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功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人际·交往

(2011-06-22 13:49:11)
标签:

少儿

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

发生

社会交往能力

教育

分类: 【01】【家长课堂】

    怎样教孩子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纠纷

 

    儿子放学回来,情绪低落。问他,才知道是今天跟同学闹了不愉快。家长应该怎么教孩子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纠纷呢?

 

    孩子妈妈,初中孩子情感发展的特点是:直率、热情、活泼,但容易激动,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常会因一件小事悲痛或狂喜;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常常与人发生矛盾。

 

孩子如果与人打架了,家长发现后大致有如下几种处置方式:

1.不问清原因,制止孩子打架。

2.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孩子,以显得自己的公平或发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3.吓唬、训斥对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们家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直接动手打别人的孩子,以替自己的孩子出气。

4.与对方家长互相吵骂,大打出手,成为“冤家”。

5.谨慎对待,不随意评判孩子的打架行为,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种好。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当正确认识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怎样竞争又怎样协调,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锻炼孩子的勇敢、意志和阳刚之气,不断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识。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2.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家长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体伤害。对问题的解决应坚持: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自己解决不了,求助于父母,父母切莫简单处理,武断对待,或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孩子。

 

孩子与同学之间发生了纠纷,在他们看来是天大的事,但在我们大人的眼中,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孩子受了委屈回来,我们一定不要激动地去找对方家长,也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找对方家长,无疑是在暗示孩子:“受了委屈可以找妈妈。”“犯了错可以由家长承担。”孩子有了这种观念后,容易产生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失去独立性。埋怨孩子,无非是说些“惹不起还躲不起”之类的气话,这样只能加深孩子对同学的不满,却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也不利于他们日后和解。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应该先设法让孩子从激动中平静下来,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孩子弄清楚究竟是谁错了。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要轻易地认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一定就全是对方的责任。其实,有些纠纷恰恰是最后受了“委屈”的孩子挑起的。

 

另一方面,孩子之间相互争吵、打架,然后又自己和好,就在这一来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锻炼出来了。对孩子来讲,这种小矛盾和冲突能促使他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吐会上是行不通的,从而学会与人相处和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其中“原谅别人”有着独特的作用:

 

(1)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

(2)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3)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

(4)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所以,家长在了解到孩子与同学之间有了摩擦之后,不要急于越俎代庖地处理纠纷,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家长可以先适当地给予抚慰,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分析原因后是自己孩子不对,父母应明确指出孩子的不对之处,并进行教育,还应该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指导孩子道歉时应注意的礼貌用语。假如分析原因后是对方的不对,父母也应指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属于在正常交往中发生的小冲突,可让孩子采取忍让、不予理睬的方法,这有利于培养谦让宽容的良好品质;如果属于孩子的既得权益受到侵犯,可让孩子据理力争;对经常欺侮人的同学,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这个时候成人才可介入。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要以诚相待,宽以待人,讲文明礼貌,从而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问题引起家长之间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响。

 

怎样“改造”害羞的孩子

 

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一到公开场合或跟人说话就脸红,有时到了新的环境,也会局促不安,不敢说话。参加什么活动,他也会畏缩不前,胆怯害羞。正因为“怕羞”,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也使孩子失掉了许多学习和尝试新事物的机会。我们担心这种“怕羞”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因此,我们急于想“改造”害羞的孩子,您能教我们几招吗?

