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事件折射出的教育意义
(2014-09-25 10:39:43)
标签:
教育育儿文化 |
分类: 时说心语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中说,“‘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美国孩子对“孔融让梨”的质疑,实际折射出的是文化的差异。西方的价值体系重视个人的作用,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孔融的让梨之举在他本人是善意,但放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下,却有可能是对别人的一种侵犯:没有用同一个标准对待兄弟、剥夺了别人自主选择的权利。当然,我们也不应武断地从美国孩子的视角,用西方文化来全然否定“孔融让梨”的积极效应。只是,从美国孩子对“孔融让梨”的态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应该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才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多元的精神营养。
对于“孔融让梨我不让”的判断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事情起源于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对它的判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确定的依据,那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按照语文课标中一至二年级的阶段阅读目标,教师应当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换句话说,对于让梨不让梨这样的问题,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只用回答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回答本身即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明确了这一界定,教师和学生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复杂在于,小学生回答“我不让”来自于真实的想法,是诚实的表征。面对孩子稚嫩的声音,教育者不应简单地判断对错,而要意识到“孔融让梨”背后的德育意义,允许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同时,用婉转的办法让孩子明白谦让是种美德,分享比独占快乐,从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最后,围绕“孔融让梨”出现的这两种现象,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者必须要懂得,在引导孩子面对传统经典故事时,要增加一些现代价值元素。同时,身为教育者,还要有超越对错之争的意识,还孩子一个真实、独立的道德成长过程。毕竟,这一过程只能由他们自己完成。
链接
1.“孔融让梨”如何在美国成为反面教材?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甲: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甲: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甲: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4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了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
学生甲: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吃的可以不吃、谁愿意吃自己去拿不就行了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甲: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就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乙: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截然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乙: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乙: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丙: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丙: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丙: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丙: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学生丁: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
学生丁: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说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2.“孔融让梨我不让”事件始末
事情源于2012年4月8日《新闻晚报》的一则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000次,评论400多条。
对这一事件的反映,网友的观点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认为:不应该要求人人做圣人。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去引导孩子。这个红叉很粗暴,其实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让。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有人表示感同身受,他举例说:我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说,把“大”字加上一点,是什么字?我外甥写成“犬”,被老师判了“×”,据说唯一正确答案是“太”。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还有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一些网友直接指出,这道题并不是语文题,而是思想品德题,或者是心理测试题。
另一派派则认为:小学语文课和德育无法脱节。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其实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就很无聊了。人和兽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这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人性吗?”
也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这题没毛病,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样?那可以答:我不会让梨。”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这位孩子的家长也不完全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一方,“语文老师在试卷上打叉没有错,换位思考的话,我也会在错误答案上打叉。正因为是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阅读,正确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样回答确实是错的。”不过,他对题目本身,即“是否需要用这个典故来教育下一代中华美德”这件事,则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德育课和语文课很难完全分开,德育教育是贯彻在所有行为习惯和细节方面的,不是喊口号,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安全带不系,车就不动’,‘出电梯,帮忙按住开门钮,让别人先走’等”。在他看来,教孩子这些规范,都要比让梨更贴切、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