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闫晓东
所在院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毕业中学:山西省太谷中学
面对高中繁杂、零碎的知识,怎样才能在三年短暂时光中把它们有效地掌握并达到熟稔于胸、了如指掌的境界,这绝对是一门学问。当我捧着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回眸高中三年的点点滴滴,思忖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时,顿觉《中庸》中的一句话最能慨括我的求学之道,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http://s3/middle/7db08ff0gb37d269c6d72&690《中庸》是我迈入北大的秘笈" TITLE="[励志课] 《中庸》是我迈入北大的秘笈" />
A.“博学”是根本
“博学”即广泛地学习知识。博学是丰富知识、充实头脑、提高素质的根本,是每个想要屹立于学海的人所必备的条件。它要求高中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教材过于浮浅时,可以阅览多本参考书关于同一知识点的阐释,可以向别人请教,可以上网查询或进行论坛发贴求助;电视里的新闻评论不够深刻时,可以读读报纸,也可与人探讨,以求得真知。
像这样,每当遇到疑难便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三年之后,将会拥有极其丰富的知识财富。它们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答案中,在理科的严密、完备性方面以及语文作文的思想深度方面,都会有所体现的。
B.“审问”,使知识更精确
下面对各式各样的试题,就不会了解一个细小的知识点原来隐藏着这么巨大的奥秘。此时,就需要“审问”了。
“审问”即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高中生只有掌握了众多知识的精髓,才能把书由厚变薄,学习才会是一种乐趣。譬如学到动量守恒定理时,可询问该定理的适用条件、各种变形公式、在什么物理情景下可能会用到、该定理多与什么搭配使用;学到生物的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时,就可以询问以上概念的细微差别以及相互的关系。高中三年,如此“审问”下来,我发现许多易混的、易忘的知识都被自己牢牢地记住了。由于“审问”到知识的精髓,各种披着五花八门、新奇古怪的外衣的题目,都被我知庖丁解牛般地“肢解”成了容易题,解答它们便不再觉得痛苦,而变成一种享受了。
C.“慎思”,将知识化为已有
很多同学高中学习等同于题海战术,盲目地认为做题量多少与成绩高低有必然联系。其实不然,一个知识点可以衍生出无数的题目,做也做不完。做适当量的题目是为了培养思维习惯以及提高做题速度。靠多做题来掌握知识不如先掌握好知识再去“解”题,这样会轻松、有效得多。慎于思,即思考,有助于将来知识化为已有,帮自己先掌握好知识。
思考什么呢?面对教材,不妨想想它的编排结构、知识的前后联系;面对试题,不妨想想它考察的知识点及给自己今后解题带来的启示。譬如2006年全国卷I数学最后一题运用了数列裂项的方法。做完此题后,可思考一下裂项法的使用条件、优点、本质,可思考此题的另外解法,也可思考除裂项法外,数列还有什么“绝妙”的方法……如此这般,有关数列的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的综合,也就提升了自己解答数列综合题的能力。
我主张做一道题就要有一道题的收获。当自己沉思时,能调动出已学的许多知识,既加深了印象,还用活了方法。有如此之功效的“慎思”,何乐而不为呢?
D.“明辩”——辩是非,辩细微
“明辩”即辩别是非。我觉得它对一个人的学习态度有极大的影响。
胸怀大志者,能明辩何事该为,何事不该为。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其学习状态甚至被冠以“呆若木鸡”的“美誉”。而这正是他们全神贯注的表现,是严谨治学所必需的。相反,不明辨事理者,吃不得半点苦头,也不晓得时间的金贵,无法全身心地役入学业,上自习不是闲聊便是听MP3,“空将光阴白逝去,留得考后长叹息”。
在治学方面,“明辩”要求我们辩明知识的细微差别。比学中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等概念,语文中的众多形似字、多音字,物理电磁学的左、右手定则及安培定则的使用范围……许多知识,都需分辩清楚。经一番明辩可以加深记忆,融会贯通。
“明辩”,决定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明辩”,决定效率,决定学习的质量。
E.“笃行”,迈向成功的保证
要想使前面几点起作用,必须有“笃行”做保证,一丝不苟地按自己的学习计划行动,就是遇到很大的挫折也不要气馁,不断努力,永无止境,这样在学问的征途上就能日益前进。
每天记五个单词,五个生字,背一篇古诗,读一篇散文……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若三年中从不间断地完成,三年之后会是什么效果?
笃行,是大多优秀同学共有的素质,是我最推崇的学习方法。只要肯攀登,有何险峰过不去?有何难事做不成?
学习,其实也是件简单的事。掌握好方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学习之路自会通畅无阻。
愿《中庸》中的这五点能对仍自觉身处“黑色高中”的同学有所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