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93】勿让智能手机“毁人”于小学

(2013-10-30 08:11:25)
标签:

职能手机

毁人

小学

校园

分类: 教育漫话

1028日下午,针对近期学生带智能手机到校引发的一系列热点话题和争议,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召开了一场 “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到学校”的“听证会”。现场,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多持反对意见;学生代表、教育专家倾向于支持;学校则不支持也不反对,并决定推出“手机橱窗”,专人管理学生手机,还实行申报制度,必须带手机的学生,需同家长一起申报。(1029日新华网)

 

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的日渐发达,为手机走进学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高校,大部分学生拥有手机是常事;在高中,部分同学也是“手机党”。手机确实给一些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促进了部分同学的学习,但其前提是学生已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如今,智能手机走向小学,我们不能等同视之,在小学生自制力差和智能手机功能多背景下,手机给孩子带来的长远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其负面影响如下:

 

首先,影响学习。智能手机带进学校,难免会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一些同学都抵挡不了手机游戏的吸引,更何况是小学生呢!对孩子而言,手机游戏的诱惑力太大,玩一整天都不在话下。试想若在上课或课外,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不仅可能干扰老师上课,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当兴趣不在,身体过度兴奋时,孩子的学习热情势必减弱,学习也会失去动力。

 

其次,诱发坏习惯。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适当的课外活动,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同时锻炼身体,促进孩子成长发育。一旦他们迷上了手机,课外就会“懒动”,长期下去,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不仅在运动方面欠缺,还会怠于做其他一些意义积极的活动。这种习惯一经养成,后果严重且难以改变,影响深远。

 

最后,养成不良性格。手机游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孩子玩沉迷于玩手机,可能会在游戏中学会一些暴力语言,性格变得叛逆;一些孩子也会因为沉迷游戏,性格变得孤僻,倾向于网络生活而不是现实生活;若因玩游戏没有融入集体生活,会诱发“自我中心”、“个人主义”的不良性格倾向。这些性格特质,一旦养成,对孩子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刚出生的儿童类似于“白板”,因此教育显得重要,给孩子怎么样的教育,他们就会长成怎样。卢梭在《爱弥儿》中也认为,儿童在早期应该多一些“自然”的教育,不能使孩子较早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广为接受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有极强的适切性,孩子所受的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必须与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教育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可见,在小学生自制力不高,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情况下,让他们在校使用危害较大手机,与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不符,与教育规律相悖。

 

其实,小学生在校能否使用手机,教师最有发言权,而“听证会”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老师曾遭遇“课堂机叫”的尴尬,九成老师“不提倡学生带手机”,就是最好的答案,也是对教育规律的最佳验证。

 

当然,类似于“手机橱窗”这样的手机管理办法是值得提倡的。小学生在校不宜使用手机,但是也不能管得过死,毕竟手机存在着联系和沟通的方便。若允许小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家长、教师和学校应对手机的功能,使用时间、地点、套餐及话费量等做出相应限制,让孩子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又不沉迷于手机和手机游戏。(文/肖纲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