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改革因噎废食围坐学讲 |
分类: 教育漫话 |
近日,有媒体报道,徐州某中学的“围坐学讲”教学模式,遭到部分家长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在这种上课方式下,孩子易脖子疼、眼睛累、患斜视,而且听课纪律差、效率低,更有早恋问题。其后果是,孩子没有学到东西,其大好前程成了学校领导谋取政绩的牺牲品。
所谓“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些学生家长在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时,果断与学校交涉,显然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在家校合作的趋势下,这也是家长介入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但是,在这项改革的长期结果未明了之前,这种草率做法有短视和急功近利之嫌。
不可否认,从报道的情况来看,该校的“围坐学讲”教学模式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可能给学生身心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这些都不是阻碍这次改革的核心,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努力来克服。问题的关键是,这项改革的初衷是什么?这种教学模式真的一无是处吗?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东杜郎口中学。相关研究和考察资料表明,作为一所乡村学校,该校学生长期处于“不爱学,学不懂”的状态,厌学、弃学现象严重。自“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等教学理念确立后,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该校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内容多,教师驾驭学生的能力也更强。有专家对该校毕业生的表现和他们对学校的评价进行了研究,结论是总体向好。可见,“杜郎口”教学模式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如此说来,具有类似教学性质的“围坐学讲”模式,也应有可圈可点之处。几个学生围坐一桌,相互探讨问题,教师加以合理引导,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解放他们的天性,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因为思维的培养同样重要。“钱学森之问”如长悬利剑,痛击着教育者们,基础教育理应多一些反思,积极探索,有效改革。因而,当徐州学生家长反对“围坐学讲”教学模式时,是不是也应该看到其也有合理性呢?
其实,对于这项改革,最难的是如何将高考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效结合起来。家长们反对,说白了是害怕孩子没有学到知识,在高考中落榜,为的是孩子的短期发展;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则应有更长远的考量。在结果难以快速检验的情况下,家长的顾虑不无道理,但学校的行动也魄力十足。
只是,改革自然有不适,甚至会有牺牲和阵痛。好的改革能重新订立游戏规则,实现大众利益的优化,但不管如何开展,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改进”,即一项改革能使至少一个人的利益增加,却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在现实里过于理想化。这时,需要通过境况变好者的利益来补偿那些利益减少者的损失,在徐州的“围坐学讲”教学模式改革中,如何让那些短期利益受到损害的学生得到补偿,减少家长们对改革的担忧,是教育管理当局需要正面求解的难题。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下,类似的改革也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和全盘考虑。
但不能因改革可能带来短期利益损失,就因噎废食。要知道,如果家长仅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全面发展,从长期看也许会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局面。因此,让围坐学讲改革“飞一会儿”,给学校和管理当局平衡学生高考和素质培养的时间和探索可能,不失为对待这项改革的理性做法。(文/肖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