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心理专家专业指点
这样和孩子沟通最有效
家长误区之一
自己什么都懂,孩子什么都不懂
好的沟通,往往是两个平等的信息沟通者完全顺畅的、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观点,而且跟对方进行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讨论,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家长有意无意处于一种误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懂的人,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孩子只有被动地接受家长给予的信息,才是好孩子。这样一来,家长不自觉地就变成了孩子的批评者、教育者、训导者,这时就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
孩子跟家长之间不能相互认同、不能相互接受、不能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是孩子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的重要根源。
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当中,他如何学习跟人交往、跟人沟通,其实很重要的一课,是在家里完成的,最重要的老师就是家长,所以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跟同学不能很好地交往,走到社会上,不能跟同事很好地交往,实际上我们去观察,这种有交往障碍的人,我们回过去回述,他以前在家里头和父母交往的状况,我们就会很清楚地看到,他们在和家长交往中就有障碍,所以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不是一个小问题,是个很大的问题。
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方面,家长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无所不能的人,是主导着和孩子交往的人,而应看到,如果孩子和我交流不好,或者与孩子交流不顺畅,这其中肯定有相当多的问题,包括我们的沟通态度和方法,所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我们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遇到很多障碍时,我们应该看到,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形成了孩子的这些障碍,而其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人际交往,人际沟通方面的障碍。
家长误区之二
学龄前的孩子,父母不用费心
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比如说挑食、马虎、依赖性强、性格暴躁、不良的情绪状态,往往与我们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方式有密切关系。现在有很多父母,认为一个小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也就是父母可以教育他的时候,是在这孩子上学了,尤其是这孩子进入青春期,这时候特别值得家长注意,特别值得家长去教育、说服他们,让他掌握很多人生的大道理;而在学龄前,或者更小的那个年龄,家长倒是可以不必费心,我提醒各位,这是非专业的观点。
专业的观点是什么呢?
就是孩子对家长的需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来越需要家长的教育管理,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管理。
那么最需要家长关心、爱护、呵护、照顾是什么时候?是新生儿阶段、婴幼儿阶段、学前儿童阶段。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如果说这是中国观察人的成长,上千年或者几千年的经验之谈的话,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
从健康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一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言语交流模式、表达模式、沟通模式是在很小的时候建立和形成的。
而且在以后,在人生中很多年,几乎是如果没有专业的帮助,就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中国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相当有道理的科学观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正好把这个事情做倒了。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当中,在朋友圈子当中,在我们的人际圈子里,会看到这样的年轻父母。当她生出小孩后,觉得这小孩就是一小肉团,放在那里,只要渴不着、饿不着,拉了尿有人管就没问题了。实际上是大大的误区。
家长误区三
生活照顾多,精神交流少
现在我们的父母在跟孩子交流,尤其跟小孩子交流时,存在另一个偏向:生活照顾多,精神交流少。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尤其是妈妈,就是一个自己生活的照顾者,不是一个精神交流的对象,当妈妈觉得有必要教育这个孩子的时候,需要跟这个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时候,会觉得相当的无力和无奈。原因就是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去抚养他和教育他,往往忽略了跟他精神的交流,没有这个交流的基础,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以后交流沟通起来就会出现困难。当孩子再长大的时候,家长因为跟孩子的无效交流和沟通,感觉十分愤怒,尤其当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不符合家长期望,家长可能就会对孩子发脾气,这样家长在孩子的经验里头,留下了家长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怒、就要攻击自己的经验,可能孩子以后也会形成动不动就爱生气,动不动就爱发火这样不良的行为。然后家长跟孩子的沟通,一开始可能就以相互指责开始,最后以发生激烈的冲突结束。这时家长反而会指责孩子不懂事、不听大人的话、不明事理、不孝顺等等。这样的指责,使得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欲望就更降低了。
当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时候,跟家长沟通就没有困难;当孩子心理不太健康的时候,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困难。而我们经常听见家长指责孩子心理有问题,心理不健康,甚至神经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好多家长可能忘记了本来生活给了我们一个很健康的孩子,很纯朴的、很纯真的、很天真无邪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现在心理有问题、心理不健康,他有心理障碍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是以我们家长为主导的不良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心理不健康的。
那么心理健康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心理健康的孩子往往具有四大特点:
一、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二、能够用言语、情绪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
三、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
四、能够适应规则和适应环境。
这四特点可能来自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结果。
与孩子沟通中,家长不要做绝对的主导者,同时还要注意怎样理解孩子,怎样跟孩子沟通,这是我们跟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本文根据杨凤池望子成龙专题讲座整理)
需杨凤池教授系列讲座光盘(VCD)可拨85571400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