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62】给大学生“微博热”吹吹冷风
(2013-07-16 19:44:08)
标签:
大学生微博热吹吃冷风辩证看待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话 |
近日,一份针对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新鲜出炉,其调查对象是安徽省11所高校的1766名大学生。被调查者使用微博最主要的三个目的从高到底分别为搜索信息资源、放松娱乐、维护人际关系,只有近50%左右的同学上微博是为了学习。所有被调查者使用微博发布的内容多以娱乐为主;有接近30%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是“微博控”,有51.6%的被调查者每天都在使用微博,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至少一次的比例均高达90%以上。可见当前大学生对微博的依赖性之高。(7月15日《中国教育报》)
微博作为网络科技发展的产物,以其“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信息源”的优势而成为时代的标签,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微博受他们青睐也在情理之中,从学习知识、朋友互动乃至反腐倡廉、打奸除恶,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和改变社会”的工具。但是,我们也需要适时给大学生“微博热”吹吹冷风,毕竟,微博过热难以代替看书求知,难以代替推理演算,难以代替真实的生活;微博使用不当只会让大学生深陷信息泥潭,难以远离喧嚣,不利于实现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
大学时光是美好的,这种美好有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更有因读大学而积攒的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品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等。因而大学生在学校应该全方位地锻造自己,以期为今后的人生之路铺好基石。大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专业书籍和人文通识类书籍,这样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生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将“万卷书”与“万里路”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了解自我。除此以外,大学生还应该保持一种批判精神。正如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所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成为能否真正地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批判精神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理应成为当代高校着力培养的两大重要内容,然而应试教育和“羊群效应”的人性弱点,已使批判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渐行渐远,“砖家”可以满地跑,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却难觅踪影。
微博的出现,在让我们欣喜的同时,也让我们担忧。微博能真正学到多少知识?又能给大学生建立多少人脉?微博上的信息可靠吗?微博占了大学生多少时间?因为微博,大学生是否变得不习惯于深度阅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记得2009年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师生们在四川省内各高校展开了一项专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82.5%的大学生坦承每天上课其心思都在玩手机而无心听课;再看看一些大学生的微博内容,有多少原本属于垃圾的信息却被当成“宝贝”,在广大同学中传播着;殊不知,八卦信息早已绑架了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我不禁要问,我们每个人究竟活在哪个世界?又活在谁的世界?
给大学生“微博热”吹吹冷风,是不走极端,辩证看待微博的合理态度。微博流行无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大学生也应该看到其不足之处。给大学生“微博热”吹吹冷风、降降温,不是要违时代潮流,禁止大学生用微博,而是要提醒大学生们,不要把信息当知识,不要把宝贵的大学时光浪费在没有价值的娱乐绯闻中,要适时适量地使用微博,以节省青春岁月。因为,大学生,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你!(文/肖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