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四川中小学男生雌性化倾向突出,令人担忧!

(2012-09-20 14:08:45)
标签:

中小学生

男生雌性化

男生女性化

男教师数量少

女教师数量多

分类: 【01】【家长课堂】
    华西都市报(微博)讯(记者杜灿)“60%的非教育系统人士认为,现在学生的异性化倾向严重,真男人成了社会稀缺资源。”昨日上午,年过花甲的教育专家、四川人才学会常务副会长纪大海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耗时3年研究得出的报告——《阳刚教育:边缘化的素质教育》。纪大海称,3年来他对全川近40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当代青少年普遍缺乏阳刚品质,尤其表现在娇弱、抗击打能力低下、男生雌性化倾向等多个方面。

    “当下青少年男女学生都有异性化倾向,而男生的雌性化倾向最为突出。男生少了几分阳刚之气,多了几分阴柔之性;少了几分勇武精神,多了几分娇柔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少男生似乎既无‘男子汉’的气质,又无‘男子汉’的行为;既不尚武,又不敢‘冒险’。人们甚至认为现今的‘真男人’成了社会稀缺资源。”纪大海认为,要对青少年进行“强力教育”、“刚毅教育”、“勇武教育”、“独立人格培育”等,以提升学生的“阳刚之气”。

    
    相关资讯:

    (一)调查:小学女教师数量过多致小学男生女性化


  杭州小学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导致部分男生出现女性化倾向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通过自主招生,增加师范类男生比例

  小学教育中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教育专家也专门针对此类现象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利弊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杭州市“两会”上,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适当增加师范类招生中男性比例。

  小学在职教师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小学教育中,女教师的比例一直以绝对优势超过男教师。”杭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认为,这对男孩的性别取向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据抽样调查,杭州市小学目前在职男教师数量较少,占比为20%,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男教师仅占5%。小学在职教师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在最近几年更加凸显,且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9成教师觉得

  班里男孩有女性化倾向

  据对杭州市城区小学5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有90%的教师都表明自己教过的班级中存在有男孩女性化倾向的现象,大部分老师认为小学男教师缺失对小学男生性别角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目前虽然还不是很严重,但如果长期这样的局面肯定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男教师的缺失不利于小学中高段男生性别角色的正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小学男教师的数量多少对小学中高段男生性别角色发展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有男教师教过的男生比没有男教师教过的男生表现更加勇敢、自信、刚强。

  二是男教师在班级中所教授科目的不同,对小学中高段男生性别角色发展有一定影响,担任主科的男教师比担任副科的男教师在乐群性、自信度、坚强性三个维度上,更有利于促进小学中高段男生性别角色的正向发展。

  目前一些学校尽管有少量男教师,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小学男教师却成了“学科杂牌军”,据对杭州市城区5所小学150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有80%的学生反映平常接触到的男教师一般都是教授音乐、美术、体育等综合实践课程,有的甚至“转行”担当起总务、维护学校治安、组织学生活动等学校事务,这在无形之中淡化了男教师对男孩子的性别自我认同的促进作用。

  三是班主任性别差异与小学中高段男生性别角色发展之间也存在密切关联,有男班主任带过的男生比从来没有男班主任带过的男生表现得更自信、勇敢和独立一些。

  调查显示:只有14.5%的男生表示偶尔有男教师当班主任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主要的管理者,与学生朝夕相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片断都对学生进行着教育和影响。学校里缺少男班主任使得在培养学生勇气、胆量的教育活动无法开展,导致男生缺乏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和独立、果断的处事风格。

  建议通过自主招生

  适当增加师范类男生比例

  杭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一方面要增加教师收入,进一步提高教师岗位的内在吸引力,改变传统偏见,发挥男教师在小学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与招聘时适当提高男教师的比例。

  要增加男教师的比例,首先要从教师培养的招生环节着手,增加师范生招生中男性的比例,增加男教师的供给数量,从源头上解决比例失调问题。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适当提升男生的比例。

  如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对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实行了“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即录取分由会考、面试、高考三方面,按比例构成,大大提高了男生录取率,40名小教专业新生中,有11名男生,比过去一个班40人中只有1-2个男生,有了很大改善。

  同时在面向优秀师范毕业生的招聘中,学校应适当向男性报考者倾斜。

  因为是公开招考,女性在笔试时更容易考高分,面试时女性的语言能力也更占优势,如果能在招考小学教师时,向男性报考者适当倾斜,有助于招到更多男教师。


    (二)家长过度保护孩子成“男人女性化”原因

    从男孩到男子汉的距离有多远?遗憾的是,许多人一辈子也难以企及。

    不久前,江西省高安市遇大雨,河水猛涨,一名18岁的“男孩”被困在水中,只能等待武警战士营救。这名成年男子在困境面前的表现让北京一位资深媒体人不满,他感叹道:我们10来岁的时候,已经游遍了江河湖海、窑坑、水渠、水闸,怎么这18岁的‘男孩’还会困在水中?看那水势,估计挡不住我们那些坏小子。这位媒体人还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假如男人都‘女气’的话,游泳也不敢去,跑步也不行,什么锻炼都没有,那管什么用啊?”
 
