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历代作品各不同

标签:
泥人张彩塑张明山泥人作品 |
分类: 热门人物谈收藏 |
http://www.cnarts.net/uploadimages/cweb/artk/gyxx/files/2012-03/201236133251.jpg
和其他民族企业的传承不同,“泥人张”家族只在每一代中选出一名天资聪颖、心灵手巧、有艺术天分和领悟力的继承人。“小孩子都会进作坊,边看边学,但是最后只有最感兴趣的留在作坊里,同一代的其他孩子们则会去各行各业从事自己向往的工作。”张宇说,自己也是这样自愿“留在作坊”的。
“泥人张”的名字和故事,因为入选语文课本而广受关注,其家族传奇更是不胜枚举。这样一个以手工艺闻名于世的家族,或许并不在意外界那些捕风捉影的传闻。终其一生,他们的血脉和灵魂都注入手中那富有灵性的泥人里。
创始者 线条流畅 人物写实
“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幼年随父来天津谋生。其父以制作小型石兽及文具为生,张明山从小对泥塑感兴趣。所做泥人追求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的效果。戏剧名角余三胜来天津演出时,18岁的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几与真人容貌无二,从此扬名。
传说,张明山常常在看戏时,在袖中笼一块泥坯,“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
发展者 融汇东西 适当夸张
“泥人张”第二代张玉亭10岁开始与父亲张明山一起做泥人,其早期作品的风格深受父亲影响。中年以后,张玉亭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作品整体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不苛求细枝末节的他既可以制作市面上流行的仕女泥塑,也着意劳动人民的形象,制作了大量展现当时社会生活风貌、市井生活气息的作品。“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福早逝,张景祜北上。他们对“泥人张”彩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已经开始追求跟随时代的创新意识。
研究者 守护工艺 传道授业
作为“泥人张”的第六代传人张宇从不夸饰自己的艺术造诣和彩塑功力,他常说在现代社会,泥人彩塑行业内只有匠人,没有大师。他曾经连续多年独自创作,每每觉得作品不如意就毫不犹豫地毁掉重做。现在,他也常为朋友创作关公像,利用大量时间来复原家族作品,开班授课,无私传授彩塑制作技巧。
传承者 与时俱进 忠实再现
“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是张宇的爷爷。“小时候去爷爷家,经常赶上爷爷正在做泥人。”张宇介绍说,张铭的创作风格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青年之前主要创作传统题材,而上世纪50年代之后,创作的大多为时代题材,大量民族英雄形象得以通过彩塑写实再现。
第五代传人张乃英长期致力于传承传统制作工艺,保存、修缮、复制了大量“泥人张”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经典作品,为中国文化、天津彩塑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泥人张”趣味图鉴
1
最丰富表情
这些神态各异的面容泥塑是第一代“泥人张”的练习之作,据说很大一部分是幼年时的作品。用不同的面孔练手的同时,也为“泥人张”今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2
最免费午餐
首代“泥人张”创作了大量的人物塑像,其模特均为当时名流或知交好友。虽然当时彩塑作品市场价格高昂,但是大部分人物塑像都免费赠送给了模特本人。
3
最个性演绎
“泥人张”作品《宝琴寻梅》中,宝琴所穿服饰并非《红楼梦》描述中的大红斗篷,裙子反而让人联想到书中晴雯病补的“孔雀裘”。
4
最生活情调
第二代“泥人张”作品以呈现市井生活见长,作品《吹糖人》中艺人的面部是参考一位好朋友的脸制作的。
5
最广泛复制
“泥人张”制作天津最早有代表性的天后像,各地天后宫纷纷仿制。
6
最美丽容颜
和很多人印象中泥塑仕女“都是大圆脸、细眼睛、长鼻梁”的传统不同,“泥人张”传统作品也有所创新,很多仕女像同样符合今天的审美标准。
7
最新旧交融
很多作品保存至今基本完好,但是也有一些人像的手部脱落,只能做新的放上去。这位仕女的纤纤玉手就是几十年后补上的,你能看出来吗?