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39】世界经济危机的走向及中长期影响——我的讲座笔记
(2012-11-20 23:27:52)
标签:
世界经济危机通货区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贸易新格局财经 |
分类: 工作札记 |
世界经济危机的走向及中长期影响(暨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2012年年会)
肖纲领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2012年年会于11月20日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落下了帷幕,五位嘉宾做了报告,其他的老师和学生则提出了一些问题,年会以讲座的形式召开,老师和同学均可免费参与,别有特色,以下是我比较有感触的部分。
华民教授讲的“通货区”问题,是我觉得收益最大的一个演讲。他把当前世界分为五大通货区,分别是美元区、卢布区、卢比区、人民币区、欧元区,其中美元区是成功的,其他区则不成功。
美国的各州发展很不平衡,但美国却是一个成功的通货区,这值得我们思考。其成功之处对内原因主要有减少市场分割,促进要素流动(典型的例子是美国3亿人,每年有3500万人流动于各州,平均十年国内所有人都将流动一次),限制中央权限,通货区内部成本低于区外;对外则主要是因为采用了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机制,这些因素使得美国各州虽然发展不平衡却可以和谐发展,总体发展较为平稳,是一个成功的通货区。
卢布区,主要指以卢布为流通和支付手段的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货币集团,其存在时间大体为1991至1992年。卢布区的失败可以归结为高度中央集权,民族自治“马赛克”(民族“大拼盘”),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财政转移支付效率低,剥夺了同盟国的财富,最后导致卢布区的崩溃。卢比区重点指印度的卢比区,其失败之处则主要是因为印度地区的人口流动性差,教派多元,不利于市场的扩大,印度难以控制自己的汇率等。
人民币区的失败从内部来看,主要是市场被地方政府分割,要素不流动,错误的区域平衡政策(这里华民教授重点讲了西部大开发,他认为这是错误的,
在建议方面,华教授强调要增加我国产业的空间集聚度,消除市场的分割,促进要素流动(抑制房价,审慎进行产业升级可以促进我国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民工进入中东部大城市),强调城市化而不能就地工业化(他认为乡镇企业是一种短期解决就业和扩大市场的途径)。
随后丁建平教授谈到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又有着争议的话题。
首先丁教授谈到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其很大的原因在于在零利率(银行名义利率等于通胀率)时代,日本没有采用负利率制度刺激经济,让企业得到根本的好处,同时日元升值没有让实体经济得利。
紧接着丁教授就人民币国际化谈了自己的看法。有一个隐含的货币政策条件是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发行货币,引起通货膨胀,为了减轻通胀压力,除了常规的处理方法外,人民币国际化将会使货币账户在国内,但持有人在国外,这样就可以达到低通胀高增长的目的,这是类似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是其对金融市场调控的一种手段。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因为增加了人民币在外汇市场的供给),还可以倒逼境内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合理的。当然借鉴其他教授的观点,因为美元和欧阳的强势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前景如何还得看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这在当下是让人担忧的,因为美国制造业回流,我国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附加值低。
最后是对国际贸易新秩序及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的一些看法。演讲者为沈玉良教授和袁堂军副教授,他们的主要结论是全球出现了贸易的新格局,跨国公司重新洗牌,并将更加注重所在国的人力资本优势、财务成本和市场条件,跨国公司导致各国的财富也越来越不平衡,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决定了增加值的二次分配,我国当前仍存在着国企垄断,民营经济发展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最重要的是我国一直强调的是“商品贸易”,却很少注重“价值贸易”,是低附加值的贸易。在建议上他们提出应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行教育的投资等。
在听完这个讲座后,我的一些思考:1、如果强调“工业救国”,那文科生如何更好的在社会分工中体现价值,我们的教育政策该如何调整?2、知识的扩散问题,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上海世界经济学年会,由老师和同学同处一台,打破了知识的扩散问题,学生在无形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其他学校是否也可以做到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