 

孩子妈妈,有些孩子在家里有说有笑,蹦蹦跳跳的,非常活泼,可家里来了个陌生的客人或是换了个环境,孩子就表现得扭扭捏捏,从不主动打招呼。

 

孩子的害羞,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天生秉性如此,缺乏安全感或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另外,如果孩子从小很少见到陌生人,缺乏在众人面前露面的体验,也会使孩子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和事物。

 

不管是天生秉性如此,还是对陌生的客人或环境所产生的反应,如果孩子过分害羞,都会妨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时间长了,害羞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爸爸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跨过害羞这道影响人际交往的障碍。

 

其实,害羞的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孩子在言语上吞吞吐吐,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去,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

 

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家长就要注意措辞了。

 

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在言语上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平时,不要在别人面前给孩子戴上“这孩子就是害羞”之类的“帽子”,这种定性的话只会起到负面的强化作用。时间长了,孩子会以为他就是害羞的孩子。建议老师让孩子当个小组长、科代表等,增加他锻炼的机会。

 

害羞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往往不显眼,因为不管做什么事,他都躲在别人的后面。因为害羞,他会失去在人前表现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少了,孩子更害羞了。这是一个容易打击孩子自信心的恶性循环。

 

怎样来改变害羞的孩子呢?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1.鼓励他多在户外和同伴一起运动。

对害羞的孩子来说,尝试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都需要勇气来与人合作。孩子在户外活动中难免磕磕碰碰,家长不要大惊小怪,这些户外的运动可以帮助孩子锻炼胆量。

2.创造机会让孩子与生人交往。

与孩子同行的时候,停下来跟友善的陌生人聊几句。平时可以多让孩子外出买东西,办一些简单的事。

3.允许、鼓励孩子结交活泼外向的朋友,让朋友带着他结识其他的孩子,逐渐加入伙伴们的群体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怕羞,千万不要讥笑孩子。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形,是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所做的可笑的事向别人讲述,或者让孩子向人表演他以前的可笑动作,这些也许父母没有意识到,可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以后孩子还怎么敢在生人面前露面呢?

 

怎样让孩子有个“好人缘”

 

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生活内容也非常丰富,这使孩子有了更多在外表现的可能,可是怎样使孩子更加顺利地融入到新的团体之中,让孩子学习好,能力强,同时,人缘也好呢?在这方面,家长应该怎样给孩子提供帮助或者怎样有意识地去锻炼孩子呢?

 

孩子爸爸,说起培养孩子的“人缘”,很多家长都有这方面的苦恼。

 

当孩子开始有了自立、独立的能力后,要让孩子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让他和同学、朋友一起玩,逐步提高谦让、忍耐、协作的能力。否则孩子总和父母与家人相处在一起,备受宠爱,培养不了这方面的能力,以后进入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和同事相处。

 

当孩子面临友谊“受挫”或与人相处困难时,如果家长也表现出特别的关心或焦虑的态度,孩子不愉快的感觉反而会增加。父母应该与孩子谈谈如何改变现状,例如寻找新的突破口,或者告诉孩子有关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经验,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些挫折。

 

在处理孩子的人际关系时,家长要记住孩子是能够从负面经验中学习的,我们要帮助他从那种被排斥的感觉中逐渐成长,因为每一个人独特的与别人相处的方式,都是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得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步扩大。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会使他们产生“困惑”、“曲解”或“冷漠”等消极心理,并导致他们产生认识偏差、情绪偏差,进而会做出不适应、不理智甚至极端的行为反应。因此,在孩子与人发生矛盾时,家长要加强教育,指导孩子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从矛盾的对象和环境来看,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情况有以下几类:在学校,与老师或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在家庭,与家长产生矛盾;在社会上,与所接触到的人产生矛盾。这里着重谈谈孩子与老师关系的处理。

 

孩子读小学时,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把老师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即具有“向师性”。孩子上中学后,对老师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渐渐带有选择和批评的态度,即具有“择师性”。如果孩子与老师发生了冲突,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指导孩子既要尊敬老师、服从教育管理,也要独立思考、服从真理。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如说话不全面、处理问题不当、态度不好等。家长要引导孩子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作为不尊重老师、不服从学校管理的借口。大量的调查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情绪,而且影响到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恶劣的师生关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变态心理的产生。所以,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并且要求孩子向老师认错。如果老师确有不妥之处,家长要从中沟通感情,化解矛盾,融洽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