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60】“博士无用论”如何化解?

(2013-07-13 12:45:48)
标签:

博士无用论

学历贬值

教育

分类: 教育漫话

毕业季下的博士们淹没在求职大军中,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和科研压力,博士帽的光环已不如曾经那般耀眼,有人不禁感叹“博士无用”,博士生的质量问题再度受到广泛关注。(科学网712日引自710日新民周刊)

 

博士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其在博士数量和论文数量方面,我国高歌猛进,成绩斐然;但是“量变也引起了质变”,只是这种质变不是变好而是变差,“博士无用论”的出现不无道理。究竟该如何化解“博士无用论”?我想这离不开多元的培养目标、筛选性的招生措施、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严格的毕业答辩,四者缺一都会让博士生质量大打折扣。

 

多元的培养目标主要指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双轨”制度。欧美国家的博士生培养与我国当前的硕士生培养有些类似,即既有学术型博士,也有专业博士(如教育博士、工程博士等)。学术型博士主要开展理论构建工作和研究高深学问,所开课程注重理论性、基础性;专业博士则主要就高级的、前沿的实践性问题进行探索,所学知识注重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这种双轨并驾齐驱的博士生培养目标,使得博士生培养指向性明确,既培养理论性人才,也培养实践性人才,而且两者课程和培养上各有侧重。

 

筛选性的招生措施则是指要在招生时挑选合适的博士生生源。在学术型博士和专业博士“双轨”制度建立以后,首先要在博士招生时区分是招哪种类型的人才,将学校招生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到定位准确。当前“双轨”制度并没有形成,应做好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和配对工作,有的导师擅长开展理论研究,有的导师则擅长实践探究,学生也是如此,因此要做好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和配对工作。合适的生源为保障博士生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包含三大内容:建立“双导师制”、开展通识教育和注重联合培养,它们都是国外高校博士生培养的先进经验。“双导师制”下主、副导师各司其职,能够对博士生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性格塑造等起到较好的互补左右。当前我国很多博士研究生过于专业,在研究方向上造诣颇深,但是一旦脱离这个领域,就因知识储备不够而难以适应。借鉴国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做法,是为了扩大博士研究生的知识广度,让其能够做到跨学科迁移,不偏安一隅。国外院校博士的联合培养主要是高校与对口的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生,尤其是在理工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我国也应该逐步建立这种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机制,让博士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用结合,有的放矢。

 

严格的毕业答辩是国外高校博士培养的重要内容。国外很多高校采取“宽进严出”的博士培养方式,很多博士毕业困难,因为学校强调论文的“原创性贡献”,要求博士在读期间多读书、多思考,沉心静气,否则毕业论文答辩就是阻挡博士毕业的关卡。国内的博士答辩,放水的较多,论文的数量虽高,原创性的、有科技含量的却较少,因此需要加大对博士生毕业答辩的重视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博士毕业论文注水。

 

虽有学历贬值态势,博士在我国仍然是站在塔尖的一些人,享有较高荣誉,我们不能将博士数量增加作为其质量下降的原因。多从博士生培养目标、招生措施、培养机制、毕业答辩等方面寻找解决之道,方能提高博士生的质量,不至于让博士们在就业面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而感叹“博士无用”。(文/肖纲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