    事实上,“男人女性化”正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现象。这几年,在一些电视节目上,似乎只有“男生”没有“男人”,而受到某些电视台和青少年追捧的“快乐男声”和“好男儿”,也彻底颠覆了男人的阳刚形象。他们“明明是‘男儿身’,却清秀娇弱,温柔多情,擅长哭术,嗲声嗲气,着裙子登场,以彩妆示人”,使得一些年长者不得不担忧社会对男性审美的扭曲。

    就像男性的阳刚之气绝非一日炼成一样,“男人女性化”也是男孩从小就累积“女气”的结果。记者平常与一些中学校长接触时,从他们口中得知,“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这种“男生不像男生”的现象在中学校园里并不少见。

    近日,有媒体报道,南京市将在今年9月开始的新学期在30所中小学推广一种几乎没有身体碰撞的触式橄榄球运动,但遭到部分家长反对,理由是:橄榄球太暴力,孩子们容易受伤。

    家长们的这种担忧和反对,同时也阻碍了“阳刚之气”在儿子身上的生长,给“女气”提供了日积月累的机会。有网友认为: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比橄榄球更暴力。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目睹男孩成长之现状,“忧从中来”,发出了《拯救男孩》的呼声。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以“过分满足(不考虑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无原则地予以满足)”和“过度保护(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困难,遇到问题包办代替)”为特征的“溺爱”,与许多男子汉气质气慨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他说:社会要求男孩必须成为勇敢、刚强、独立、负责、有爱心的男子汉,而溺爱正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天敌,足以摧毁其中任何一种品质,使培养男子汉的理想成为泡影。比如溺爱会让男孩更软弱,让男孩的爱心更稀缺,使得他们更不受欢迎。

    孙云晓认为,许多男孩遭遇了类似这只幼蝶的命运:一只幼蝶正在裂开一条缝的茧中痛苦地挣扎,有人于心不忍,拿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早产的蝴蝶却身体软弱,翅膀干瘪,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原来,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在锻炼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脱茧后能够飞翔,恰恰是那颗充满同情的‘爱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们的男孩就像幼蝶一样,要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定要经过痛苦的挣扎。”孙云晓说,“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母亲的溺爱而人为地剥夺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剥夺了他们磨炼和完善自己的机会,就会使男孩在心理上感觉自己软弱无能。”

    如何告别精细化的培养,使男孩健康成长为男子汉?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一书中给出的建议之一是:把男孩教育和运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说:“就像雄鹰需要天空,骏马需要草原一样,男孩的天性决定了他必须与运动相伴终生。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更没有男子汉。”

    美国著名的男孩教育专家杜布森博士认为,睾丸素、血清素和扁桃体等三种生物激素,决定了男性的气质为什么与女性生来不同。其中,睾丸素是男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渴望成为最强壮、最勇敢、最坚强的男子汉的重要原因。

    在世界最著名的中学伊顿公学(这是一所贵族男校),学校不但为那些十几岁的男孩子们提供一流的教育,也要求他们成长为体魄强悍的真正的男子汉。该校的一位校长曾说:“不让孩子们冒险,将来就有更大的冒险。”

    伊顿的男孩子们酣畅淋漓地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包括足球、橄榄球、田野游戏赛、击剑、越野跑、网球、游泳、划船等。其中,伊顿公学独创的体育项目“墙球赛”,以勇猛、粗鲁著称,其游戏规则是:由一名挑选出的、弱小的同学紧紧抱球,身子贴在一堵110米长的墙壁上,两支各由11人组成的“球队”,通过推挤争抢,寻找得球的机会(据说已有90多年未进一球)。在比赛过程中,球员们的身体都不能离开那堵墙。这种比赛常常导致“鲜血淋漓”,但它获得了“伊顿人”的一致热爱,成为伊顿公学的传统项目之一。

    在该校任教多年的中文老师友友感叹:从伊顿那块运动场上摔打出来的“料”,已经过千锤百炼,他们不但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是体魄强悍的男子,无论走到哪儿,都是文武双全。

    反观中国的学校教育,近年来,一些学校为安全问题所困,不敢组织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有的还禁止学生在课间奔跑,甚至不能离开教室活动,并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孙云晓说,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监护人和陪伴者,父母应该鼓励并监督孩子们坚持体育锻炼,让男孩体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滋味,在夏令营、冬令营、远足、爬山等活动中,磨练自信与坚强的意志。
 
    孙云晓回想自己男孩时代的成长,发现最刻骨铭心的体验几乎都发生在野外。他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几乎天天出没于山林或海滨。他常常与小伙伴们去赶海,“每逢大潮的夜晚,我们便步行十几里,到落潮的海滩上挖蛤蜊。披星戴月归来,在父母欣慰的目光注视下,我将成堆的蛤蜊泡进水盆里,让它们吐净泥土”。

    有时,他还一手提着哧哧喷火的嘎斯灯,一手紧握锋利无比的钢叉,踏着没膝的海水叉螃蟹和鱼,“这些收获成了我们家的上等食品,也成了我童年生活少有的骄傲”。

    他还经常与伙伴们上山。“选择雨后的日子,挎上小竹篮,翻过姑姑庙后的山岗,钻进茂密的松树林。采完了蘑菇,又在溪水边采足了鲜红的野草莓,再逮上几只绿莹莹的大肚子蝈蝈,便开始爬山”。他们像壁虎那样,贴着一块块陡峭的岩石,向顶峰爬去。“我们历经生死之险,征服了顶峰,豪气顿生,美美地野餐起来。”他说,“当我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巅之上,竟萌发了生出双翅飞向远方的梦想。”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别剥夺孩子品尝苦和辣的机会,男孩需要磨练。”孙云晓认为,当我们的男孩成为强悍的富有责任感和竞争力的男子汉时,家庭和社会都会受益。他借用朱自清的话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妙法
 
专家称四川中小学男生雌性化倾向突出 你怎么看?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2-09-20 14:00    截止时间:2012-11-20 14: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