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9】另类视角赏奥运(1)
(2012-08-10 10:44:09)
标签:
体育王皓伦敦举国体制宋体 |
分类: 社会关注 |
2008年的北京奥运精彩难忘,2012年今日之伦敦正是运动员拼搏的赛场。开幕至今的奥运再次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金牌榜总能刺激人们的眼球,中国人则更为过之。赛场的一幕幕经过各种媒体的解读,让我们时喜时悲,在冷静过后不乏以不同视角来看奥运的评论,而本文则希望以一种更加另类的观点来赏之,对与否取决于读者的判断。
赏点1:国人:谁的奥运?
奥运期间有很多国人为了看奥运而熬夜,奥运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谈点,仿佛是他们的一种精神活动。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盛会,理应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人们往往只关注国家拿了多少金牌,尤其是我国能不能拿第一,这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误解了。奖牌固然重要,但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言:“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而在我国实际情况则乏善可陈,在我国践行这个精神的是国家花重金培养的运动员和少量业余体育爱好者,很多人看到中国人了奖牌很激动,自己却是个伪运动迷。
在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只有学校有体育设施,人们连体育的意识都没有;在城市,运动设施也主要集中于学校和一些高档的小区,加之上班族时间有限,因此相对于我国密集的城市人口来说,运动的人也是九牛一毛罢了。在这种情况下,奥运也仅仅只是大部分人的精神活动和少部分人的实践活动,全民奥运、全民运动的意义远没有达到。因此我们在赏奥运,赞奖牌的时候是否应该想想自己是否应该培养一下体育兴趣和特长,既强身健体又修身养性呢?
赏点2:体制:从孙杨吼,吴景彪哭看“举国体制”
体育上的“举国体制”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该机制运行的费用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我国奥运会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更显“专业”,国外则显“业余”,为何?因为我国运动员从六、七岁就被选入国家队直至退役,该过程所有的训练和生活费用均由国家财政拨款,据有关计算我国一枚奥运金牌耗费六个亿,虽不尽然却也让我们骇然;国外运动员的训练等相关费用则主要由自己筹集,靠自己来训练,甚至在比赛前都还在干自己的本职工作。
正因为如此,我国体育相关部门对运动员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尽可能的拿奖牌,最好是金牌,注重的是结果,对于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训练过程则缺少关注;国外运动员则重在参与和对自身极限的突破,注重的是过程,乒坛维纳斯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国运动员拿了奖牌要首先感谢国家和人民,没有拿奖牌则感觉对不起国家的培养,只有李娜这样单飞的选手可以潇洒自如;国外运动员拿了奖牌则首先感谢自己的家庭,没有拿也没有那么大的痛苦和遗憾。孙杨为什么拿了金牌要吼?这可以解释为对国家和全国人民给他的压力的一种释放,对得起举国体制了;吴景彪痛失金牌为什么哭泣?同样可以解释为因没有回报举国体制的一种愧疚。
可见奥运夺金已经成为运动员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压力释放,这差不多是一种精神扭曲了。国人缺少运动却认为多拿金牌就可以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号,这是片面的理解,离真正的运动强国还远着呢!举国体制消耗掉的是大量的财政资金,换来了名不副实的运动强国,浪费的是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更难抚平那些功不成名不就运动员的心理创伤。如果全民运动而不是靠举国体制,从人口概率上讲,拿奖牌的概率也够大了吧!
赏点3:王皓:“千年老二”得了心理病
王皓是我很喜欢的乒乓球运动员,其三上奥运三拿银牌既体现了自身的球艺又用一份坚持鼓舞着众多国人。然获得“千年老二”的称号并不是他和大家想要的,我也多么希望他能用一块金牌给其职业一个交代。事实就这样残酷,这就是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张继科并没有手软,没有让王皓圆梦。总结原因,我认为王皓是输在了心理上。这次比赛的意义对他来说不可能不大,外界对他的期待也不可能很小,加之前两届运动会的阴影,因此他在未比赛前就背着不小的包袱。看王皓打比赛的情况,他是个比较冷静的运动员,无论球打得好与坏,都过于淡定,在骑缝张继科时,他这种性格在有心理负担的情况,很难发挥理想的水平。
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乒乓球,深知这个运动的水平发挥与运动者的心理状态有较大的关系。我并不认为他的球技差于张继科,他是一名驰骋疆场的老将,也是直板横打的开拓者,与张继科的外国打法比并无劣势,但是张继科是初出茅庐,没有顾虑,敢打敢杀,大不了就是个老二,毕竟还年轻;王皓则不同,最后一届参赛,希望得第一,而担心重蹈覆辙,受人笑柄,心理负担过重,因此在比赛时身体不够灵活,该发挥的技术没有发挥出来,失之。
其实无论我们今后会从事什么职业,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要从小培养自己的性格,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因为技术可以练,性格则难以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