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游颐和园(二十六):鱼藻轩对鸥肪

标签:
七律鱼藻轩文化旅游图片 |
趣游颐和园(二十六):鱼藻轩对鸥肪
清风夏日柳丝扬,遗老依然雨雪霜。蹄袖悫忠情欲短,花翎发辫怨思长。寒心嫉俗伤心底,悯地悲天理国殇。冷眼屈原观世界,昆湖不是汨罗江。
长廊有两处向南延伸,直抵昆明湖畔,临湖建成三面临水,面阔三间的歇山建筑,前有码头,是帝后游览昆明湖时上下船的码头。
位于西边的是鱼藻轩,似一座水边的凉亭
鱼藻轩取自《诗经·小雅·鱼藻》。游客们在轩中驻足,清风拂面,涟漪不惊、岸柳轻扬、龙舟竟行,顿时生出超乎自然、心旷神怡的感触。后世常以鱼藻的关系比喻帝王和百姓的关系,同时也有万物各得其所的意思。乾隆咏鱼藻轩的诗中曰:“负冰初过矣,依藻又怡然。物各适其适,时未迁不迁。”
鱼藻轩
两座近水亭榭,前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后依万木葱郁的万寿山,仰望水鸟翱翔蓝天,俯视游鱼嬉戏水底。一派祥和氛围,却曾经发生过一件与四周景色极不和谐的意外之事。
1927年6月2日,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在鱼藻轩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王国维,字静安,号礼堂,又号观堂。1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他7岁入私塾,16岁中秀才。王国维执教于清华大学,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三位大学者一同被尊为清华园中“导师的导师”。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都有着卓越成就,他撰写的《殷周制度论》轰动学术界,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这天,他上午在清华大学开完了会,从同事那里借了五块大洋,说是有事出去转转。出校门后,他招手叫来一辆人力车,径直奔向了颐和园。午后,老也不见他回来的家人着急之余到处打听。终于,有师生问到了那个人力车夫那里,于是,家属和师生赶来颐和园,却只在鱼藻轩边见到了先生的尸体。据园工说,先生在这里面对湖水,若有所思,神态从容,还从怀里掏出烟盒,吸了一支纸烟。待那名园工转了个身的功夫,再回头时,王国维已经投入湖中。尽管有人当时马上抢救,由于湖中淤泥过多,他内衣未湿,但已经窒息而死。有人说他自沉是对没落的清王朝尽忠;也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沉为的是看不惯社会上没有了文化;还有人认为他是惧怕北伐而来的国民革命军不光早晚会要了他的性命,还会使他在死后蒙受羞辱。他走了,至今人们仍然争论不休。但是,众口一词的是对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所给予的极高评价。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照片选自网络)
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
大师留下的
鱼藻轩
位于东边的是对鸥肪,形似画舫,现在是商品部。
“对鸥肪”匾额和北边的“函海养春”匾额都是慈禧所题。函海养春语出《汉书》:“函之如海,养之如春”,意为像大海一样容纳万物,像春天般养育万物。
对鸥肪匾额
函海养春匾额
《趣游颐和园》已成书。各界出版达人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