,我们这次教研活动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达成了一种共识,追求语文教学的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回归本位才是真,做到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我们就能实现有效教学。让我们沿着有效教学的道路,去深入探讨。
    2、集体诵读陶行知教育语录
   (让我们向陶行知先生学习,成为一个有爱心和智慧的教师)
    ●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